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甘肃河西走廓西部最狭窄的山谷中部的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还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也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山海关、镇北台、嘉峪关)之一的美称。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由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在此选址而建。此地东连酒泉、西接玉门、北靠黑山、南临祁连,是咽喉要地。关城由内、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其内、外城和城壕的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万多平方米。它是长城线上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最重要的防御体系之一。
我是在那年的仲夏前来观瞻,过了检票口,便是东闸门,是用砖石垒砌而成,门上建有红漆明柱,硬山顶式的闸门楼。此闸门前是斜坡,开门放出战士如泄洪流。入门即是外城,面积甚为广阔,但除城墙外别无建筑。上了斜坡再平行一段就到了内城门,门口处可看见下一个城楼,形成“门中楼”的景象。入内城有有东、西二门,西是“柔远”、东为“光化”。其上均建有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城楼,与正门关楼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城墙四角建角楼,南北墙正中建敌楼。内城中轴线北侧有清代游击将军府一座,是嘉峪关历任游击将军办公之处。二门外各修筑瓮城一座,门皆南开,东曰“朝宗”,西曰“会极”。出了西瓮城,便是嘉峪关的正门楼,站在门外回望,城门、城楼现城墙紧密相联,气势十分宏伟。
游人除了可以观看整个关城外,还能观看文昌阁、关帝庙、戏楼等附属建筑。特别是戏楼上的壁画,是几百年前的真迹,绘有“八仙”人物图,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颇深奥且非常少见,每个导游都要在此详细讲解一番。戏台两侧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人们还可以登上内城墙绕行一周,仔细观看大小相同,几乎一模一样的三座门楼,又能远眺祁连山和黑山,深切领略一下雄关的庄严气势。
当年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很不简单,也正因如此,便演绎出了“山羊驮砖””冰道运石”“击石燕鸣”和“一砖定城”等动人的故事传说。我在此就只说一说“击石燕鸣”和“一砖定城”两个故事。
“击石燕鸣”的故事有些悲怆。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天双燕出关,日暮时,雌燕先回,可等到雄燕飞回时,却因关门已闭而不得归,遂悲鸣触墙而死。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当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这故事不由让人想起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词句来。后来人们把嘉峪关的燕鸣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久之形成一种风俗。
最神奇的故事是“一砖定城”。相传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便说:“如果多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却只剩下一块砖。监事官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赐,叫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至今未动。
嘉峪关在明代为西部国防重地,当时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关隘口为必经之地。明军与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自建关城后,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的嘉峪关已经成为旅游胜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人前来观瞻,古老的关城现在还继续为当地造福。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