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精美散文 > 爱情散文 >

大地的皱纹

时间:  2024-01-27   阅读:    作者:  陈奕纯

  一

  小路是大地的皱纹,小路有多么细密,大地就会有多么苍凉。

  苍凉过后,我们灵魂的大地上那一支流脉还在,一场场春雨落下来,一阵阵春风刮过来,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便有了灵魂,绿色的红色的鹅黄的草青的色彩,林林总总的故事在萌动,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大地上婴儿般均匀地呼吸着、哭闹着、嬉笑着,轻轻嘬起自己的一两根手指头,透明的口水肆意流淌,周身散发着一股股奶香味儿,可爱、无聊,不知所以。这情景,先有的,是结局,然后我们再顺着那结局的枝蔓往上找寻,便看见了更多的枝蔓,看见了更多的绿叶,一片更比一片嫩绿、鹅黄,一片更比一片幼稚。找寻到后来,万千枝蔓终归是回到了一根藤蔓上,好比婴儿的一条长长的脐带,一个灵魂的发源地。

  死亡和新生,结局和开始,黑和白,一种颜色向一种颜色的过渡,说不出的滋味,就像大地上正在蠕动着一条草木葱郁的小路。

  春天里的小路,一个刚刚下过露水的早晨,好像被画家刚刚勾出一条细细的线条似的,绿得让人心疼。这路,说小也不小,恰好能容得下三五个人并排行走那么宽,鞋子踩上去,“沙沙沙”地乱响,路的两旁都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草叶上挂满了一颗颗透明的将滴欲滴的水晶、玛瑙,水晶和玛瑙的表皮裹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新鲜泥土,它们格外地暗恋着人,不仅打湿了你的鞋子和裤角,而且那泥土沾满了你的鞋底,越沾越厚实,走不上几步,你肯定得停下来顿顿脚,把鞋底的泥巴磕掉,再继续往前走,但是走了没有几步,你会发现前面的小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么,路在哪里呢?没有办法,你就踩着软软嫩嫩的草丛,干脆往前瞎走吧,反正此刻,前后左右都没有了路,怎么走全都由了你的性子,只要你的眼光是向前的,你要走的路就一定是对的。

  然而,几分钟之后,你会发现和自己隔着一垄草丛的地方,竟然弯弯曲曲着出现了一条更小更小的路,搁一步一个空脚窝的一种路,你必须得跳着走的一种路,小到鞋子一踩就能踩倒一大片的草尖尖儿,小到不能再小了,时断时续,时有时无,严格说,一种不能叫做路的路,那就是我们的未来。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如此几次,反反复复,行走好比在做一场大梦。

  举目回望,那些路全都加起来,只不过是一条路。恍然发现,那些年全都加起来,也不过是一年。等我们一个个返回的时间,有的是在春天、有的是在冬天,有的是在早晨、有的是在黄昏,死亡会不紧不慢地跟在我们的后头,拦住我们,一个一个地把我们带走。

  春天了,绵长的路,古老的大地,把一个接着一个的秘密带走。春天了,开花的开花,发芽的发芽,那么,忧郁的月亮去了哪里呢?

  天上的路,谁知道好不好走呢?

  二

  说一个故事。若干年以前,故事就发生在我身上。

  小的时候,我跟随父母下放到广东一个非常偏僻的小镇,母亲是个医生,所以被上级分配到镇卫生所当药房管理员,也就是今天的取药兼收银的。同科室的还有几个阿姨,大多来自于小镇附近的村子里。大家思想觉悟非常高,一心想的都是“公家”、“大集体”,干起工作来,暗地里较劲。一天快到中午下班时间了,离家最近的小周阿姨非常负责任,就把上午收来的公家钱就势装进了裤兜里,主要是防止被小偷偷走,然后大大咧咧地回家吃午饭去了,她家离卫生所不远,有一里多路。下午,小周阿姨回来了,把裤兜里的公家钱一交,发现少了整整三块钱。三块钱哪!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字,尤其此刻丢的是公家的钱,最怕一辈子背上“贪污犯”的骂名啊!于是,小周阿姨便开始哭天喊地地找那三块钱,翻来覆去地找,发动母亲和一帮阿姨帮她找,连墙角的老鼠洞、墙砖缝隙等地方也不放过,结果一无所获。她急了,捧住脸埋在桌子上一个劲地傻哭,除了哭,什么办法都没有。卫生所的所长来了,一听说公家的钱少了,气不打一处来,劈里啪啦把她训了一通,话里话外一个意思: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少,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补上!母亲说,当时,小周阿姨就吓瘫在地上。

