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精美散文 > 爱情散文 >

长老姓唐,精到内伤

时间:  2024-01-27   阅读:    作者:  陈思呈

  (一)

  像孙悟空这么个猴精猴精的,究竟是如何自投罗网,戴上那个该死的紧箍儿呢?当时的情况很值得回味。

  当时,孙悟空与唐僧赌气跑掉,观音菩萨化成一个老母,给唐僧送来了这顶花帽和一领直裰。等孙悟空回来后,发现包袱里“光艳艳的一领棉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心生好奇。唐三藏便“顺口答应道”:

  “(这)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这到底是唐僧即兴的点子,还是早有预谋,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句话真的很有效果,正抓住了孙悟空贪玩取巧的性格特点。孙悟空便央求师父:“把这花帽儿送给我吧。”唐僧还矜持着,说送是可以的,就怕长短不一,你先试试吧。

  孙悟空一穿上,唐僧饭也不吃了,水也不喝了,赶紧默默地把那紧箍咒念了一遍,看到果真有效,孙悟空痛得打滚,他满意地放心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这就是“心猿归正”事件,取经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孙悟空“猴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身不由己,长恨此生非我有,好比吃了三尸脑神丹的岳不群……

  讽刺的是,说谎话如此有天分的唐僧,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倒是:“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说谎。”所以,每当看到有人说唐僧蠢,黑白不分,屡教不改,脑壳就像被夹过一样,我就想跳出来大喊:唐僧不叫蠢,那叫装蠢!

  唐僧岂止不蠢,用流行话说就是“精到内伤”。我也非常纳闷,唐僧从小在寺庙里成长,怎么那么懂得江湖规则、世故人心呢?以下略举一二。

  见悟空打死强盗,他谆谆教导:“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这话里面的水很深,逻辑也很复杂。你一定要跳过“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之类的花花边边,才能看到唐僧的真正意思,他其实是教孙悟空要懂得判断形势,现在“山野中无人查考”还可以,要是在城市也是如此,你就完蛋了。但你完蛋不要紧,要紧的是,师傅我,也要被你拖累了。

  这个精明的道理隐藏在那些劝人为善的句子里,乍看起来好像唐僧在抒发他的慈悲胸怀,一定要仔细辨认,才明白唐僧的真正教诲,这是唐僧的“太极说话法”。说话绕来绕去,是唐僧的重要特点,周星驰以此诞生出一个悲剧:孙悟空被他啰唆得寻了短见。但是,同学们啊!唐僧岂是简单的啰唆?他之所以要啰唆,只不过是不让自己的观点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所以用众多的语言丛林使它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罢了。他的啰唆,是一种说话艺术,是在自我保护啊!直来直去的人如孙悟空,往往领会不了他的精神,待到领会了,又被他的极品给吓了一跳。

  请看第五十六回,悟空打死了两个抢劫的强盗后,唐僧给这两个强盗念的倒头经:

  拜惟好汉(靠,强盗一死,就成了好汉了?怕人家阴魂报复,唐长老讨好起他们来了),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宗旨,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猪八戒听不下去了,说师父倒是推了个干净,不过我和沙僧也没打他们,你得替我们声明一下。唐僧又补充祷告: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孙悟空听到这里,忍不住笑道:“师父,你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人,却也是为你……”

  “忍不住笑道”,这个“笑”肯定是苦笑,孙悟空这种头脑简单的人,哪里能想象得出唐僧的极品程度?现在让你这种石头里跳出来的怪物,见识一下人类社会的复杂和俗世智慧吧。

  孙悟空打死杨老头的儿子时,唐僧则是这样劝他:“你这泼猴,凶恶太甚,不是个取经之人。昨日在山坡下,打死那两个贼头,我已怪你不仁。及晚了到老者之家,蒙他赐斋借宿,又蒙他开后门放我等逃了性命,虽然他的儿子不肖,与我无干,也不该就枭他首……”

  唐僧的意思是,杨老头的儿子虽然很不肖,但与我们不相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管这个闲事干什么?另外杨老头认识了我们,他哪里能放过我们?我也就被你拖累了!

  到这里我们明白,唐僧劝孙悟空为善,归根到底,担心的是自己被孙悟空拖累。他怕吃亏,怕负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此精明才干若用在政界上,倒也不失一种作为,可惜在寂寞的取经路上,除了被孙悟空辱笑之外,似乎没落个好。

  (二)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孙悟空打死了杨老头的儿子,唐僧第二次赶走了他。孙悟空天上地下想了一遍,觉得在这个情况下最可投奔、最能收容自己的,还是观音菩萨。

  到了菩萨跟前,第一件事是哭诉——我自从跟了那个唐长老,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都不说。想我当年为人,何曾受那个气来,如今这样一个脑残傻逼变态狂,因为你任命他为我的领导,害我受气不说,还受他赶……

  孙悟空所说,句句属实。说到他曾为唐僧所做的事,原文其实有文化得多,是这样说的: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

  显而易见的,唐僧根本离不开他。六耳猕猴说的没错,唐僧离了孙悟空,连水都喝不上。这些,唐僧未尝不知道,但他为何还要三番五次赶走孙悟空?就算为现实计,没敢赶走他,也时不时要念一番紧箍咒折腾一下他。就算和平日子,风平浪静,他对孙悟空的嫌恶,也是不加掩饰。

  唐僧,现如今已成为啰唆、窝囊和虚伪的代名词。但站在唐僧的位置想一想,也怪不容易的,孙悟空给他带来了多少尴尬!

