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经典文章 > 优美文章 >

碳金融征战的金戈铁马

时间:  2024-02-24   阅读:    作者:  蓝 虹

  在这个随气候危机和传统能源危机双层压力而来的碳时代,碳金融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金融本身,是以金融为武器的全球开疆辟地,是以金融为引领的没有硝烟的经济之战。在这个欣然到来的碳时代,各国对于碳金融市场的征战决心,已经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球碳金融征战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加剧,碳金融成为金融中异军突起的新蓝海。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证券,甚至个人,都逐渐深陷其中。因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通过平流层在全球飞速传输弥漫的特性,征战的领域早已超越了国界,《京都议定书》下的碳金融市场,已经是全球碳金融市场。各国都调动资源,以国家信用和资源背书参战。荷兰碳基金、意大利碳基金、丹麦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德国碳基金、英国碳基金等,京都议定书时期各国成立的碳基金,代表着各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征战的努力和决心。那个时代的全球碳金融,真是金戈铁马。各国都意识到,在经历了近300年化石能源支撑的工业神话后,碳时代已经到来,而碳金融,作为碳定价的全球机制,谁掌握了规则制定权,谁掌握了定价优势,谁就将在这个碳时代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任世界霸主。

  所以,在这个随着气候危机和传统能源危机双层压力而来的碳时代,碳金融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金融本身,是以金融为武器的全球开疆辟地,是以金融为引领的没有硝烟的经济之战。在这个欣然到来的碳时代,各国对于碳金融市场的征战决心,已经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虽然京都议定书时代之后,全球一统化的碳金融市场走向徘徊,但是,各国的国家级碳金融市场却越来越兴盛,承载着各国引领全球碳金融的雄心。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的统计,全球目前已经有24个运行中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体系,另外还有8个碳金融体系正在计划实施。这些区域的GDP占全球的54%。虽然是国家级碳金融市场,但是,都在做着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努力。

  比如欧盟碳交易市场,在第二阶段就迫不及待地把航空和航海业纳入了其碳金融市场,规定只要是在欧盟有航空航海业务的公司,无论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都必须参与其碳金融市场,接受其配额和交易规则,并用欧元进行交易。欧盟碳市场400%的换手率,以及努力向世界扩张的交易范围,大大促进了欧元国际化,提升了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碳金融,正在像美国的石油美元一样,飞速托起欧元的国际化扩张。而最近通过的碳边境调节机制,给予了要与欧盟各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企业两个选择,或者支付碳关税,或者参与到欧盟碳金融体系中。再次体现了欧盟将其碳金融体系全球化扩张的努力。

  同时,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17年的历史,也向世界展示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降低减排成本,推进碳减排,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成功作用。欧盟在2012年曾经对欧盟碳交易市场运行7年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至2012年第二阶段截止时,欧盟排放总量相较1980年减少19%,而经济总量增幅达45%,单位GDP能耗降低近50%。2021年欧盟碳交易市场总成交额为6830亿欧元,等值4.7万亿元人民币,全部是用欧元作为结算货币,不仅促进了GDP增长,还促进了欧元国际化,提升了欧元在国际国币中的地位。

  为什么形成了

  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

  碳交易市场,交易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二氧化碳的排放权投放到市场进行交易,并形成真金白银的商品时,就为其金融运作和成为金融产品创造了条件。

  可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怎么就成为商品了呢?我们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商品,都是那么具体,当我们付钱了,我们可以真实地拿到白花花的大米,真实拥有一堆苹果或者橘子,或者,花更多的钱,买一栋别墅,真实地触摸别墅的墙壁、楼梯、地板和吊灯,真实地触摸花园里的花和土地,感受你花去的每一分钱货币的价值,金钱的味道是如此真实。但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我们拿到的是一张连通着各种核证、可核查、可追索的有价证券,我们知道它是有价的,它的价格就真实地标注在各种交易所,可是,我们触摸不到熟悉的实体,比如粮食,比如黄金。站在这张有价证券背后的,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我的很多朋友和我说,哦,二氧化碳,我们都是懂的,可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怎么就变得和黄金白银一样,就可以真实地连通货币呢。