  实在没路了,小周阿姨就哭着跑回家想办法去了。

  在家里,还是没找到那三块钱。

  小周阿姨一赌气,一口气喝下了一瓶“敌敌畏”农药,打算以自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等到我们闻讯以后,正赶上傍晚时分,“敌敌畏”农药的药效正在大面积发作,非常严重,小周阿姨已经快不行了。怎么办?单位的一帮好姐妹、好同事找来一辆平板车,把她按到车上,急匆匆往县城的方向跑,我也跟在大人的后头,心里不停地默默替小周阿姨许着愿,祈祷她能平安无事,健健康康。尽管我知道,那些祈祷多半是骗人的。

  天是阴天,七八月份,酷热,等到天色完全黑下来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我们这才发现,我们忘记带手电筒、马灯之类的照明工具了。小镇到县城大约四十公里的距离,全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离开了灯,一不小心,人就会摔进悬崖,非死即伤。路上,我们谁都知道前面的路有多么危险,但是谁都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口,我们的信心就会统统跑光的。那一刻,世界寂静得可怕,母亲紧紧抓住我的小手,急促地呼吸着,人人都是这样,天地间的呼吸声浪被无限放大,母亲的、阿姨的、叔叔的、另一个叔叔的、另一个阿姨的,还有我的……起伏着,纠缠着,犹豫着,惊恐着,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地走着。

  白天里的山路,到了黑夜,尤其是赶上像这样的夜,光知道恐惧不行,你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凭着感觉一点一点回忆白天的山路,或者把白天的路背下来,弯弯曲曲、歪歪扭扭地背下来,你才不会走错,才不会失足于悬崖,才不会错过给小周阿姨抢救的最佳时间。想着想着,心里就没有那么害怕了,脚步走得更加坚定了,天也变得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爬狮子岭的时候,山势陡峭无比,幸好一个叔叔口袋里还剩下四支香烟,大家也不管什么难闻不难闻了,纷纷鼓动他吸烟,用燃红的烟头来照明,他起初有些不忍心一下子吸完,说自己节省着能吸很长一段时间,结果大家一致反对,鼓励他也学“老美”浪费一把。他犹豫再三,最后还是顺从了大家的意思。一路下来,我们不知道走了多少弯路、冤枉路,驱赶走了多少不自信和惊恐感,心也淡定了,从容了。最关键的是,在我们看见岭下散落的两三点灯花时的那一刻,整个身心一下子温暖了,热血开始沸腾上涌——

  又回到烟火人间了!又闻到心灵大地了!

  唯一遗憾的是,赶到县医院前,小周阿姨就已经没有呼吸了,再也无法抢救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三

  我这一辈子,潜心书画艺术创作,立大志,刻大苦,走得最多的,是没有路的路。没有路的路,一开始,特别平坦,特别顺利,但走到最后,常常是绝路。没有路的路,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险途,是胜景。

  那滋味,艰辛、惊险、刺激,并且惊喜多多。

  比方说,大三那年盛夏去写生,我选择了太行山,选择了王莽岭,为的是观看王莽岭日出。王莽岭素有“自古太行天上脊”之美誉,位于陵川县城东五十公路的晋豫交界处,是山西省晋城市和河南省新乡市的分界山。相传西汉末年刘秀和王莽曾在此安营扎寨、交兵作战。登上王莽岭,俯视中原大地,险峰幻迭、巍峨挺拔、山颠六绝、七台险景、雾凇冰挂、云山幻影,构成了一方神奇的人间仙境。我想,这云海中的奇峰石林恐怕还不是王莽岭的最美。最美最壮观的,应当是王莽岭的日出了!

