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爱情日记 >

河滩上的记忆

时间:  2024-05-25   阅读:    作者:  维维安

  一转眼,陈登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从一个浑身粘满泥土的游击队员,成为一个当代著名作家,这在中国文坛上并不多见,而他的质朴,他的憨厚,他的真实,他的粗犷,他的深情,也是中国文坛上自成特色无可替代的。

  我想起一些细小的往事。

  那是在苏北这块养育过他的生命和事业的大地上,我为他拍摄传记片《从战士到作家》。按照他的引领,来到一遍荒凉的河滩上,显然这河已经废弃很久了,据说还是黄河夺淮入海时留下的遗迹。小道在干枯的黄土间穿行,晚风吹过,杂草摇晃,砂砾纷扬,仿佛有一种厉瑟的声音,象一些幽灵的嗟叹,又象从旷远的天庭边拂过大刀抨击的呐喊。这声音是当年抗击日寇兵刃厮杀的声音吗?陈老说,这里就是他们当年抗日游击队的据点,是他们活动的主要阵地。有很多战友牺牲在这块土地上。

  踏着干涸的瘠土,散金似的沙粒,我们想象着这片土地上历史的艰险种种。陈登科四处张望,白发在风沙中飘动,他走下河滩,踏上沙丘,走一步停一步,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一会儿,他看见了河滩尽头的一大遍麦田,那分明是农民在河滩上自种的麦苗,他的眼睛顿时明亮了起来!他径直走向那块麦地,站在麦地边细细寻找什么,忽而自言自语地说:“就是这儿,就是这儿!就是这儿……”他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神情也庄重起来,静默良久,眼睛里似有泪水溢出,他像一座雕像一样站着,陡然间不顾一切地走进麦子棵里,他在寻找,弯下身子,拨开麦苗,口中念念有词,他已经忘记自己和周围人的存在,他在寻找中回到了遥远的历史里去了……

  为陈登科拍摄传纪片的那些日子里,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谈论他的过去,他的成长与经历,他领我们拍摄的第一个镜头,也就是这个废弃的河滩,这一大遍让他魂牵梦绕的麦田。在那稀疏的麦苗里,摄像们终于发现了一些原始的墓地,虽然这些墓地后来经当地政府拨专款改造成了烈士园陵,但是我们拍摄到的镜头却是自然的原貌。当镜头移动时,陈登科已在其中的一块墓地上茫然驻留很久,虔诚地跪在地下,不顾膝盖上沾满泥土,磕了一个又一个头,然后找到另一块墓地,跪下磕头,最后在每块墓地前,俯下身子,虔诚的参拜祷告。直到做完了一切,离开这片麦田时,他依然久久不语。他见我们这些拍摄者一直不解地望着他,终于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他刚才的整个魂魄都回到了过去,回到他的牺牲的战友们中,回到他的老师赵静尘和钱毅那里,他说这地下永久躺着的就是赵静尘和钱毅他们那些牺牲的先烈。他说,当初他跟赵静尘与钱毅他们闹革命,学文化受教育的情景,仿佛一切就在眼前啊……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蒙太奇的片段让他的魂魄再次飞远……他回到了陈老大的年代了……

  将近一百年前,贫瘠的苏北大地上有一块最贫瘠的土地叫涟水。这里到处是龟裂的土地,不长庄稼的河滩,最“繁华”的地方就是个尘土飞扬的乡村小镇涟水镇。每到月初月中,衣衫褴褛的农民都肩挑手提一些破烂拿来交易。其中有个推独轮车的,连遮身的衣服也没有,赶集只能光着赤膊推那辆吱呀乱响的破独轮车——那是他的唯一“财产”。他帮别人推车,每天填不饱肚子,没人知道他名字,只知姓陈,只要一见那辆破独轮车就说:是“光蛋”陈老大……

  陈老大从十几岁推车,推了几年半个铜籽儿没赚到,斗大字不识一个,老婆娶不到,逢人就叹气:“这辈子该我苦了!”