  我决定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的朋友林煌。她看了我发表的文章,听说碳金融已经是金融的蓝海,非常喜欢赚钱的她,好像闻到了金钱诱人的味道,立即跑来找我了解这个充满金钱味道的新蓝海。

  我是教师,从事这个职业太久,让我对给别人上课有着很大的激情,有点职业病的感觉。记得去西藏最高的城市那曲考察的时候,因为高原反应,我一直有点病恹恹的感觉,可是等我登上讲台演讲,立即就精神抖擞。如今,林煌来请教我,我那好为人师的劲头立即产生了。于是,面对因为想赚钱而充满求知欲的林煌,我拉开了上课的架势。

  经济学会告诉我们,所有商品都有两个特性,稀缺性和有用性。有用性是很容易明白的,但稀缺性是什么呢?稀缺就是相对于人们的需求来说,这种物品是很缺乏的,是不足的。那么,碳排放权是怎么变得有用而又稀缺呢?

  简单地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具有保温的作用,就像给地球盖上的棉被和毛毯。太阳向地球辐射多种形式的辐射能。总能量的53%是红外辐射,39%是可见光,8%是紫外光。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30%被反射,25%被大气层吸收,其余的45%被陆地和海洋吸收,使地球变暖。被反射的太阳辐射的小部分直接返回太空,大部分被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体吸收。陆地和海洋吸收的部分能量也会辐射到大气层,同样也能被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高效吸收红外辐射,并向各个方向散射。从地球辐射的能量中,约81%被温室气体捕获,再辐射回到接近地球的较低的大气层,不会返回太空。地球、大气层和太空之间持续辐射发生的动态的热交换,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热平衡,使地球的平均温度较好地维持稳定。

  所以,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严重影响地球上地表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地表温度就会太高,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地表温度就会太低。我们现在地球上的地表的平均温度大约是15摄氏度,是最适合人类和各类生命的生存和生长,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或者过低地剧烈变动,都会导致这个最适合的地表温度的变动,给人类和地球生命带来危机。例如金星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达96.5%,因此,其星球的地表温度就达到了464摄氏度,在那样高的地表温度下,任何生命都会毁灭,所以,金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死寂的星球。

  林煌点头表示明白,我们需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以前也排放二氧化碳,为什么没听说有气候危机呢?

  是的,人类从开始学会运用火开始,就开创了人类文明,也开始了人为向大气中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历史。但是,大自然中的森林、湿地、海洋具有吸纳二氧化碳功能,在农业社会,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对于大自然吸纳二氧化碳的容量,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不会影响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直到工业革命,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大量二氧化碳排向大气层,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1760年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为280ppm,而到了202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就达到了415ppm。急剧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导致了气温的升高,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比如世界各国都出现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海平面持续上涨,旱灾持续更长且更频繁出现。热浪冲击频繁加重导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脏、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水灾、暴风雨等,使死亡率、伤残率及传染病疾病率上升。

  林煌说她也感受到了,去年夏天,就看到报道,武汉过长江不用乘渡轮了,可以淌水走过去。不止我们,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几乎蔓延全球,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均遭遇了极端性的干旱影响,特别是非洲,饥饿干渴和因为异常气候引起的疾病导致了大量儿童老人的死亡。气候学家已经告诉我们,必须把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否则,地球生态系统将可能走向崩溃,甚至可能会导致第六次地球生命大灭绝。而作为目前地球生命的霸主,人类也有可能因为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增加和地球的持续升温,而走向灭绝。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所有化石能源的排放,其能源能量的产生,都是其碳基元素燃烧后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就是限制了化石能源的使用。但工业社会的动力,就是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能源能量,一国的经济发展,都与该国的能源使用品种、使用量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在这种背景下,很明显,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权的需求是极大的,但是,地球上可容纳二氧化碳排放的量是非常有限的,任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都可能导致地球升温,使本来就已经十分严重的气候危机更加严峻。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碳排放权的极度稀缺性和极度有用性,就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

  林煌说,这个我是明白的,稀缺而有用的商品就必须付费,就不可以免费使用,否则,没有人会有动力节约稀缺的资源。

  二氧化碳排放权已经如此稀缺,人人都想多用,如果不需要付费,就会导致大家拼命多排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存就会变得岌岌可危。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就是要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付费机制,以遏制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这个付费机制的形成,最初是由联合国建立的。

