一
看到过一篇文章,题目很是煽情:被六个帝王轮番占有的美女皇后。说萧皇后从十三岁嫁人开始,历经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和李世民六任丈夫,从少女到熟女到大妈再到大娘,魅力却从未打折,老少通杀。
这里所谓的“六任丈夫”,且先不去谈是否属实。
我想首要的任务是给萧皇后平反。
隋炀帝杨广害兄弑父、强娶后母,在历史上口碑极差,似乎也连累了他的老婆萧皇后。《隋唐演义》里称萧皇后为“萧美娘”,虽然很美,但很坏,没有说她直接干坏事,但仅凭一条:夫唱妇随地伙同夫君祸国殃民,就足以把她打入“坏女人”之列。
其实,萧皇后并不是传说的坏女人,相反,她倒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模范夫人”。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李世民真的娶了萧皇后,她也会助他成就一个类似“贞观之治”的辉煌。很可惜,她早生了几十年,她的丈夫是杨广。
是谁让她嫁给了杨广?可以说是一位不起眼的“算命先生”(当然那时候可能没有算命这种说法,通俗的说法是占卜)。不要小看“算命先生”,小到个人命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有时候竟会轻而易举地被他们改写。
萧皇后虽然贵为皇后,但是竟然连名字都没有。大环境是那个时候的女人地位低,大多没有名字,小环境是萧氏出生在二月,史载“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很不幸,她一出生就成了“灾星”,成了父母手中的烫手山芋,被其父萧岿扔给了堂弟萧岌。
萧岿是著名文学家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孙子。梁朝灭亡后,萧岿投靠北周,被封为梁王,建都江陵(今湖北沙市),隋文帝杨坚上台后,对萧岿很不错,任其直辖江陵,偏安一隅,任他做一个没有兵权的“土皇帝”。
萧氏似乎还真有点“灾星潜质”,八岁的时候,她的养父养母相继去世了。萧岿当然更不敢要了,孤苦伶仃的萧氏只好去投奔舅舅张轲。
想必萧氏的母亲在萧岿那里也没什么地位,要不自己的亲兄弟张轲也不至于那么贫困。史书上说“轲甚贫窭,后躬亲劳苦”,这张轲还不是一般地穷,不到十岁的萧氏还得亲自参加劳动。对于日后能嫁入豪门的女人来说,少年贫苦养成的勤俭、坚忍的品性其实是一种更为宝贵的财富。
萧氏小时候定然出落得美丽伶俐,张轲把她作为亲女儿一样培养,教她读书习文,而她天生聪颖,过目不忘,听人占卜,一点就通。
就在这时,杨坚和独孤皇后为次子杨广选妃,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萧岿。杨坚看好萧岿,一方面是萧岿天生一种儒雅的气度,文才出色,著有《孝经》、《周易义记》、《大小乘幽微》等十四部书,他认为博学的父亲培养的女儿一定出类拔萃;另一方面杨坚也有政治上的考虑,他想通过儿女亲家关系笼络南方大族的心,当时南方大族中最优秀的代表就是萧岿。
杨坚派使者到萧岿家提亲,萧岿当然不敢怠慢,一下子把三个成年的女儿都拉出来,作为候选人。很遗憾,要么是这个使者本身会占卜,要么使者带的随从人员之中有专事占卜的,占卜者对这三个候选女一一占了一卦,没有一个吉利的,很是扫兴。
萧岿忽然想起那个送人的女儿萧氏,立马派人到张轲家去接。这一年萧氏十二三岁,已出落得秀丽灵慧,妩媚透出一种高贵,娇羞难掩大家闺秀的气质,使者一看就喜欢,更重要的是占卜结果绝佳,得到一个“大吉大利”欢喜结局。
萧氏被迎到长安,未来公婆这一关的考察,肯定是免不了的。萧氏之父萧岿当时也是一位占卜迷,据说每做一事,必先占吉凶。杨坚带着欣赏的语气问及此事时,没想到少女萧氏十分有见解,她说:“父亲就是因为过分相信占卜,荒废了很多事物,如果一个人行端品正,一定能达到天与人归,哪里需要依赖占卜?”