  奇事也就在他说这话时出现了。

  这天他推车忽听一声炸弹响,吓出一身冷汗,就听村人们都在议论:“日本鬼子来了!”他不知什么是“鬼子”,为啥要到这穷地方来?人家告诉他:年青人都要“抽壮丁”,打“鬼子”去!正纳闷,迎面来了个戴礼帽的中年人。陈老大以为是“鬼子”的人前来探路,想绕道走,那人却把他拦住,开口说:“你是陈老大吗?”

  陈老大不知所措,急得擦汗。

  那人突然问:“愿不愿干革命?”陈老大愣神,胆怯问:“是‘抽壮丁’吗?”

  “不!是打日本鬼子,为穷苦人闹翻身!”陈老大一听就中意,马上说:“我干!”

  那人是游击区大队长赵静尘。

  陈老大推车出身,腿勤、手勤、力气大、胆子壮,游击队有时每天要抓到六、七十个大“鬼子”(日本人)和“二鬼子”(汉奸),不管三七十一,逮到就杀头。陈老大当了有名的“刽子手”,他把大砍刀绑扎在胳膊上,象切萝卜一样,一眨眼就让几十颗人头落地了。

  ……他当区委通讯员,跑得比谁都快。但因不识字,常把人名字搞错。赵静尘对他说:“你是个闲不住的人,学点文化,识几个字吧……”

  我们在他的指引下找到河滩的那块被黄沙掩埋的土地。

  就在这个河滩沙堆上,陈老让年轻人搬来了一些砖头,临时搭起个黑洞洞的土窑洞,很高兴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子!他很快就回到当年打游击之余学习文化的场所,在这个一平米的砖头堆砌的游击队岗哨里,学习文化,狙击敌人,钻进去一呆就是一天。他称这里叫两用岗:狙击敌人和学习文化。用土坯垒起来当桌子、板凳。土窑墙有个能活动的砖坯,抽下来就有孔放进光亮。夜里就在昏暗的菜籽灯下学字。用刺刀尖在墙上地下划字,还从几十里外弄来一本初级识字本,把书页都啃烂了……赵静尘有一次对他打趣说:“象这样下去,说不定将来能‘一举登科’呢!”

  陈老大从此有了正式的名字:陈登科。

  他是个永远不会忘恩的人。他说他最难忘的是最初带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两个恩人:赵静尘和钱毅。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苏北那时候有张小报叫《盐阜大众》。陈登科只认得“大众”两个字。别人就告诉他:“《盐阜大众》是张大众的报纸,要大众读,大众写……”陈登科这时满打满也就认得一百来个字。突发奇想:既是大众写,我何不写点自己的见闻给报上去?他写了个新闻叫《鬼子抓壮丁》,总共六十个字,就有26个字不会写,全用“符号”代替。例如文中写到趴下的“趴”不会写,他就写成“”,他想,马失去四只腿,不就趴下了吗?又例如开门吱呀声的“吱呀”两字不会写,他就想“门”开了不就发出吱呀声了吗?于是就用分开的两扇门代替,写成“”、“”;又例如河坎的“坎”字不会写,他想河坎是大埂底下的地方,地低,就用“”代替;日本鬼子的“鬼”字不会写,他想人都叫“大头鬼子”,于是就划一个“”代替……他把稿子寄给了编辑部的钱毅,钱毅帮他一字一字改正,还亲自找到他,当面为他讲解写作的窍门。以后他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先给钱毅看,钱毅一句一句教他改正。成了他难以忘却的恩师。

  他的稿子被采用了。名字登在报纸上了,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他一高兴,更加拼命地学起文化来了……到最后,陈登科写出《杜大嫂》《活人塘》等一系列影响游击区的著作,声名大振!直到建国后,《风雷》等名著相继问世,他已经是影响全国的著名大作家了。