  京都议定书

  气候危机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的关注和担忧。加拿大于1988年在多伦多举办了世界气候大会,呼吁到2005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1988年的80%,并制定了一个旨在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公约框架。多伦多会议是世界各国联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里程碑会议,推动了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引起了大量关注。

  1988年9月,气候变化问题首次在联合国大会讨论。同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该委员会任务是协同各国对气候变化的程度、时间、潜在环境与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做出评估,并给出解决方案。1990年8月,IPCC全体会议在瑞典举行,指出,如果世界各国不采取任何措施,下个世纪全球气温将平均每十年上升0.03摄氏度,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速度。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协调各国气候谈判。在1991年2月至1992年5月期间,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举行了五次会议,各国在气候谈判并各自让步后,最终于1992年5月9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全球目前已经有197个国家参与该公约,在1995年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在200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上。但这个公约的规定比较抽象和宽泛,没有规定具体的减排义务和详细的履约机制,缺乏执行力和强制力,只是呼吁和号召大家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没有形成为二氧化碳定价的机制,各个国家、各个工厂企业还是在不需要付费的情况下自由地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并没有很好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全球因为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危机,如飓风、干旱、灾害等却日益严重,急需有更加严格的机制在全球范围管控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全球近200个国家的谈判协商,1997年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大的区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鼓励全球各国减排,而《京都议定书》则是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约束力。但是,在谈判中,因为美国意见和欧盟、中国等其他国家都不一致,所以,美国退出了气候协议。但是,其他国家坚守了下来,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未来,全球149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开始建立碳排放权总量控制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稳定全球气候共同战斗!

  《京都议定书》下的碳交易市场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规定工业化国家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京都议定书》强制性地给予了2008至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全球碳排放总量,要求全球各国碳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减少5.2%。考虑到各国国家的历史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状况,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减排任务是: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碳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为了保障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京都议定书》还建立了详细的履约机制,包括基本规则、激励措施和惩罚机制。

  为了实现碳定价,减少碳减排成本,《京都议定书》下建立了三大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从而形成了碳市场。

  首先是国际排放贸易机制,就是允许发达国家之间碳配额交易,如果有哪个国家,分配的碳配额用不完,有剩余,可以在这个碳交易市场卖出去,卖给配额不够的发达国家,在这个机制下交易的碳金融产品,叫AAU,即一单位被分配的碳排放权配额,每一单位AAU代表的是一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时每吨AAU卖到了15欧元。

  第二类碳交易机制叫做联合履约机制,规定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的交易,这一交易机制下的碳金融产品叫EUR,即项目减排产生的单位减排量,每一个EUR,代表项目产生的一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当时EUR的价格在10欧元上下波动。

  第三类碳交易机制叫做清洁发展机制,规定发达国家可以购买发展中国家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作为他们完成减排任务的指标。这一机制下的碳金融产品叫CER,就是经过核证的项目减排量,也是以吨为单位。

  我对林煌说,这是咱们国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最熟悉的碳交易产品,因为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当时,有很多我国的减排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即CER,被卖到了欧洲各国。当时我在世界银行工作,也参加了碳交易工作,在中国寻找可以产生碳减排量的项目。比如,在我的老家,有很多的小水电,水电项目可以替代化石能源,又不产生碳排放,肯定具有减排效果。但是,一个小水电项目又太小,碳减排量认证、核证和交易还是有相当的成本的,项目太小没法做,我们就把很多的小水电项目打捆成一个大项目,进行核证,并将核证后的减排量卖到欧洲。对于欧洲的企业来说,由于我国小水电项目减排成本较低,购买我国小水电项目形成的核证减排量CER,来帮助他们完成减排任务,可以减少他们的减排成本。而对于我国小水电项目来说,出售核证的碳减排量,可以增加项目收入。

  林煌听到这,眼睛就亮了,她说,她已经闻到了金钱的味道。

  碳货币

  碳交易机制下形成的交易产品,例如AAU,EUR,CER等,叫做碳信用,又称碳权,指在经过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的条件下,国家或企业减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