小小年纪,竟发出如此惊人之语,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这话里面,也有对父亲萧岿的轻微怨言:想当初你相信所谓“江南风俗”,抛弃了我,怎么没有占一下卜,料到我会有今天呢?
杨坚夫妇对萧氏自然十分欣赏,因为这个媳妇不是花瓶,而是处处洋溢着优雅气质、美丽智慧的才女啊!
二
关于杨广和萧氏成婚的年龄,一直以来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杨广在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结婚与萧氏,这一年,杨广二十五岁,萧氏刚满十三岁。
一种说法认为,杨广大约在开皇二年(公元583)结婚,两人差不多都是十三岁,萧氏可能大杨广两到三岁。
查阅了不少资料,我发现萧氏在开皇四年(584)年生了长子杨昭,所以后面一种说法是可信的。也就是说萧氏生第一个孩子时大约十四五岁。以此推算,后来李世民在大唐贞观四年,也就是在公元630年,把萧氏从突厥那里接回京师时,萧氏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了。
有本书上写李世民对萧皇后垂涎欲滴,说他望着“比一般的少女又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大方、多了一份深沉、鲜果般诱人的萧皇后,不禁为之心旌摇曳。”那时候的萧皇后已经饱受磨难,不可能还像鲜果一样诱人,何况这个女人还是他的表婶,因为杨广和李世民之父李渊是表兄弟,如果李世民对年过六十的表婶“心旌摇曳”,只能说明他的性心理有点不正常。
这是后事,暂且不说。
还是先说杨广与萧氏青春与爱情吧!
平心而论,杨广很优秀,长相上,算得上是美男子,《隋书·炀帝纪》称其“美姿仪,少敏慧。”就是他预感到末日来临时,也曾揽镜自照,对萧氏叹息:“好头颅,谁当斫之!”即使是相当自恋,也要不错的本钱啊。
杨广很小的时候,就显示了出众的文学才华,七岁那年,写出了第一首诗歌,立刻为他赢得了“神童”的美誉。后来他在一次西巡中写过一首《饮马长城窟行》,开头就是“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诗句劲健有力,有王者之气,所以后代文人对他的诗篇的评价很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连李世民后来谈到杨广的诗文,也说过“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的话。而且,杨广不是文弱的书呆子,他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并被任命为并州总管,授武卫大将军称号。并州是当时防备突厥的战略要地。
可以想见,一对少年夫妻,丈夫俊美、文武双全,前途无量,妻子美丽贤淑、不乏才情,堪称完美情侣,如果那时搞婚姻调查,想必夫妻俩,对自己的婚姻满意率都会打一百分。
沉浸在幸福中的萧氏,一心一意地对杨广好,是发自真心的爱,这爱里写满欣赏甚至崇拜。
都说杨广善于矫饰,也就是会装孙子。用了十年的功夫装得滴水不漏,终于摇身一变成了“大爷”,开始作威作福,而萧氏则扮演了“帮凶”角色,与杨广表现出夫妻恩爱,迎得父母欢心。
这种说法,对萧氏是极不公平的,对杨广也是不公平的。
不管是杨广继位之前,还是登基之后,这位野史中著名的花心大萝卜,对萧氏这位结发妻都是始终如一地好。夫妻之间的关系真正是超过了母子情、姐弟情。
杨广的第二个儿子齐王杨暕,小名阿孩,也是萧氏所生。杨广和杨暕关系很不好,父子多年互相生疑,按道理,萧氏应该站在相对弱势的杨暕这边,帮儿子说话。但是她没有。当江都事变时,宇文化及等人造反,杨广一下慌了手脚,他以为搞政变的是儿子杨暕,问皇后萧氏说:“难道是阿孩吗?”可见夫妻之间的关系相当亲密,连怀疑亲生骨肉的事,也可推心置腹毫不避讳地谈。