  于是,看王莽岭日出,画一幅大型山水画《王莽岭日出》,成了我的一大夙愿。但是,王莽岭是险峻的、奇秀的,如果你不是有心计的人,连路也很难找到。

  读研期间,我曾经四上王莽岭,取景写生,激发灵感,印象最深的,当数1992年的夏天。

  那个凌晨,天还没亮,我带上手电筒和一把砍刀,早早就上山了。山路的狭窄程度出乎我的想像,最窄处仅仅容一个人侧身通过,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我年轻气盛,热血沸腾,一股脑儿地钻了进去,左砍右削,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其间,杂草丛生,荆棘横陈,走一步,砍几刀,便汗流浃背、浑身精湿了。但我依旧狂舞着砍刀,一为吓唬毒蛇,二为开辟小路。不久,便砍到了大峡谷的小溪边,只见这里溪水潺潺,一股股清凉扑面而来,我跳将过去,把小溪当成了上山的小路,一鼓作气爬到了山头。当我爬至王莽岭的观日台,手表上的时间恰恰是五点一刻,猛一回头,抚云崖、试胆石、寒武石林、勒马崖、隐仙崖、石库天书、西寨门、天桥、羊肠坂、老猪洞、一线天、东哨台、仙女散花台、抚琴台、弈棋台、点将台、烽火台等景观,全都被我踩在了脚下,果然视野开阔,天地在我胸。放眼东方,美丽的峰峦正沉浸在金鳞一般的云雾中,“千峰万壑争攒聚,云山幻影瞬息变”,眨眼之间,那云雾的颜色又幻化成绚丽的五色,橘红色、红色,如纱如幔,飘游曼舞。终于,一轮红日偷偷探出了半颗脑袋,当红日跳跃过远方的一道山头,一时间霞光万道,群山尽染,大气磅礴。更奇妙的是,伴随着太阳逐渐升高,云海随着气流的变化开始涌动,转瞬间风起云涌,红霞烂漫,远峦近峰全都淹没在烟波浩渺的云海之中,古老而神奇的王莽岭仿佛正轻轻挪动莲步,温情脉脉而来。我一下子惊呆了,好一个王莽岭日出!好一幅《王莽岭日出》的山水画啊!

  下山后,我踏访了王莽岭山脚下的锡崖沟,锡崖村由从北向南十七个自然村组成,这里虽有美山好水、肥田沃土,但由于被大山阻隔、交通闭塞,依旧长年贫困。从1962年至1991年,全村八百三十口人苦战了三十个春秋,终于在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上,硬是用钢钎、铁锤凿出了一条七点五公里长的“之”字形“挂壁”公路,谱写了一曲人与大自然抗争的英雄壮歌!

  当即,我怀着一股强烈的创作激情,历时四个小时,一连完成了《王莽岭日出》、《穿过锡崖村的响水河》、《锡崖沟云海》三幅国画作品。

  前后五六年之间吧,我多次在太行山的锡崖沟、抱犊村、老龙口、八里沟、郭亮等风景区采风、写生,先后创作出《当代愚公有锡崖,争看东方裸大魂》、《周家铺印象》、《新绿》等大批国画作品来。

  我的“太行山系列”创作之路,是不是在一条绝路上行走呢?

  四

  若干年以后,我们簇拥着母亲又回到当年下放的那个小镇,寻访当年的旧居旧人。物事人非、沧海桑田呐,一切都出乎我们的想像:母亲当年的一帮姐妹只剩下一个。卫生所的所长早已作古了。吸烟的那个叔叔也不知道现在何处。我们的旧居已经修建成了一个宽阔的文化广场,广场上一些放风筝的人一边遥望着天空,一边满世界嬉笑着追逐着,似乎都在寻找着什么。

  颇费了一番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母亲那个唯一在世的小姐妹家。

  病床边,母亲把嘴凑近阿姨的耳朵,手指着我说,他,你认不认得?阿姨丝毫没有反应,母亲连续喊了几遍,结果她还是没有任何反应。阿姨的家人说,阿姨十七年前得了一场脑血栓的大病,由于没有及时抢救,从而落下偏瘫、耳聋、失语的后遗症,实在没有办法啊!母亲哭了,哭过以后,母亲依旧指着我跟阿姨说,他,就是当年的那个老小呀,整天跟在你屁股后头讨吃讨喝的“瘦猴子”,现在他已经成了画家了!你高兴不高兴啊?看见母亲那焦急的表情和口型,阿姨疑云重重,不知道母亲在说什么。母亲干脆指着墙上的一幅《开国大典》的年画说,这……你,知道吧?他,就是画画的人,画家……无论母亲怎么表达,阿姨就是听不懂母亲在说什么。但是母亲很有耐心,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比画着。后来,倒是阿姨的儿子聪明,从里屋拿出了一个装针剂的纸盒子,指着纸盒子上面的一个小图,拿起阿姨的手在纸盒子上比画了比画,最后指指我,无比骄傲地朝我竖了竖大拇指,意思是说,他是我们的骄傲,是大画家!这夸张的神态,把我们都逗笑了。索性,母亲让阿姨的儿子代表阿姨,和母亲进行一问一答。母亲说,当年我们下放没少挨批斗,也没少得到像阿姨这样的好心人的帮助,如今我的儿女都有出息了,想见见你们,可是……你们怎么都死的死、病的病呀?阿姨的儿子也流泪了,说,伯母你别难过,我妈妈她也整天想你们啊,虽然她现在耳朵聋了,不会说话了,但我们做晚辈的心里都知道呀……我们再也听不下去了,一个一个都哭了。