  碳信用是非常有用的,各类控排企业,超出碳配额的碳排放量,如果没有购买碳信用做抵消,就是违法排放,就和在市场上不付钱就偷别人的商品是一样的,是要接受严厉的惩罚的,会被要求赔付高于市场碳价格数倍的资金。碳信用也是非常稀缺的,因为各国经济都在增长,如果不采取减排措施,各国碳排放量本来是会不断增加的,现在,有了碳排放限额,各国都面临着超出碳排放限额的风险,都很需要碳排放权。碳信用是有价的。就好像苹果有各种品种,例如红富士、黄元帅等,每一类品种有不同的价格,碳信用,也有不同的品种,例如AAU,EUR,CER等,每种品种也有不同的价格,而且价格随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的变动而变动。所以,碳信用显然已经是一种热门商品了。

  作为交易凭据的碳信用,是一种有价证券。碳信用具有货币的特征。由于不同企业减排能力和减排成本的差异,碳排放权交易允许企业通过购买碳信用来履行减排义务,而超额减排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出售碳信用来获得收入。因此,不同企业间的减排成本差异就可以用碳信用的交易价值来衡量,碳信用也因此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潜力。当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被普遍接受,并出现了一个通行的、可衡量各种货币地位和币值的碳信用计价标准与相应信用和流通体制之后,碳信用就具有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条件,进而可发挥其作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价值储藏和计价单位的功能。

  林煌连连点头,她是做投资的,从金融的角度阐释碳货币,她就很容易理解了。碳信用还与货币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例如,货币可以按照不同汇率相互兑换,不同品种的碳信用之间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相应的含碳比价(碳汇率)相互兑换。而且,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也认为,碳信用与货币性质相似,它的价值在于可以用于履行某种义务,而且,它的价值也可以参照市场价格来确定,所以,应该对碳信用与货币在会计上进行同样的处理。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同。

  货币的基础是信用。支撑碳信用的机制,包括联合国信用、国家信用、独立第三方核证信用和交易双方信用等。通过连接不同排放权交易体系、对减排项目进行审批等方式,联合国信用和国家信用为碳排放权交易构建了一个具有强制约束性的市场框架;通过核证机制,独立第三方核证机构用自身信用对碳信用进行了背书,从而保障其质量的可靠性。碳排放权交易能够达成的基础就是信用,买方相信其在交易中获得的碳信用是真实可靠的,卖方相信买方能够如约付款。

  我望了望林煌越来越亮的眼神,笑着说,碳信用的货币属性和金融属性,导致各种投融资主体都纷纷参与其中,企业,个人,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在京都议定书下碳交易市场最鼎盛时期,投资市场真是言必称碳货币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种全球碳市场交易的繁盛,碳信用简直就是国际货币了。当时,人们都认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会在碳本位上重建,二氧化碳排放权会成为继黄金、白银、美元之后的另一种国际货币基础,碳货币将发展为一种新的超主权货币。

  为什么要进行碳交易

  林煌问,为什么一定要交易呢,如果只是为了控制排放,直接要求每个企业按照规定的减排任务减排就可以呀?

  我说,这是一个好问题。规定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是为了防止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但经济增长需要燃烧更多的能源,减少碳排放,意味着每个与碳排放相关的行业都要付出减排成本。能源几乎是工业社会各行各业的动力源,减碳目标的设定,影响的行业十分宽泛,几乎包含社会经济所有行业,例如电力、交通、建筑、钢铁、水泥、石化、家电等,而这些行业影响,又通过价格变动,传导给消费者,使全球消费者也卷入其间。全球各国都在为减少碳排放付出成本。一边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危机,一边是现在社会经济因为减排产生的巨大成本压力。在这种两难决策中,碳交易,因为可以降低减排成本,促进低碳零碳产业发展,塑造不依托于碳排放的绿色经济体系,而被设计推出。