萧氏有个弟弟叫萧瑀,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杨广执政时,开始还很重用他,任命他为内史侍郎,萧瑀直言敢谏,而杨广偏偏是个最不喜欢别人提意见的人。雁门之围的时候,杨广差点成了突厥的俘虏,幸亏萧瑀出了一计,才得以幸免,但杨广对萧瑀早有不满,不但没有奖赏他,反而找了借口,将他贬为河池太守,勒令当天上任。
杨广这么处罚萧氏的弟弟,充分说明了夫妻齐心的程度,他根本不担心萧氏会有想法。过后,萧氏也没有为弟弟说情什么的,搞得萧瑀后来对姐姐、姐夫这样的大靠山没了信心,投降了李渊。
夺嫡之前,杨广只与“萧妃居处”,也并非装装样子。萧氏的美丽才情、善解人意,本是千里挑一,他何苦放着眼前的一颗璀璨明珠不要,寻觅那些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呢?至于史书上记载的“后庭有子皆不育”就有点狠了,就是说与别的女人生了儿子,也不尽一个父亲的职责抚养,至于怎么处理了,都是个谜。后来也没有谁是杨广的私生子一说,只知道李世民纳了杨广的一个女儿为妃,生了吴王李恪。
与杨广相比,太子杨勇就没有这样的艳福了,他的元配元氏,是母亲独孤皇后为他选定的,元氏虽然出身高贵,但相貌平平,又体弱多病,性格平实,缺少灵气和才情的女子,自然少了一些生活小情调,再加上元氏多年不育,不由得杨勇对她日渐冷淡,宠爱起别的女人,不到三十岁,女儿不算,杨勇就与五六位“偏房”生了十个儿子。这一条正犯了独孤皇后的大忌,她生平最痛恨的就是男人专宠妾室,用心不专。这是独孤皇后对杨勇印象变坏,决心助杨广夺嫡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当初给太子杨勇选的妃子是萧氏,以萧氏的姿色与风情,杨勇怕也会像杨广一样对这位美妻爱得不行吧?那么,他也不至于会偏宠别的女人,惹得独孤皇后生厌了,这么一来,隋朝的历史就得改写了。其实不要小看了女人,某种程度上说,女人创造了历史,一点不过分。
再说,杨广“矫情饰行”,听说父母亲要来视察,他将美女藏在别室,留下来侍候的都是衣着朴素的又老又丑的妇人,屏帐的用料也很粗陋,并且断绝琴瑟丝弦,不让拂拭掉乐器上面的灰尘。杨坚与独孤皇后看到之后非常满意。
对于这种伪装,作为杨广的妻子萧氏应该大胆揭发吗?显然,揭发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就像现在某些单位或者城市迎接检查,投其所好,做一下表面文章,其实没有多大的过错。而且,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太子杨勇表现不好,能力不行,为什么自己的丈夫就不能去顶替那个位置呢?萧氏不是神明,她哪里能料到杨广当上皇帝之后的事呢?
夫妻齐心,家和万事兴,如果没有萧氏,杨广的夺嫡之路没有那样顺畅。
三
对于后来杨广的奢华铺张,劳民伤财,萧氏也并非像传说中那样的推波助澜,或者说不闻不问。
公元605年,杨广让太子杨昭留守长安,自己则带领几十万人乘船游扬州,在豪华的楼船上花天酒地快活了八个月之后,杨昭从长安长途跋涉前来朝见,杨广正玩得高兴,不想被打扰,催他赶快回长安。当时正值夏日酷热,杨昭路上中暑,大病一场,不久便死了,萧皇后伤心至极,认为这是上天给予的警告,趁机以此为由向杨广进谏,杨广才勉强答应中断声势浩大的巡游活动。
杨广也许是史上最不听劝的皇帝,他曾公开对大臣们传授升官秘笈:“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那些敢言直谏的人,别人都说他们忠诚,我却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我的话!”
看着杨广一步步偏离正道,最后带着大隋帝国滑向灭亡的深渊,萧皇后何尝没有苦口婆心地劝过?