  待情绪稍稍平静,阿姨的儿子问我,你是画家?真的是?我没有回答他,只是点了点头。他喃喃自语道,不对啊……画家大部分都是很另类的,要么剃光头,要么留长发,你……不像。我说,怎么不像?我就属于那一小部分。他继续问,那你说说,你画画都去过什么地方?有没有我旅游过的地方多?我反问,你是说国外还是国内?他说,国内有哪些?我说,全国各地我都去过,大都写生过,什么黄山、泰山、太行山、九寨沟、锡崖沟……只见阿姨儿子的眼睛越睁越大,最后,只好认输说,怪不得你是个大画家呢,去的地方真多啊!

  要上车回广州了,阿姨全家人怎么也舍不得让我们走,大家哭作一团。母亲说,我已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但是,我感觉还是当年在这里的时光珍贵幸福啊!是的,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十年?一个人的苦难能用多少年来回味呢?

  突然,阿姨的儿子跪在母亲跟前说,伯母,我妈妈有罪呀!当年,小周阿姨丢的那三块钱卡在抽屉夹缝里的时候,是我妈妈第一个发现的……但是,她当时,却把钱偷偷藏在了裤兜里。你是知道的,那三块钱真的救了我们一家六口人的命呀……

  母亲呆住了,等回过神来,立即给了阿姨的儿子几个响亮的耳光。

  母亲哭着指着阿姨对他说,这顿打,算是你替你妈妈挨的!

  阿姨的儿子说,伯母,我知道你恨我妈妈……我妈妈她这辈子就犯了这么一个大错……

  母亲质问,就三块钱……你妈妈,就……把人给逼上了绝路啊!

  春寒,彻骨的寒。

  一路上,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泪水是什么时候被吹干的,谁也没有说话。我想,在我们一生当中,爱,必须爱,所以爱,其实是一条无限绵长的路。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在古罗马时期,一个老基督教徒在临终之际,把这样一段文字铭刻在教堂门口的石碑上,“当我们伸手把一片面包递出去的时候,我们要在心里祈求上帝给我们加倍的爱,使接受者能够原谅我们向他伸出去的手。”爱生万物,当我们用脚步丈量着路,路显现出一种智慧,我们一个一个急匆匆上路,原本,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路,一条路的一生都铭刻着一个座右铭。

  苍茫人世间,我们多么像母亲额头上的一条条皱纹啊,多么细密,多么苍凉啊!皱纹也就是小路,是一个个从春天出发的灵魂,是命。

  (选自《上海文学》2011年第9期)

  过小日子的上海

  于 坚

  1979年我第一次离开故乡昆明,受李白的影响,自觉书已经读得差不多了,要顺江东下,云游名山大川。最后去到哪里呢?李白去了长安。那时候中国没有长安,北京是政治中心,中国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像古代长安那样,诗人云集。或者30年代的上海,一块砖头砸过去,必然砸到文人骚客的脑袋。那时代最匮乏的东西不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太强大了,就是在工厂里的工人,马克思的《资本论》选段也是要学习得刷刷纸响。工厂每年都要搞多次政治学习考试,那论述题是什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要结合实际,不是死记硬背就完事的。工人在一起开口闭口都是“唯心”“唯物”这些抽象概念,不一定像哲学专家那样明白究竟,但是哲学名词已经成为口语的一部分。最匮乏的东西是物质。当时我还没有考进大学,还在一家工厂工作,以现在的时装标准衡量,我们那时候的形象就是一群破衣烂衫的流浪汉。上海是一个物质中心,上海产,那就是最好的,昆明人以家里拥有的上海货多为荣。长江的终点在上海,我于是来到了上海,那一年我二十五岁。

