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的一项对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截至6月25日,2012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2%。根据调查,69%的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低于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
这是《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7月27日李妍先生的“及时评论”《大学生起薪低折射调结构之紧迫》开篇的一段话。尽管李先生引用(7月6日《中国青年报》)此话的目的在于探研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的原因,可我读了仍感到如鲠在喉、心里不快。现在,社会上仍有一种很不公平但又较为普遍的现象,一讲到自己(或本行业)工资低、待遇差,就拿农民工作比,好像农民工就该是渊底草、井底沙,天生的低等物,稍有长进和起色,就遭人眼热、嫉恨甚至打压。
不错,在士、农、工、商、兵、学等行业中,农民读书要少些。但世上万事,不是都需要读了书才能做的;读书少的,就做那些不需要多少知识就能做的事。关键是看,这些事是不是必要做的;如是必要做的,就又得看人们肯不肯做。既是社会的必要,又没有多少人肯做,自然就只有通过提价、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不是某些人想改就改变得了的。
农民读书少,做的当然是些最苦、最累、最险、最差的事,如和泥砌墙、扫大街运垃圾、上山炸石下地挖煤等。但是人都得吃喝拉撒、住房穿衣,都怕热畏寒,都望吃油穿绸,都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没人做房子就没房住,没人打扫大街就寸步难行,没人种粮就得饿死,没人种棉纺纱就得冻死,这些也该是人所共知的最起码的常识。那么,就请那些成天抱怨“不如农民工”和那些成天指手画脚说某某“不如农民工”的人,到建筑工地、大街小巷、山上地下、水田旱地去看看、去数数,在哪些地方有多少读书人,甚至有多少年轻人?再静心自问一下:我愿不愿意或是肯不肯去那些地方干那些事?
莫说城市,就我所在的乡村学校,想叫个人平平场地、除除杂草,花上百儿八十的,也难找五十岁以下的人。常见一些年轻同事望着铺路、扫地、搬运、砌墙的工人感叹:妈的,十多年书白读了,到现在还不如一打工的农民。每当听到此类感叹,我必拿话戗他:你何不把职辞了,去做瓦匠、去扫大街、去做包子馒头什么的。年轻教师工资少、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这是事实,我非常同情;但我反对动不动就拿农民工作比较。
无论是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还是“民贵君轻”思想,细析之,多是统治者为了某种需要,本质上都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农民总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削职为民”,为什么不去“为工”、“为商”呢?就是在新中国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大政下,“下放到农村去进行劳动改造”的话也说了多年,为什么不是到城市、到别的什么机关单位去改造呢?只是到了近些年社会意识才有所觉醒、社会良心才有所发现,公平公正才成为公开的话题,重农、保农、补农才进入政府决策层面。可积习难改,轻视农民、忽视农村的思想意识还根深蒂固,类似于大学毕业生起薪“低于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的比较就是这些思想的具体表现。
愚以为,在经济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的今天,无论是谁,无论哪个阶层哪个行业,只要坚守“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和“按劳取酬”的原则,就不能主观的强说谁非得比谁好、A行比甲业就要高、农民工的收入就非得低于大学毕业生的起薪。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