据说萧皇后曾经力阻杨广好大喜功的扬州之行,杨广却反过来劝萧皇后,说人生苦短,要尽情享乐,既然老天让他当上皇帝,就是让他来享福的,否则,就太辜负上天的美意了。
杨广这个享乐主义者还一套一套的,弄得萧皇后也没辙了。因为杨广不是虚心纳谏的李世民,杨广既然最反感别人给他提意见,你一天到晚像个老太婆絮絮叨叨,只会令他以最快的速度厌倦抛弃你!如果高明点,找个机会,像一个心理学家那样循循善诱,对于杨广这种油盐不进的人,也是对牛弹琴。
对于杨广的好色荒淫,萧皇后也只有睁只眼闭只眼。多少皇帝能像杨广这样始终如一地对结发妻子宠爱有加呢?只要红旗不倒,任他彩旗飘飘,何尝不是表明了萧皇后某种自信!再迷人的“野花”,也敌不过我这朵芳香持久的正宗的“家花”吧!杨广一生仅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杨昭,次子杨暕均是萧皇后所生。这就是萧皇后的魅力所在。
何况萧皇后对作为皇帝的杨广肆意花丛,也没有什么劝谏的资本,只拿她和独孤皇后相比就可以知道。
独孤皇后一生对文帝杨坚看得很紧,根本不给他出轨的机会,因为杨坚是靠独孤氏的家族势力起家的,所以对夫人又爱又怕又感激。有一次杨坚临幸了一个女人,好不容易偷了一回腥,独孤皇后就处死了那个女人,杨坚郁闷无比,骑着马跑到山谷长叹:“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隋唐演义》一书,写萧皇后向杨广的妃子传授女人的处世之道,说:“做男子反不如做女人,女人没甚关系,处常守经,遇变从权,任他桑田沧海,我只是随风转舵,落得快活。”这段自白,本来是在谴责萧皇后对杨广的放纵听之任之的,其实,这正表明了萧皇后的无奈。
杨广荒淫享乐到了极点,仅制造仪服舆具一项,就役工十多万人,花费的金银钱币以亿计,各县为了进献羽毛,水陆禽兽被网罗一空,他大修洛阳宫和西苑美女十六院,三下江南的时候,船只绵延二百余里,骑兵沿岸护卫,旌旗蔽野,拉纤者全为年轻的宫女……
对这些,萧皇后不但是忧心忡忡,而且肯定相当伤心过。因为杨广的所作所为正是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深恶痛绝的,杨广对父母亲的背叛,无疑颠覆了他在萧皇后心中多年来好男人、好丈夫的形象。
萧皇后小时候的苦难经历,养成了她节俭勤劳的品质,也养成了她温和柔顺的性格。她曾写过一篇文采飞扬的《述志赋》,文中的“愿立志于恭俭,私自兢于诫盈”,实是对杨广的期望,“虽时俗之崇丽,盖吾人之所鄙”更是表明了她反对奢华的态度,她还说自己是“若临深而履薄,心战栗其如寒”,杨广的一意孤行让她太没有安全感了,这其实也是对杨广前景的深忧。
对萧皇后的苦心,文采出众聪明如杨广者,也看得清清楚楚,但他根本听不进去。他劳民伤财开发大运河,兴师动众游江南,纯粹是为了满足一种癫狂的享乐快感,因此有人说,如果那时有飞机的话,他一定不会坐飞机飞到扬州,因为天空无人。
杨广未登位之前,是很会搞关系的,他无庙不拜,无香不烧,对下人也从不得罪。他的随和谦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拉拢人心、为夺嫡造舆论。
而萧皇后也很会处理关系,她的人脉相当好,与杨广的虚伪不同,她对人是非常真诚的。
有人说她对公婆好,是她帮着丈夫去演了一场“仁孝戏”,以萧皇后的品性,她没有必要伪装,她尽的是媳妇的本分。
再举一例,来说明她的真诚和友善。
隋朝建国之后,北方的突厥一直是杨坚的心头大患,杨坚采用和亲的政策,将女儿义成公主嫁给突厥的启民可汗。杨广继位之后,心血来潮,要去塞外的突厥领地炫耀富有与武力,他命人做了一个可容数千人的超级帐篷,摆上山珍海味,请启民可汗赴宴,启民可汗不敢怠慢,带着义成公主朝见杨广,献上良马三千。杨广真是大手笔,一次就赏给启民可汗彩帛二十万段。殊不知,启民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一直在旁边冷眼旁观,对傲慢愚蠢的杨广,他十分反感。
而这时的萧皇后则表现得十分低调,如果杨广是一位不称职的外交官,而她作为外交官的夫人,则是再优秀不过了,她的修养,她的素质,绝非一般女人可比。大宴之后,她特地排出皇后的仪仗队,亲自到启民可汗的营帐,专程去看望小姑子义成公主,作为番邦之妻的义成公主,流落异地多年,不提有多想家,想念娘家人了!作为皇后的嫂子能以这么高的规格来看望她,使她感动不已,这次会面,两人结下了姐妹般的深厚情谊。