  林煌很费力地思考,弱弱地说,那就是说,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降低减碳成本,而且,还可以促进减碳行业的市场化。我说,是呀,举个例子,假设,A企业减一吨碳的成本是100元,B企业减一吨碳的成本是40元,那么,如果A企业和B企业各减一吨碳,整个地球因此减少了两吨碳的排出,减排成本一共是140元,每吨减排成本是70元。但如果A企业和B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交易价格是60元。作为A企业来说,他本来是要用100元成本来减一吨碳,但如果从市场用60元每吨购买碳信用,来抵消他的减排任务,他就相当于用60元减了一吨碳,他因为这个碳交易获利了,每吨少付了40元成本。作为B企业,他每减一吨碳只需要40元的成本,因此,他如果超额减碳,并把超额减少的碳排放权以60元每吨的价格卖出去,每吨可以赚20元。对于B企业来说,他减排越多,就赚得越多,而且,规模减排,往往还会导致单位成本下降,比如,从每吨40元降到每吨20元。那么,B企业就可以从碳交易市场获得的盈利就更多了。

  林煌表情看着有点困惑,于是,我又进一步举例。例如,一家公交公司,以前都是用柴油车或者汽油车,但在碳排放限额下,为了减少碳排放量,这家公交公司开始购买新能源汽车,例如氢能汽车。这家公司的碳排放量降下来了,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碳排放限额,还有减排剩余。这家公司将这些超额的碳减排量在碳市场卖出去,就可以赚钱。赚钱赢利的激励,促使这家公交公司购买更多的新能源新车来替换原有的柴油车,好在碳交易市场赚更多的钱,直至这家公交公司所有的柴油车都被更换为了新能源汽车。这时,这家公交公司就完成了传统交通向绿色交通的转型,在碳市场交易所得的钱,就成为转型的推动力。而且,因为有碳市场交易,这家公交公司的绿色转型,不但没有增加成本,反而成为盈利的来源之一。

  碳金融的全球博弈

  气候变化是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挑战,所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都必须体现其积极的态度。因为,一是第六次地球生命大灭绝的后果,所有国家所有人都担心惊忧害怕和紧张,二是各国都不敢也不愿背负“历史罪人”的骂名,因为气候危机成为全球民众的共同挑战,对其态度已经不仅仅是政治问题,还成为道德问题,拖后腿者将遭受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为了有效遏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为了避免背负“历史罪人”的骂名,各国都在气候谈判中努力表现自己的付出和诚意。

  但是,二氧化碳排放权,因为涉及到化石能源的使用,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限额,实际是对化石能源使用量的限额。而在新能源没有完全支撑能源体系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权限额量,就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各个产业的发展。因此,每一次气候谈判,都是全球各国的博弈,谈判桌上,各国代表都争锋相对,纵横交错,希望给自己国家争取更多的碳排放权。

  按照气候学家所警戒的2摄氏度为全球温度上升的阈值,大气层可以容纳二氧化碳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是有一个限额总量的。在碳排放总量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允许一个国家多排放了二氧化碳,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要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就好像,如果全球粮食总量已经固定,如果给一个国家多分了,其他国家可能就要挨饿。因此,以碳排放权为核心的全球博弈,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各国发展空间的争夺,各国代表在气候谈判中,都希望最大限度地为本国争取发展所需的碳排放权和发展空间。

  因为发达国家更早进入工业社会,他们使用化石能源的历史时期也比发达国家长,因此,历史排放量多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气候谈判中,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但是,美国总是不想遵守这一原则,而太平洋岛屿国家们,因为受气候危机影响更加严重,比较急迫。全球各国在气候谈判中的想法不一致,每场谈判都十分艰辛,甚至出现了代表们脱下皮鞋敲击桌子的情形。而太平洋岛屿国家,很多民众自发地前往谈判地点,打出各种标语,唱歌流泪,希望气候谈判可以加速推进二氧化碳减排,拯救他们的国家。他们情绪非常激愤,因为,这些太平洋岛国自己并没有工业,也没有排放超额的二氧化碳,但因为二氧化碳一旦排放就会均匀扩散到大气层,让全球所有国家都受到影响。而太平洋岛屿国家,因为地理特殊性,海平面较低,受到的危害就特别深刻。

  这些气候谈判中的全球博弈,必然影响到碳交易市场,而且,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对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之后,全球碳交易市场急剧扩张,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009年的87亿吨,交易额达到144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达到1500亿美元。按照当时的发展趋势,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世界各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作用和角色,也将深刻影响该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例如碳交易结算货币之争。