  夏天,我站在南京路上望着那些摩天大厦,心中荡漾着的是青年人的野心和征服欲。我刚刚读完了司汤达的《红与黑》,于连是我的偶像,我想像中的于连就是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地方。我们在人民公园附近的一家冷饮店里喝了咖啡,很难喝,但在上海喝咖啡,这是我从30年代小说里得到的印象。后来我们决定去一家饭店里豪华地吃一顿,像那些十里洋场的中产阶级。我们走进摩天大楼中的一座,平生第一次穿过旋转门,餐厅里坐着全是穿中山装的人,像是正在开会。我跟着服务员走到其中一张餐桌坐下,菜单就压在玻璃板下面。我瞟了一眼,站起来就跑。那菜单上,最便宜的菜是十三元人民币。吃不起也不至于跑吧?那时候我老害怕着被逮捕,你进入任何一个地方人们都很警惕,戴红袖章的人到处都是,要盘问,要检查工作证。在上海的胡同里,人们已经不习惯陌生人出现,我们偶尔穿过,正在闲聊的老太太就一齐停下,盯着,看你要干什么,然后窃窃私语半天。你走进了一家大饭店——一百万人中只有那么几百个人敢于走进去的大饭店,你坐了下来,却什么也吃不起,这不是很可疑吗?所以我们拔腿就跑,在饭店里的服务员警觉起来之前。幸好没有人出来追我们。一直跑到南京路上,我们才哈哈大笑。

  我们每个人身上只带着一百多元人民币,晚上住在火车站,白天旅游。实在不行要住旅馆,也是去住大众浴室,晚上浴室不营业,供浴客休息的床就出租,五毛钱一个床位,还可以洗一澡。只是床是坡形的,躺一下很舒服,长睡就太难受了,但我们总是睡得很香。

  南京路上人群密密麻麻,都是来买上海货的,但商品并没有堆积如山,商店并不多,少数的几家店里,挤得水泄不通,也就为了称几斤大白兔奶糖带回去。我们中的一位,第一次出远门,怀里揣着一百多元巨款,缝在内裤上,感觉到处都是小偷。他自告奋勇,总是跟在大家后面,提醒我们这个人很可疑,那个人眼神不对,小心啊,丢了就回不去了。我在一家较小的铺子里买了一双黄皮鞋,二十二元,这种皮鞋我在“红卫兵”抄家的时候看到过一双,但昆明的皮鞋店里的皮鞋都是黑色或棕色的。除了这双皮鞋,我还买了两本书,就是我此行的收获。

  晚上,我们去外滩看,外滩在中国相当有名,就像一个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名声暧昧,与男女之事有关。去过的人神秘地说,你去了就知道了。而且告诉我们要在八点到十点之间,去早了,人还没有来,去晚了,人就走了,戴红色袖章的人不准大家待到十点以后。我们到了外滩,看呆了,一对对男女面贴面,搂着、抱着、挨着,一对接一对,沿着黄浦江边的栏杆排下去,一眼望不到尽头,就像解放前夕,钞票贬值,南京路上排队换金圆券的人,只是排队的目的不同。大家耳鬓厮磨,喁喁私语,嗡嗡之声像是天空里飞翔着无数的蜜蜂。那个时代这个国家到处是高音喇叭,你在公共场所听见大声的喧哗,那必定是在喊口号、念社论、开庆功会、批判会。公众,居然发出这种声音,我从来没听过,将来恐怕也不会听到第二次。有些人居然抱成一团!没有路灯,黄浦江上有些微弱的光,只看见黑影憧憧,也够令人热血沸腾的啦。在外省,这可能就要被当作流氓抓起来。新来的恋爱者,只有在一旁等着,等先来的恋人谈完走了,才能插进去。我们走了一阵,看别人谈恋爱,很是孤独。