后来,杨广又带着萧皇后及精兵三万去北境巡边,想看看启民可汗死后,他的儿子始毕可汗是不是依然臣服。这时候,义成公主已成为始毕可汗的妻子(胡人有“子娶其母”的风俗,始毕可汗不是义成公主的亲生儿子)。始毕可汗早就对杨广忍了很久,这次杨广送上门来耀武扬威,他岂能错失这“关门打狗”的机会?他率精骑十万,将杨广围困在雁门,杨广眼看就要沦为阶下囚,乱了方寸的他只知道抱着小儿子杨杲痛哭。还是萧皇后的弟弟,前面说到的那位萧瑀突然想到了义成公主,他派了一位密使,给义成公主送了封求援信,义成公主于是给始毕可汗吹了一下枕边风,向他虚报军情说:“北方发生情况!”始毕可汗才撤掉了对杨广的包围圈。
试想,如果没有早几年萧皇后与义成公主结成的深厚情谊,义成公主能冒着当“胡奸”的危险欺骗丈夫吗?而且这义成公主一直记得萧皇后的好,后来萧皇后落在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手上,又是她将萧皇后接到突厥的。
四
对于杨广这样“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与非”的醉生梦死者,萧皇后已经倾尽平生之力,以致当隋朝江山摇摇欲坠、各地的造反情报源源不断送过来的时候,她也绝望了。她对前来禀报的人摇头叹息:“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去已然,无可救也。何用言,徒令帝忧烦耳!”
这是一个多么爱怜杨广的女人哪,她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还在为杨广考虑,让他过一天快乐一天吧,没多少日子了!就像是面对自己得了绝症的亲人,不想让别人告诉他真相,让他在死前多快乐一阵子吧。
事实上,一直守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杨广,内心早已崩溃,他每晚都处于失眠之中,一定要几位美女按摩,才能小睡一会。
末日中的杨广能有这样一位称得上模范夫人的妻子相伴,实在是够幸运的了。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煽动士兵,杀入宫中,找到杨广时,他正和萧皇后坐在一起并肩哭泣,爱好文学的杨广,不无书生气地对要杀他的叛将苦口婆心讲道理,希望服毒自杀不要死于刀下,而萧皇后则帮丈夫求情,希望饶他一命。两方“讲价还价”的结果是,杨广解下巾带,由士兵勒死。
萧皇后痛哭一场后,让宫女拆下几块床板,凑成一口棺材,草草装殓了杨广的尸体,埋葬在扬州西苑。
再说萧皇后作为“女战俘”的暧昧命运。
史书上记载的有些含糊,“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
这时的萧皇后已经五十岁了,如果保养得够好,对胜者为王的宇文化及肯定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所谓“霸占六宫”,就是与隋炀帝杨广生前的“待遇”一模一样,这样,萧皇后成为宇文化及的枕边之人,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有人指责萧皇后没有为杨广守节,认为她应以死抗争。但如此苛求一个没有依靠的寡妇,未免残忍。现代史家分析,当时杨广的几个儿子都被宇文化及杀光,惟有老二杨暕有个孩子尚在母腹之中,萧皇后为了保存杨广这最后一丝血脉,才做了“未亡人”。按萧皇后对杨广之深情,此种分析,不是没有道理。
接下来,宇文化及的帝位还没坐稳,农民义军领袖窦建德就打着“为杨广复仇”的旗号,打上门来。宇文化及被杀。
《旧唐书·窦建德传》里说:“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窦建德这人还比较厚道,还是《旧唐书》,对此人的评价很高,说他每破一城,得到财物后,都赏给部下的将领,自己私毫不取;他还是生活俭朴的素食主义者,不吃肉,只吃粗粮蔬菜,他的妻子曹氏不穿丝织衣服,所使的婢女也不过十几个人;他得到的宫女数以千计,还很漂亮,都被即时遣散了。
这么一个严于律己的不好色的人,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趁火打劫,将年已五十的萧皇后拥入怀中。就算他的自律是装出来的,进城之后他先去拜访萧皇后,以大臣身份相称,大搞“政治秀”,无非也是为了表明了他起义的合法性,如果他霸占了自己的女上司,岂不是白“秀”了一场?