  碳交易结算货币是指在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中,由于其币值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好地被交易者广泛地接受和使用的货币,具体用于碳排放权的计价、支付等。成为结算货币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起点,在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货币发行国将会得到巨大的收益和更高的国际地位。正是由于巨大的利益空间,很多国家都在为本国货币能成为碳交易结算货币展开了新一轮的博弈。欧元、美元、英镑等货币都在期间争逐,目前是欧元在碳交易结算货币之争中暂时领先,但是,美元和人民币,都在竞争角逐之中。

  承载国际大宗商品的计价和结算功能,往往是一国货币崛起的起点。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这些主权货币通过能源贸易成为国际货币,而其发行国,英国和美国,也因为货币国际化崛起带动经济全球化扩张,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霸主。随着碳信用货币化程度和流动性的提升,其已有望成为继石油之后的新价值符号。而碳信用货币,就将成为新的国际货币。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努力推进,将本国货币与碳交易挂钩,从而通过争夺碳市场的货币主导权来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巴黎协定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了安排。

  2018年4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框架下的新一轮气候谈判在德国波恩开幕。缔约方代表就进一步制定实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相关准则展开谈判。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tchet)机制。各国提出的行动目标建立在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建立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的约束机制。协定指出,世界各国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并指出,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巴黎协定》将世界所有国家都纳入了呵护地球生态确保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当中。

  2021年,第二十六届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通过了巴黎协定6.4机制,即全球碳市场机制,通往全球更大碳市场的大门也因此徐徐打开。在这个机制下将形成全球统一的碳定价体系,相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需求会暴增,将会成为投资界新蓝海。

  我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说下来,激情让我一点也没关注林煌的表情,但是,我清晰地听到林煌咽了咽口水,贪婪的财迷,看见了发财的机遇呀。

  我国碳金融的崛起

  气候危机和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和体系的确立,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思考未来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模式。从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危机的突破,都是以新技术为引导、新经济增长模式为基础。低碳经济逐渐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

  低碳经济时代使地球村的概念更加深入,因为碳排放空间是公共的,任何一个国家不受到游戏规则的制约,全球碳减排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因为碳金融是一项全新的工程,我国与欧美等国有着相同的机会,所以,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引领全球新经济的最强盛之国。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低碳产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应用国、和出口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雄厚的资金实力、高效的制造能力,以及政府对低碳减排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形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推动力。我国的碳金融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我国从2011年10月就开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省市成为了试点地区。2013年,深圳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成为国内首个试点碳市场。其后,其他试点区碳市场也相继启动。电力、石化、钢铁等都纳入了管控对象。各地碳价起伏较大,例如,北京碳价最高的时候超过了120元/吨,而重庆在2017年碳价平均不到5元/吨。但总的来说,各试点区碳价与国际碳价相比,价格还是很低的。例如2018年,瑞典碳价达到了139美元/吨,但是,我国同期碳价最高没有超过9美元/吨。

  为了促进我国碳金融发展,2021年7月26日,我国正式启动了全国碳交易市场,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近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配额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站在风口的新卖碳翁

  碳金融,有着极其广泛的微观基础。区域性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在繁忙的碳金融市场,各种卖碳翁忙碌地在四处奔走,好像被送到风口的幸运猪,不断盘算着自己满兜的碳货币。我的一个卖碳翁朋友,据说是碳金融市场的成功人士,卖碳收益太多,以至于不断接到电话,热情问其是否有女朋友是否单身,困扰到要换手机号码了。那天,我去北京绿色交易所开会,看着世界各国碳资产的发展和扩张。出了门,对面就是一家金碧辉煌的金店。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真是充满了金钱的味道呀。

  当然,卖碳翁中的佼佼者,必须要提的是特斯拉。这个成功的世界级卖碳翁,终究是靠着卖碳,撑过了新能源汽车最艰难的市场时期,甚至大赚了一笔。因为卖碳收入太丰厚,以至于它轻易地击败了传统汽车,成为汽车行业新霸主。从2012到2021的10个财年里,卖碳收入总共给特斯拉贡献了53.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2020年,特斯拉卖碳收入是15.8亿美元,而其当年净收益是7.21亿美元。也就是说,卖碳收入,让特斯拉由亏损大户转化为盈利大户。靠着碳金融的支持,马斯克这个资本运作大鳄,终于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之战中,站稳了脚跟,并高歌猛进。