  我还记得在北京六铺坑的半间陋房里,陈登科感慨说“这是真正的活人塘啊。”他在文革中被江青点名为“大特务”,全国公安四处捉拿他,他就躲在这里。有一次我们拍摄他下放地点的镜头,他找到一张很破的竹凉床,深情地在上面抚摸良久。笑笑说:“我感谢乡亲们一直没毁坏它,当年我就在这张竹床上写完长篇小说《赤龙与丹凤》呢……”文革时他被关监狱,不许看书更不许写作,但允许抽香烟。他就将构思的长篇小说每章第一个字写在香烟纸上,以教孩子认字为由,给家人带回去收存起来……后来,香烟纸上那些奇怪的汉字“赤”、“龙”、“暗”、“造”……等等,就成了他在这张竹床上写成的《赤龙与丹凤》。他屡经坎坷,受尽折磨,在文革中被批斗、游街、坐牢、劳动改造,一连串打击都未能改变他豁达乐观的脾性。他的老友人民出版社社长江晓天开玩笑说:“你如果不当作家,现在至少可以弄个部长副部长干干!”他笑笑说:“我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我还想退休后回老家种地呢……”

  在那段电视采访中,我们发现围绕陈登科的经历几乎全部是传奇。后来我们在电视上反映了这些故事,全国的电视观众看过电视后,都对这位传奇式的作家表示特别的惊诧!

  有时候,一件小事能显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毅力。回想起在苏北采访的日子,我们拍摄最多的镜头就是那个废弃的河滩,那片河滩让人感叹不已,当年,陈登科每到有月亮升起的晚上,就来到这里习字练字,手里拿根树枝,一遍一遍在河滩上写划。虽然如今沙滩早已杂草丛生了。但是陈登科的感觉似乎还是和当初一样。他创造和发明的那些象形象意字,都与这个河滩有关。这些事很有趣,一定要拍下来。但是要等到天黑,月亮上来了才能拍,因为陈老当年在河滩上练字,就是借着月光练的。那天一直等晚上月亮上来,天却一直不阴不阳,晚8点多起风了,天还是灰暗一片,看来很难等到月亮了,摄像只得用一块白塑料做成月牙吊在树梢上,用聚光灯强光反射出效果,结果在镜头上一看,大家高兴极了,简直和真的月亮一模一样……全部完工已是半夜,夜饭在陈老的一个农民亲戚家里吃的,土菜,乡亲,其乐融融,倍感亲切,那是我永远难忘的一次夜饭。

  现在回想有些事真不可思议,拍这个纪录片从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三年,经过几个省十几个县市,如此宏大的工程居然没有拍摄经费,而且完美竣工,这一切一切的原因,就得归于陈老的名声了。而名声有时又与他的人脉相关,他真挚的感情和人品使他到处受到人们欢迎,吃喝住行都有人帮助解决。为减少别人的麻烦,陈老常说,能过得去就行了,你们也不要太为难,大不了不拍嘛……如今回想这些历历往事,我的胸中总是有一种异样感觉。

  陈老性格爽直,为人热心,他对人的关心体现在细枝末节上。记得有次我们一行人赶去淮安,清晨司机起来发早车,大家因为没睡好,在车子疾驰中谁都不说话,都靠在车上打瞌睡。陈老坐在前排,车进淮安,有交警在前面打手势,陈老立即叫司机停下车来,他自己走下车认真检查,发现油箱过热,正在冒烟,转身把大家叫醒,并安抚大家不要惊慌。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关心着别人,尤其是关心着他的故乡。他对乡亲说,听说你们要在家乡建纪念馆,我没有什么钱,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我干了几十年就有一堆书,还有一些名人字画,这些东西我都送给你们,如果我活到八九十岁,我会再来看你们的。

  斯人应犹在,只是音已空,陈老没能看到他的家乡的变化。

  我写上这篇小文,以作为对他的祭奠。即便我不写,作家们也不会忘记他的。他活在中国文学的史页上……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