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精美散文 > 爱情散文 >

啥是老碗?

时间:  2024-05-17   阅读:    作者:  张同武

  老碗,是陕西人对硕大的碗的称谓。

  按照词典里对“老”的释意,有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以及前缀、后缀几种类型和用法。其中形容词里有高龄、长久、娴熟、厚、大、“排行最后”等几种意思;而名词则为对先辈、年长者的敬称;动词里有敬爱、敬重甚至是“死的讳称”;副词则有“经常”之意;至于前缀,则多见于姓名前,或是排序,等等。

  那么,陕西人称之为“老碗”的“老”到底是什么意思?形容词之“大”?名词中的敬称?动词里的敬重?还是副词里的“经常”?抑或是拟人化的前缀用法?

  一般理解的话,应该是“大”,也即“大碗”,因为所谓“老碗”的外观特点就是硕大。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直接叫大碗而称“老碗”?碗本来就有大有小,区分个大碗小碗就行了,为什么非要称之为“老碗”?而且,外观意义上的“老碗”并不只是“大”的意思,单纯用“大”来解释或表述,并不能完整阐述“老碗”的含义。所以,看来单纯说“老碗”是“大碗”还不完整。

  似乎应该再考虑“老”的其他词意,比如,形容词范畴的“长久”,那“老碗”就多了一层含义,即用的长久的碗;再考虑名词范畴的“先辈、年长”的含义,则老碗可以有拟人化的“碗的先辈”的意思;再扩展开去,考虑一下前缀的用法,那这里的碗是不是可以有了“老李”“老张”的意思,每日陪伴着人类的碗、使用频次高的碗、劳苦功高的碗,宜称为“老碗”?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以上分析,哪怕是牵强附会也无妨,毕竟有趣,也算是对“老碗”的条分缕析,是对“老碗”的敬重和喜爱。毕竟,“老碗”在我们陕西的饮食文化里,是一个非常有兴致的现象,值得聊一聊。

  “老碗”的外形硕大,容积自然也大。一般的老碗,即是指那种青花粗瓷、碗底有托的巨大的碗。既是碗,那功用就是盛饭盛菜,而且是个人单独使用的、并非公用的摆在桌上的餐具。那么,既然是个人使用的、要端在手上的,为什么要做得那么大?看起来似乎空碗都端不动,那再盛上饭菜,岂不是要考验腕力和手劲,端起来都费劲,吃起饭来能舒服吗?

  看来我们真是好日子过久了,对一些过去流传下来的东西都不太理解了。

  之所以会有“老碗”,第一个考量肯定是让碗多盛一些。有人要说了,饭要一口一口、一碗一碗地吃,一碗不够再添啊,为什么要一次盛个够?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到“老碗”的诞生地、使用年代。首先,“老碗”诞生在陕西,确切讲在关中。关中人曾经的饭食浓缩而简单,基本就是一碗盛,无论是面条、麦饭、凉皮、稀粥,都是一碗即一餐,不用七碟子八碗地铺陈,那就一碗了事,这碗是不是就得大点?其次,“老碗”的使用者是关中老陕,更多的是“下苦人”,劳动强度大,饭量自然大,索性就把碗做大,一次吃个饱;更要从老陕的性情上来分析,做事干脆直接,不喜繁文缛节地缠绕,与其一碗又一碗地加饭,何如一次性解决问题?当然,这里面有玩笑的成分,更确切的意思应该是:关中饭食简单,可以一次性地盛到一碗之中;关中人食量大,一次需要盛多一些;关中人豪爽,待人实诚,怕客人不好意思加饭,干脆一次一碗让你吃饱。

  还要浓墨重彩地说,之所以用“老碗”,也有效率方面的考虑。过去食物岁月里,或是战事频繁,必得干脆利索地填饱肚子好上阵厮杀;或是劳作繁重,需要尽量缩短进食时间,好腾出时间去为生产生活生存而去劳作矣!