  在去年4月份刚刚公布的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特斯拉的碳积分销售继续扩张,为当季营收贡献了6.79亿美元。按照40%左右的历史增长率,2022财年特斯拉的碳积分销售收入可能高达21亿美元,2023财年则将高达29亿美元。

  碳积分交易堪称一场新财富运动。为鼓励低碳汽车的发展,各国政府都对汽车制造商实施了排放限制。车企如果超额完成政府制定的任务将获得碳积分,并且能够出售给未达标的车企。各种新能源汽车公司,例如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他们依靠“卖碳”大赚特赚,称为了新型卖炭翁。而传统的老牌车企,因为生产的是传统汽车,碳排放较高,这时候反倒成为了“差生”,被迫灰头土脸地花费上亿元向新能源汽车“后辈”购买积分。

  亿万富翁宁有种乎?碳金融市场的成王败寇波澜汹涌雄宏辉煌,吸引了大量资本运作大亨。万科的王石先生,本来感觉他已经归隐南山,从一头资本界的猛兽回归到柔情的丈夫和父亲。我们在媒体报道里,看到了他在烹调笨笨的红烧肉,还有可爱的小女儿。但是,碳金融市场的恢弘壮观,终究是让王石先生按捺不住,重新出山了。今年,王石发起了碳中和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在香港首次公开募集股份。王石先生这是要和马斯克在碳金融市场开战吗?

  金融是有发挥中介的功能的,一批新型卖碳中介在这个风口中走向市场。例如,我的一位卖碳中介朋友夏总告诉我,现在卖碳市场实在太好了。很多想要实现碳中和的国内外企业,具有很强的购买需求。她已经成立了一个碳资产管理公司,并告诉我,现在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手续越来越简单便捷,比如,到绿色交易所开户,线上申请办理,线下提供机构营业执照等证明材料,2到3个工作日就办好了。

  她最近正在帮助很多建筑和工业园区或者社区做碳中和规划和认证。首先为该建筑做碳盘查,通过盘查排放源核算年度碳排放量,并请权威机构进行核查与认证;此后将与碳减排项目合作,进而实现该工业园区、社区或者建筑的碳排放抵消。因为我是碳中和专家,她问我,可以怎么深化业务,我和她说,你这只是做了碳中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要从工业园区、社区或者建筑物本身出发,分析其减排潜力,帮助其提高能效,找到切实可行的减排手段,从而实现真正的碳中和。她连连点头。

  我问她实现碳排放抵消的碳信用或者碳汇来源,她说,她正在寻找合适的CCER(核证自愿碳减排)项目。“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全国范围内已备案的CCER项目,如林业碳汇、沼气碳汇、风光碳汇等,多数位于欠发达地区。”她说,她将帮助客户购买这些地区的优质CCER项目,既丰富了碳市场交易,也能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我觉得她的思路很好,CCER市场重启后,碳汇项目开发的十种行业,包括林业(森林、竹林)、草原、耕地、海洋、冻土、岩溶、风力、光伏、沼气、生物质、废物处置(垃圾焚烧供热或发电)等,都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说,现在自愿碳交易市场越来越热了,CCER给很多减排项目增加了很好的收益。比如,北京公交集团于2016年被纳入碳市场管理,通过低碳排放的电动车、天然气车替代高碳排放的柴油车,与2016年相比,这个公司2020年柴油消耗量下降近60%,碳排放强度下降了11%以上。所以,2018年起,这个公司碳排放配额开始富余。2020年富余3.9万吨碳排放配额,获得卖碳收益270余万元。夏总连连点头。

  我想了想,说,不过,好像你没有考虑到很多国际标准下的碳汇交易也进入了我国,也是可以作为碳排放抵消的。她就很诧异,国际标准下的碳交易也可以在国内做吗?我说当然了,国际的黄金标准、核证碳标准等,在我国都已经核证成交了很多项目,例如,位于新疆自治区哈密市东南部的雁墩地区风力发电项目,就获得了黄金标准认证。这个项目安装并运行了100台风力涡轮机,单台容量为2000千瓦,总装机容量为200兆瓦。项目正常运转后,每年可向西北电网提供并网电力430032兆瓦/时。这个项目的零排放风电将有效替代西北电网化石燃料发电厂产生的部分电力,避免发电过程中与替代电力相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按照黄金标准核算,这个项目每年可减少33.5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黄金标准计入减排期为5年,获得了卖碳收入5739.45万元。