  这猴头习惯满嘴跑火车,吹牛、调侃、开玩笑,抓住一切机会嘲笑唐僧。两位结合不久后在鹰愁涧,落伽山山神土地送了些鞍辔给唐僧,慌得个唐三藏滚鞍下马,望空礼拜,孙大圣只在一边哂笑,风言冷语说人家已去得远了,听不见你祷祝,看不见你磕头,像他这个藏头露尾的,本该打他一顿,拜什么拜?!听得唐三藏直喊“不当人子、不当人子”。

  投宿者对孙悟空、猪八戒的丑怪嘴脸感到害怕,悟空便说:“八戒,你把那丑也收拾起些。”唐三藏特别天真无邪地问:“相貌是生成的,怎么收拾?”行者嬉皮笑脸:“把那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师兄弟俩嘻嘻哈哈,为师那正经劲儿刚好是个笑点。

  “三打白骨精”那一节,悟空对化斋稍有厌词,受到唐僧义正词严的批评,他忍不住捂着耳朵来一句:“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尊贵……”其讽刺意味更是深得人心。

  总之,唐僧的窝囊形象,很大程度是拜孙悟空的放肆所赐。这师徒两人凑在一起,就有了漫画效果,唐僧在困难面前面如土色,“如雨淋的蛤蟆”,他不会恨自己丢脸,但一定特烦孙悟空不当一回事的狂劲。

  唐僧注重教条、伦理、规矩、秩序……所有这些看起来都受到孙悟空蔑视的东西。孙悟空蔑视的姿态,其实就是在挑战唐僧的心理底线。如果说唐僧代表古板者,猴头就代表散漫者,需知古板者对散漫者的反感,一向十分深刻,这不仅是审美方面的原因,而是,散漫会令他们感到生活充满变数,充满不安定感,探到他们的心理底线。古板的人由衷地看重秩序,并在秩序里体会到一种价值。当这秩序被人为地造成混乱,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一种轻侮。这对他们的心理,就是隐晦的伤害。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与唐僧相比,孙悟空这种稀松随便的人,就是个光脚的。这两种人相处起来,若有矛盾,当然是穿鞋的心理成本更高些。唐僧的烦躁,只能化作一句无关痛痒的口头禅:“这猴头弄杀我也!”我觉得若不是因为取经,在日常生活中唐僧和孙悟空相遇,他们肯定是远远避开彼此,免得给自己添堵。

  孙悟空另一让人不爽处,是一直高声叫嚣自己很能,别人很无能。不巧的是,唐僧还真就是太无能。

  外行领导内行的合作模式,最忌这内行还没眼色。说起来,孙悟空对唐僧的感情倒是真诚的,保护也是尽心尽力的。五庄观的镇元大仙,曾说了句公道话:“这泼猴,虽是狡猾奸顽,却倒也有些孝意。”可惜这“孝意”被他开口闭口说师傅“脓包”“忒不济”给消磨掉了。人家本是文绉绉地“为师”这“为师”那,自我陶醉在师道尊严里,乍听那一声声“脓包”“忒不济”,真是噩梦。

  何况,还会影响唐僧在其他人(包括其他徒弟、领导、对手,甚至敌人)面前的威信,唐僧可是“有身份的人”,也许隐隐知道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分量经不起推敲,越是没底气,则越要强调。唐僧的心理压抑,孙悟空的不解人意要负一定责任。

  相比之下,猪八戒就很聪明。唐僧偏爱猪八戒,理由是:“他两个耳朵盖着眼,愚拙之人,他会编什么谎?又是你捏合什么鬼话赖他哩!”奇怪,猪八戒怎么就耳朵盖着眼了?耳朵盖着眼怎么就愚拙了?愚拙怎么就不会编谎了?整句话就是信口拈来的,依我看,猪八戒要说愚拙的话,就是一种对唐僧来说很“恰好”的愚拙,让人觉得安全,还唤起适当的怜惜。

  所以,不要总怪唐僧对孙悟空的态度恶毒。比如救乌鸡国国王那一节,唐和尚将那“话儿经”连续念两遍,貌似听从了猪八戒的撺掇,事实是听从了自己潜意识里的怨恨。

  有一个法国故事,因为被张爱玲写过而十分出名,我将张爱玲原文抄在这里:

  这是个法国故事。法国人的小说,即使是非常质朴,以乡村为背景的,里面也看得出他们一种玩世的聪明。这一篇小说讲到阿尔卑斯山上的居民,常会遇到山崩、冰雹、迷路、埋在雪里,种种危险。一老翁,有一个美丽的女儿,翁择婿条件太苛刻,大家简直拿他没办法,有一个青年,遇到机会,救了老翁的命。他想,好了,一定成功了。另一个比较狡猾的青年,却定下计策,自己假装陷入绝境,使老者救他一命,从此这老者看见他就一团高兴,吻他、拥抱他、欢迎他,仅是他的存在就提醒大家,这老人是怎样的一个英雄。看看那一个有恩于自己的,却像见了真主似的,很不愉快,于是把女儿配给那狡猾的青年,青年在结婚前,喝醉了酒,说出真心话,老人知道受骗,把女儿收回了——但这是太恶俗的尾巴。

  可惜孙悟空生在中国,没有看到这个故事,不然,或许对他有所启发,态度和策略都会有所改变。那样的话,唐僧的处境和心情都会好很多,也许就变得可爱一些。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唯有暗香来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夏夜,望志路警笛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