  在过去的关中,特别是农村,“老碗”的使用很有趣:但见饭时,在村头的空地上,一群光头黑衣的男子,每人手里捧着一只“老碗”,或蹲或坐。碗里可能是满满的稠稠的苞谷糁、小米粥、拌汤、饸饹,偶尔也可能是汤面条,极少数时是“干面”。他们左手端碗,右手执筷,可能还抓着两个馒头,就那么香甜地吃着。之所以不在自家屋里吃饭而要端出来,一是聚会的需要,这样吃饭热闹,边吃边谝,天上地下东家长西家短的,各路信息在这里融汇传播;二是饭食简单,那么一个“老碗”就盛完了,根本不用饭桌,也许根本就没有饭桌。这样的景象,被人形象地称为“老碗会”。“老碗”在这里是一个突出的符号。及至这一“老碗”饭下肚,浑身便新添了力气,赶快下地干活哦!不干活“老碗”里盛什么?

  也可以想象,在过去的战乱年月,无论军民,都需要尽快进食,尽快吃饱肚子。那“老碗”就是最好的容器,一“老碗”饭狼吞虎咽地咥完,或是上阵迎敌、或是奔走逃命,哪里顾得上七碟子八碗的品味?于是,这“老碗”就成了吃饭的标配。

  上面或是恭敬或是调侃地分析了“老碗”使用的必要性,下面说说老碗产生和存续的可能性:

  要说“老碗”,绕不过“耀州瓷”。以耀州黄堡为核心的十里窑场,早在唐代就是北方的重要陶瓷生产地。“耀州瓷”曾是唐代皇家用瓷的主要来源,“青瓷”的诞生地。其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东移,加之其他原因,耀州瓷的生产以民用为主,关中地区的民用瓷器,曾经基本都来源于此,“老碗”就是其中的主打产品。

  耀州老碗,曾经长时期地为关中民众提供了餐具,关中人为关中人生产餐具,切合实际地生产出“老碗”来就不奇怪了。

  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之前,耀州的陶瓷通过民间贩运,大量的、经常地来到关中。稍微上溯一点,在经典著作《白鹿原》里,就有一个住在南山根的“碗客”,经常把从耀州贩运的老碗弄到白鹿原来卖,积攒了相当的财富,可见这生意的红火。当然这“碗客”品行恶劣,后来被愤怒的民众“铡”了,那是题外话。就在笔者十岁左右的时段里,就曾经见过从“北山”里来村里卖老碗的生意人,那时候钱紧,大家基本上以物易物,用宝贝的粮食换老碗。没办法,再没饭吃也不能没碗——还记得电视剧《白鹿原》里败家子白孝文落魄时抢“舍饭”时没碗的窘境么?

  曾经的日子过得很快,变得也很快。就如饭碗,很早就有了“洋瓷碗”,后来又有了塑料的、不锈钢的碗,它们比陶瓷的老碗耐摔,一度很是兴盛,老碗慢慢被冷落。再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品位也提升了,人们还是觉得中国传统的陶瓷更漂亮、更安全,于是又开始主要用陶瓷的碗,但大多数是用观赏价值更高的细瓷碗,粗枝大叶的老碗就渐渐没落了。一般人的厨房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碗”的踪迹都难觅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碗”又在一定范围内兴盛起来。先是在影视剧里,主人公手里的“老碗”显出一些朴拙豪迈甚至洒脱不羁,视觉效果也夺人眼球;后在一些酒肆饭铺里,老碗被当作怀古的符号摆出来,让食客们惊叹并稀奇地尝试等等。更多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念旧,甚或是一种噱头。

  网络时代到来之后,“老碗”这种古朴的食具,经由网民的各种传播,一下子成了网红,端起老碗来一个造型,拍张照片或一段视频,一下子觉得似乎穿越了呢。

  于是,“老碗”就又出现在大众视野,又被津津乐道。于是,我们也有兴致聊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正经讲起来,“老碗”本是实用的生活用具,后来被赋予一种文化色彩,这是好事。当它是生活用具甚至必需品时,人们的生活是繁累而匆忙的。而当它被当作符号、道具甚至玩具时,恰恰表明了生活的轻松与惬意。不惟“老碗”,其他的工具或用具,在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里,也是这样的发展历程。

  现在,更多的对“老碗”的传承和应用,是被用来作为关中饮食的代表性符号,一些食肆就用了“老碗”的名头,借以吸引顾客。有了这样的传承,一定程度上也是念旧,也是传承,更是发展。

  记住“老碗”的历史、记住“老碗”的功用、记住曾经的乡愁,方能不忘初心,认真地传承文化。

  有机会到陕西,一定端一端那硕大的“老碗”。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夏夜,望志路警笛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