  上海我太熟悉了。我当时工作的工厂,就是从上海搬过去的,厂里的师傅大部分是上海人。我初中没有毕业,就被国家分到工厂去做工,我的师傅就是上海人,外号“排骨”,因为他相当瘦。说是师傅,其实他只上过小学,家住在闸北区。国家号召“支边”,“支边”就可以有个铁饭碗,他十八岁就跟着工厂来到云南。我们的工厂,就是这些上海人在一片坟地上盖起来的,然后运来机器,生产产品。我来到这个工厂的时候,它已经是一个上千人的大工厂了。我师傅看不来图纸,交给我们干的活计,还得我看图纸,开始他偶尔支使我去给他买烟,后来知道我比他有知识,很尊重我,我们相处得很好。他经常给我说上海,说十里洋场,说百乐门,说城隍庙,说“小K”,上海给我的印象,是个很好玩的地方。我看过王重义的连环画《十里洋场斗敌记》,怎么斗的我忘记了,只想着将来要去上海玩玩。工人们也说北京,但我从来没想到北京去玩,我想的是去北京瞻仰瞻仰天安门故宫什么的。

  我们生产的产品是矿山运矿石的翻斗车,每到月底,就把刚刚漆了黑油漆的矿斗,一台台垒到大卡车上运走。那是一个欢乐的时刻,全厂一起出动来干这个活,男女工人一边推矿车,一边彼此打闹,就像在秋天乡村的打谷场上。

  上海人不喜欢空谈,空谈是那个时代的普遍风气,就是一个普通工人,也是心怀全球,想着怎么解放全世界受苦受难的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像是游击队的政委。上海人大部分不喜欢高谈阔论,技术很好,工作一丝不苟,勤俭,干净,“钻头觅缝”地过小日子。我记得有个车工,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给邻居缝补衣服,他裁剪,老婆缝,缝纫机整晚哗啦响。那老婆,长得白,很美,每天要拿个箩筐,到大路上去捡煤渣。她知道那些运煤炭的大卡车几点会从工厂门口经过,工厂门口有些大坑,卡车一过就要颠下些煤炭来。车一走过,工厂里的女人就上去抢。有一天,这个女子被卡车撞死了,尸体抬到大路边上,脸和手很白。他正在车间里车轮子,听到噩耗,戴着手套就跑,哭得个呼天抢地,风云变色。他们夫妻,感情很深。我1980年考上大学,就离开了工厂。二十年后我偶然回去,这个工厂已经倒闭,荒草丛生,厂门口挂着条大标语,要求解决职工的养老待遇,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工人在标语下面坐着发呆,我没有看见我师傅在里面,他已经老得不能出门了。

