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短篇小说 > 谈笑古今 >

情与智

时间:  2024-01-30   阅读:    作者:  馨文居

  个人看法,儒家是“以情动人”,道家是“以理服人”。大家知道,道家是反智的,“虚其心,实其腹”是道家的理想,但道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却是智性的,道家很少动感情。      儒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却处处看到“情”的印记。譬如当弟子问孔子,三年之丧,是否太长了,孔子就比较生气。他说:“当初我们出生,三年才免于父母的怀抱,你怎么不说父母把我们抱在怀中的时间太长了?”可以想见,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很动感情的。正因为孔子看到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才提出“慎终追远”的观念,从而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

  个人观感,儒家思想,较少逻辑推理,多以情感发动。孟子讨论“恻隐之心”,就纯从情感入手。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不可能采用科学的逻辑上的归纳法,一一亲自去调查每个人对孺子将入于井的情感反应,从而得出结论,但他又十分肯定地使用一个“皆”字,孟子的底气哪里来?只能来自他的情感。他认为自己有恻隐之心,所以推己及人,认为大家都有恻隐之心。这在逻辑上自然站不住脚,但就情感的角度而言,却有它的适用范围。如果我对小孩子即将掉入井中有一种担惊受怕的感觉,那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除非你不是正常的人,形同禽兽。孟子的很多立论,在逻辑上都是想当然,但是就情感而言,却有他的道理。因为他相信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既然如此,一个问题出来,我是这样反应的,大家就都应该这样反应了。这自然与智性思维不沾边,但从情感的角度言,确实有他的力量。儒家就是要唤起人性中的善念,他通过这样一种强迫思维的方式,逼着你就范。你不就范,那就有可能落个禽兽的下场,谁还敢不依照孟子的思维去行事呢?

  很多抽象的哲学讨论,也就在情感的范畴内被运用得游刃有余,譬如“经”与“权”的关系。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经”,“嫂溺,援之以手”,则是“权”。从情感上说,自己的亲嫂嫂掉入水中,你还要恪守“男女授受不亲”的训条,不伸出援手,那就是一个残忍的人,不通人情。正因为孟子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所以他的思想具有了一种可贵的弹性。这种弹性后来被程朱理学阉割掉了,以致出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灭绝人性的命题,这大约是孔孟很不愿意看到的。而孔孟的思想中,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弹性,所以才使儒家具有非常美好的人情味。儒家创设的那个其乐融融的“礼乐社会”,就是由这种重情重义的思想决定的。儒家强调爱人,也是从情感出发,有一个涟漪状由内向外扩展的过程。儒家的爱是有亲疏远近之分的,核心是血缘关系。这与墨子“兼爱”思想有本质不同。

  儒家重情重義,自然给人精神上的慰藉。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过分强调情感的作用,就可能走向反面。《论语》中,当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一个坦率的人,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便去告发他。孔子却说,我听到的坦率与你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坦率就在这里面了。很多人读了这段话,都很不解。孔子不是强调“过则勿惮改”吗?他怎么能允许父子之间互相包庇呢?我们若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这问题就好解释了。父子关系是血亲关系,这是孔子所谓“五伦”中仅次于“君臣”的一伦,如此亲密的关系,自然就不会将各自的过错暴露给他人,而只能自己悄悄消化。这就是所谓“家丑不可外扬”。

  因為重情,所以就有以情感代替理智的危险。站在现代法治文明的角度看,“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这种“隐”,带有极大风险。一旦“隐”成了习惯,就可能如老子所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自然,我们也应看到,儒家思想,也不是凝固的,也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孔孟到荀子,就有一个大的飞跃,那就是重情的色彩淡化,理性的思维抬头。这不仅是因为荀子翻转了“人性本善”的理想主义色彩,比较务实地提出了“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也不仅因为荀子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加上了法治的一环,让儒家的治国理念更加切实可行,最关键的是,荀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大大摆脱了情感的束缚,而向理智攀爬。荀子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明显高于孔孟。譬如荀子在《天论》中,对人们普遍害怕各种奇异的天象提出批评:“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这段话,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基本不受感情因素的支配,可见荀子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他说:“夫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其中闪烁着的理性的光辉,是值得中国人为之自豪的。

  如果儒家是顺着人情思考问题,道家则相反,是逆着人情在考虑问题。道家从智性出发,否定情感的作用,庄子甚至提倡“无情”。自然,因为排除了主观情感,道家的思考,有儒家难以抵达的深度。譬如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上天的崇拜,这种颠覆是革命性的。而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则大大拓展了人的生存和思维的空间,将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与宇宙混同的高度,这是儒家无论如何也抵达不到的。自然,道家完全排除情感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提倡“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否定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必要性,则很容易让人走向冷漠。所以荀子批评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最后的结论,依然是“儒道兼综”,情与智的发育达到一种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一个和谐社会所要求于生命个体的那种基本素养:既有世俗的热情和温暖,又有超拔于世俗之上的冷静、幽邃和高迈。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