与萧皇后的命运相似,她的小姑义成公主也经历了被男人“转手”的命运,义成公主的丈夫始毕可汗死后,她又成了始毕可汗的弟弟处罗可汗的妻子。她得知嫂嫂萧皇后的处境后,派使者接萧皇后到突厥去。
史书上说,窦建德害怕突厥的势力,所以不敢不交出萧皇后。其实,那时候,他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一带,离突厥人的地盘八竿子打不着。萧皇后带着老二的遗腹子,也算是寡祖母孤孙儿,过得怪可怜的,现在有个混得比较好的亲人来接他们去过好日子,他窦建德何不乐得做一个顺水人情呢!
萧皇后到了突厥之后,处罗可汗又死了,这下,义成公主又成了其弟颉利可汗的妻子。至于萧皇后是否委身过这两位可汗,史上没有记载。这一点,后人倒是可以发挥一点想象。
公元630年,大唐大破突厥,义成公主死了,颉利可汗遭擒。年过六十的萧皇后,被李世民迎回长安。
李世民为什么要像接待归国华侨一样,以礼迎接萧氏回家呢?
肯定不是像有人想象的为萧氏的风韵所倾倒了,因为那时萧氏已经六十多岁了。
杨广是李世民的亲表叔,李世民还娶了杨广的女儿杨妃,从辈分上说,萧氏可以说是他的“岳母”,作为晚辈,他把长辈从荒凉的边地接回来,可以赢得良好的口碑。还有一点,前面两次提到的萧瑀,是萧氏的亲弟弟,这时候是李世民智囊团的重要成员,将萧氏接回来,就是给下属萧瑀面子,下属能不更加尽心卖力吗?
《北史》里说:“(萧氏)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李世民给萧氏解决了住房问题之后,就专门为她举行了一场铺张的宴会,那时候的李世民非常节约,他认为这场宴会差不多是他登基以来最奢华的了,于是忍不住一点小虚荣,凑过去问萧氏:“您以为眼前排场与隋宫相比如何?”
殊不知这点排场在杨广那里不过是小儿科,隋宫夜宴时,廊下挂的直径数寸的夜明珠,多达一百多颗,每晚烧掉的檀香多达两百多车。那些极尽享乐的日子,还有她的杨广,都一去不回头了啊!曾经风月好,梦去人老心似水,感伤无比的萧氏能说什么呢?她只是淡淡回了一句:“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王,何必要与亡国之君相比呢!”
这话说得有水平,表面上是赞唐太宗,给他面子,实际上留下大段空白:杨广虽然是亡国之君,对我的好,是无人能比的,你就别和他比了吧!
这一生当中,不管别人如何说杨广坏,萧氏最在乎的还是杨广。回到长安后的萧氏,与清灯孤影做伴,她的生命又延续了十八个春秋。这其间,她唯一的寄托和乐趣,大概就是养育自己幸存的孙子杨政道了,这可是丈夫杨广一生仅存的一丝血脉了。后来杨政道的孙子杨慎矜被奸相李林甫陷害,兄弟亲族皆遭灭门,至此,杨广的血脉才算断绝。
公元648年,八十岁左右的萧氏去世,结束了动荡波折的一生。李世民下令以皇后之礼将她和杨广合葬,想必这也是她的遗愿吧!不能与你同年同月同日生,也不能与你同年同月同日死,那就和你同眠于九泉之下,永远不再分开吧!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