  热衷于过小日子,在那个时代,是要被鄙视的。我经常听到人们揶揄某人,就说他只会过小日子。过小日子,那就是小市民。谁不是小市民呢?大市民又是谁?好像19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没有鄙夷小市民的传统,市民就是市民,无所谓大小,没有贬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市民社会的颂歌。西方的看法不同,恩格斯揶揄他们民族最伟大的诗人歌德是法兰克福的小市民,“谨小慎微的、事事知足的、胸襟狭隘的”,主张歌颂叱咤风云的无产者,反对歌颂小市民的鄙俗风气。这种思想影响了19世纪以降的世界激进文学,成为时髦。写日常生活的上海作家张爱玲,被许多大文豪视为庸俗。她居然写这些:“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着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烧鸭煨汤,汤清而鲜美。烧鸭很小,也不知道是乳鸭还是烧烤过程中缩小的,赭黄的皱皮上毛孔放大了,一粒粒鸡皮疙瘩突出,成为小方块画案。这皮尤其好吃,整个是个洗尽油脂,消瘦净化的烤鸭。”鲁迅当年也住在上海,他住在四川北路。读鲁迅的文章,看不出这是一条怎样的四川北路。今年我又去了上海,到了四川北路,发现那就是过日子的好地方。在一里弄里,我吃到了上好的老鸭粉丝汤,真是美味之至。鲁迅大约对老鸭粉丝汤之类的视而不见,他的文章里从来没有提到,他吃不吃呢?不知道。我想起甘地,奈保尔说,尽管甘地在英国待了三年,他的自传里却丝毫未提及气候或季节,除了到达当天正值九月末,甘地穿着白色法兰绒登岸,因为不适宜而感到尴尬,下一次明确提到的时间,是他离开那天。“没有关于伦敦建筑的描述,没有街道,没有房屋,没有人群,没有公共交通。1890年的伦敦是世界之都,对一个来自印度小镇的年轻人来说,伦敦一定叹为观止。”奈保尔认为甘地“精神内聚是强烈的,自我专注很完整”。“他的体验,发现和誓言,只满足着他自己作为印度教徒的需要,满足在置身敌意中界定并强化自我的需要,它们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奈保尔肯定是这个世界普遍的小市民中的一个,他关心的是生活世界的在场,是日子如何过。他大约会同意张爱玲女士的名言“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20世纪,文豪关心的是“中国向何处去”,宏大叙事成为时代写作的主潮。到“文革”时代,过小日子都已经成为罪行,“谨小慎微的、事事知足的、胸襟狭隘的”成为革命的对象,革命不是绘画绣花、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力,暴力成了生活的常态。都热衷于过大日子,大日子怎么过?在广场上,服装一致、万众一心、旗帜招展、高音喇叭。恩格斯的观点只是他的观点而已,并没有使德国成为鄙夷小市民的社会,托马斯·曼、卡夫卡、伯尔……这样的小市民作家继续出现并伟大。而在中国,鄙夷小市民却成了人们普遍的价值观,真是可叹!20世纪,人们为主义、观念而活,不为过日子而活。但日子总得过,过日子事关吃喝拉撒,文化上不给这些事情正名,于是小日子总是过得偷偷摸摸、猥琐狼狈。如果不是美国的一位文学批评权威夏志清出来赞美张爱玲,我很怀疑中国读书界是否会认识到张爱玲的不同凡响,在中国20世纪这种文化环境中,张爱玲真的是太另类了!“可以不顾左派理论的影响,安心培养自己的‘风格’。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玲式的写作,在20世纪的中国确实是独一无二。“文革”之后,继续革命使人厌倦,人们想停下来过过日子,绘画绣花,请客吃饭了,生活的力量卷土重来,西方写小日子的大师,像乔伊斯、普鲁斯特都翻译过来了。但鄙视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小传统,积习难返,“过小日子”,一时半载是难以名正言顺的。蔑视倒没有了,但无视依然继续,而且麻木不仁,变本加厉。

  现代化不幸正是建立在这种普遍地鄙视日常生活世界的意识形态上。所以我国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很少从居民如何在其中过小日子、如何颐养天年考虑。只考虑宏伟、高大、宽阔、欣欣向荣、金光大道之类的形象,等而次之的则考虑政绩、轰轰烈烈搞一把,高升。考虑经济利益,考虑如何卖掉,房子按照商品房设计。别小看这一点,从家的角度和从商品的角度设计房子是有天渊之别的。古代中国的房子是家,现代则设计成商品房了。政绩也是以高大全的形象是否确立为标准。因此,新世界的建设以摧毁日常生活的小世界为代价,毫不可惜。建立在传统和经验世界上的中国日常生活世界被视为落后、丑陋、丢脸、脏乱差。昆明城市改造,几个月就消灭了七十多个菜市场。新世界建立了,意识形态的象征在现实中得到表现,日常生活世界也消失了。无数故乡消失了,同质化的新世界席卷中国。根据图纸设计出来的形象,面子、观念、商品经济倒是确立了,但不利于过日子。过日子很难看,很庸俗,很丑陋,很脏乱差。张爱玲说,“生命是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不要因为虱子忽略了袍子本身的华美”,现在,连袍子都无影无踪了。