  夏总惊讶又惊喜地听着,我笑着看看她,说,再给你说个例子吧。2021年,郑州市地热供热系统引入了基于地热能的空间供热系统,实现郑州市一系列新建住宅建筑的冬季供热,取代了传统的燃煤锅炉供热,这个项目可为8813000平方米的新建住宅楼提供地热,总供热负荷为440.65兆瓦,减排信用额将使用地热能而不是燃烧化石燃料进行空间供暖。该项目获得了黄金标准认证,减排计入期为5年,经认证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43.53万吨,卖碳收入达到人民币8342.12万元。夏总微微张了张嘴,我笑笑说,这还只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卖碳收入。想想看,一般一个地热供热项目的设备可以运转20年,也就是说,五年计入期满后,这个项目如果运转正常,还可以继续申请认证下一个五年计入期,一共可以申请认证四期,可以获得3.3亿多的卖碳收入。

  夏总开心地听着,说,碳市场真是新蓝海呀。我又给她说了一些国际国内碳市场的情况,她说,蓝教授,你真是碳市场专家。我笑着打趣说,苟富贵,勿相忘。我们都哈哈大笑。

  个人碳账户

  各种自愿减排市场的碳金融产品,也给与了个人购买和参与的权力。我也买了很多。借助各种碳交易平台,我已经可以熟练地核算我的碳足迹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默默地算我今天的碳足迹,用了三个塑料袋,产生了0.03千克二氧化碳,用电两度,产生了1.05千克二氧化碳。吃了两个鸡蛋,产生0.05千克二氧化碳……当然,作为一位女士,最具挑战的碳减排是买衣服。一件衣服竟然可以产生10千克的二氧化碳,需要一棵树用8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森林碳汇才能中和掉。我在默默地算,中和掉我的碳足迹之后,我的碳账户里还有多少碳货币。如果经济困难的时候,我也是可以把这些碳货币变现的。为了节约我的碳货币,我今年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

  因为我对我的个人碳账户积极的经营,我的个人碳账户已经比较可观了。当我登入我的碳账户,查看我的碳货币的时候,我眼里闪烁着,和葛朗台看见金币时一样的光芒。我怀着欣喜和殷勤的心情,查看着我慢慢丰盈的碳账户。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是不是有钱人,我赶快抱出我的首饰盒。作为畲族人,我很喜欢购买各种金首饰,满满一盒子呀,金项圈,金镯子,金耳环,我觉得我有这么多金首饰,太是有钱人了。结果,我的朋友很不屑一顾,默默拿出LV包包,据说价值可以秒杀我的金首饰。我正有点垂头丧气,我的另一位朋友笑着说,蓝教授,给她展示你的碳账户,秒杀之。我哈哈大笑。

  个人碳账户,让减碳不再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开始进入全民时代。各种消费端碳账户的开设,帮助居民实现个人行为的碳中和。例如,我在小区的菜鸟驿站取完快递后,把包装快递的纸箱放在了驿站,以实现纸箱的循环使用。我的这一行动,可以实现减碳37克,减排的碳就可以进入我的个人碳账户。

  个人碳账户,一部分可以来自于购买自愿碳减排市场碳汇,或者是加入个人自身碳减排行为的碳普惠市场,比如乘坐公交和地铁,私家车停驶,电动车,ETC,还有骑行,拼车等;还有废弃物的管理,如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如吸管,餐具,重复利用,使用再生产品,购买绿色产品,减少食物浪费,就地堆肥这些都具有非常大的减排量。

  通过购买自愿减排市场的碳汇,来实现个人行为的碳中和,已经越来越普及。比如,我经常坐厦门航空的飞机,因为它联合兴业银行推出了碳中和机票。旅客作为飞行的参与者,可自愿选择购买“碳中和机票”,抵消与飞行有关的碳排放,减少自身行程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碳中和是通过购买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蓝碳基金”的海洋碳汇,以此来抵消旅客旅程的碳排放,并进行碳中和机票认证。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