  20世纪后半期,上海有点声名狼藉,说起上海人,大家理直气壮,那些小市民!上海人在这方面也有点自卑,似乎会过日子是一个难以启齿的缺点。但是,生活的力量是最伟大的,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人们过日子。在这方面,阳奉阴违是个策略,面子上、宣传上、文化上、市政建设上高大宏伟,意思是“生活在别处”,人们无可奈何,但你总不能不让我低了头喝老鸭粉丝汤吧。只可惜的是,像张爱玲这样理直气壮信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种老生常谈,将小日子通过文章升华到不朽的文人实在不多。古代文人经常这么做,曹雪芹就是写过小日子的大师。“凤姐吩咐:‘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一面又要水洗了手,站在贾母跟前剥蟹肉。头次让薛姨妈,薛姨妈道:‘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凤姐便奉与贾母。二次的便与宝玉。又说:‘把酒烫得滚热的拿来。’又命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预备着洗手。”庸俗不堪的蟹肉,经曹大师这么妙笔生花地一写,就成了风雅韵事。现在不同,上海人一面过着小日子,就是吃了大闸蟹,也觉得脸上无光,不好逢人就讲的。文人说起上海,言语间还要解释遮掩,总是迅速站到谴责小市民的立场。在上海一个文人要获得优越感太容易了,骂骂小市民即刻“政治正确”。其实上海只是20世纪中国迷信“生活在别处”、反生活的新文化潮流的一个典型,一头生活的替罪羊。20世纪以降,中国世界对中国经验、中国生活、中国式的过日子的自卑是与日俱增,无所不在的。这方面,中国20世纪的写作与生活世界之间,真的是有点名不副实。日子过的是小日子,宣传说的是丰功伟绩,我们一直是那样英勇地生活着吗?普鲁斯特何时在上海出现?或者像乔伊斯写都柏林那样写写上海,为它立一座日常生活的语言丰碑。这家伙写煎羊腰子和出恭的那一段,真是写得好。

  今年春天,我再去上海,出租车从街上经过,我立即感觉到上海出现了某种过去我没感觉到的气氛,过日子的浪潮已经在这个城市理直气壮地卷土重来。中国许多大城市,固然现代、时髦、高大、宏伟、宽阔了,汽车在奔驰,但生活世界的荒凉也是显而易见的。我记得有一回我在北京那些世界最宽阔的大街上奔走了一早上,想找一家卖豆汁油饼的小店,硬是找不到,这种大街不会为小店留下一条缝的。上海自然也免不了为大形象而自我改造,外滩焕然一新、耸入云霄、雄伟洋气,但只要从南京路两侧的任何一条小街走进去,过小日子的浪潮就汹涌而来。弄堂里甚至大街上,各式各样的洗干净的衣服、被褥、乳罩、裤衩从一家家的窗子里穿在竹竿上伸进天空,朝着太阳迎风招展,洁癖者认为这种上海风景很不雅观,我却以为这才是上海的诗意,哈哈,生活的旗帜!有的电车上,售票员还在使用那种老式的售票本,没有一票通用。看着售票大姐挎着那个塞着各种价格小票的皮包在人群里穿过来,真像是置身在费里尼的一部电影中。营业了上百年的裁缝店依然在量体裁衣,与时代流行的一刀切完全不同。上海博物馆是免费的!老牌餐馆要预约定座,里面依然有上了年纪的服务生在接待客人,这种服务生在中国已经不多了,他们把伺候顾客这一行玩到了大师水平,使得许多财大气粗的小人物感到压力。我发现上海又可以无所事事地闲逛了,无数一个式样只有一件的小服装店、咖啡馆、私人菜馆刚刚开业。那把患着洁癖的热衷于凡事一刀切的现代化手术刀,在小市民顽强的生活力量面前被磨得卷起刃来,对生活世界日复一日生产着的各种“乱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开始用加法,而不是非此即彼。我听说上海对别的城市依然在围剿的小商贩也开始容忍了,真是伟大的进步!张爱玲的上海正在魂兮归来。二十年前我去上海,住在一家大众浴室。这次是住在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是一栋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巴洛克式的建筑。饭店介绍说,爱因斯坦、卓别林、罗素、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等名人当年都在这里住过,它曾经是远东最著名的酒店。可笑的是,这只是一家三星级酒店,因为旧了所以便宜。旧就是没有档次,低档——这个时代的真理,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巴洛克风格”也不能幸免。我捡了一个大漏,享用了落地窗帘、有着路易·波拿巴时代沿袭下来的风格的高背椅、宽阔无比光线充足的卫生间、铜质的浴缸龙头以及一百五十年前用小木块拼成的原装木地板,踩上去很有弹性,发出普鲁斯特小说里描写的那种响声。后来我到一楼去喝咖啡,味道相当好。那是我五十五岁中的一日,坐在礼查饭店的咖啡厅里,窗外是苏州桥。想起1979年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二日,我们做了一件事,去找一家咖啡馆,一定要像巴尔扎克小说里的人物那样喝上一杯。我们终于在人民公园附近找到了一家,那其实是个大众冷饮店。我们坐在蓝色的塑料椅子上,咖啡上来了,那是一杯兑了些咖啡色粉末和奶粉的浓汤,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喝咖啡,味道差极了。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