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经典日志 >

红旗渠 :修渠路漫漫,奋斗永不停

时间:  2022-01-05   阅读:    作者:  季天明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彼时,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向国际友人这样描述红旗渠:“新中国有两大不朽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而红旗渠则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红旗渠的建成,是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大旱连年扰民生

  林县地处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在红旗渠通水之前,林县最仰赖的水源只有雨水,完全看天吃饭,老百姓苦不堪言。

  1954年,杨贵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初到林县时,他带着工作组到马家山村调研,到了农户家想洗把脸,主人端上来一个烩面碗大小的洗脸盆。他瞅了一眼,水是半盆不说,这边洗着脸,那边还不停地“叮嘱”:“您洗完脸千万别把水泼了,俺还等着喂牲口哩!”这件事,杨贵记了一辈子,也促使他产生了修渠的想法和决心。他开始研究起林县的地貌。

  从地理环境来看,林县多山,境内有三条河:中部和南部的淅河与淇河、北部短暂流经的漳河。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引淅河与淇河水灌溉饮用,但由于这两条河水量较少,遇到干旱,依然摆脱不了水库干涸、渠道断流的命运。为此,杨贵屡次带队外出找水,一次次地受挫,一次次地尝试,终于有一天,在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远远地听见峡谷中的隆隆水声,众人不禁惊呼:大旱之下的浊漳河竟然有这么丰沛的流量。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进入峡谷后,杨贵通过仔细勘察,得到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尽快落实修渠的计划,他在勘察结束后立马回到了县委机关,日日夜夜地琢磨、研究“如何修起来、怎么修得好”的问题。夜里他的心情还未平静,挥毫赋诗:“三河流水汇浊漳,源头高于天桥上。昔日漳河沿旁过,隆虑(林县古称)大地闹旱荒。神州今朝日月变,定叫漳水来我乡。林县山川抿嘴笑,穷村有水变富乡。山青水秀人体好,风吹大地五谷香。青羊里(平顺县古称)人多隆虑,谁不抱腹喜故乡。”他深谋远虑地设想,要解决水的问题,还得引浊漳河水入林县。他越想越高兴,就在地图上把辛安村、赤壁断、侯壁断等引水地点用红铅笔重重地画了符号,表明要横下一条心,率领群众大干苦干几年,让漳河水流遍全林县。

  理想是远大的,但是落实起来是困难的,不管是从人力上,还是财力上,当时的林县都并不具备修渠的实力,但是杨贵与林县县委并没有向现实低头。他们迎难而上,决定调用所有的现有资源,从平顺引漳河水进入林县。然而,每条线都得穿越巍巍太行,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杨贵带领群众一次又一次地调整方案,并最终落实于实际。这一干便是近十年,才有了现今这“世界第八大奇迹”。

  “飞虎神鹰”勇闯艰险地

  1927年,任羊成出生于林县任村镇古城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刚出生时,由于母亲有病,缺少奶水,尚在襁褓中的任羊成一度被饿得奄奄一息。后来还是父亲在给别人放羊时,偷偷挤了点羊奶让他喝,才把他养活下来,后来家人就为他取名叫羊成。

  1958年,31岁的共产党员任羊成响应县委“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带领全村90余名社员奔赴南谷洞水库参加施工。在工地上哪里艰险,他就往哪里闯,哪个活苦就拣哪个活干,人称“小老虎”。

  “引漳入林”工程动工后,任羊成转移到红旗渠工地劈山修渠。在修渠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放炮,但是放炮后常有松散石头掉下来,给在崖下修渠的民工带来很大危险。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县领导决定成立除险队。听到这个消息后,任羊成一马当先,被大家推选为除险队队长。后面的日子里,他每天带领队员们腰系大绳、飞崖下堑、凌空除险、扫除障碍,被群众称为“飞虎神鹰”。

  除险除险,顾名思义是去除危险,但是任羊成的除险工作却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在某一次的除险工作中,他爬上通天沟,不料失足跌在圪针丛里,好不容易爬了起来,脊背上却扎满了尖尖的枣刺儿。即使是这样,他依旧选择了坚持,忍着疼痛,又爬上山崖坚持除险。有一次,他在虎口崖除险,当快要扑进凹檐里的时候,不巧凹檐顶掉下一块石头,砸在他的嘴上,三颗牙齿横在嘴里,一阵麻木,鲜血顺着嘴角流下来。他取出牙齿,忍着剧痛,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从崖上下来。

  这样的故事,在任羊成的身上还有很多,但不管吃了多大的苦、受了多大的罪,他都选择用微笑去面对。1965年和1966年,总干渠和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时,任羊成被评为红旗渠建设模范和特等模范。

  青山有幸埋忠骨

  在林县,吴祖太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提起这个名字,人们都充满了无限敬意。因为吴祖太是河南原阳县人,在修筑红旗渠时立下汗马功劳,但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7岁。

  1958年,水利设计科班出身的吴祖太主动请求调往条件艰苦的林县,一头扎进了太行山的水利一线。1960年,红旗渠总干渠开建,吴祖太成为红旗渠工程技术设计的核心人物。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为了让数据更加精准,他白天在悬崖峭壁上勘探测量,晚上伏案测画图纸,整日灰头土脸​‍‌‍​‍‌‍‌‍​‍​‍‌‍​‍‌‍​‍​‍‌‍​‍‌​‍​‍​‍‌‍​‍​‍​‍‌‍‌‍‌‍‌‍​‍‌‍​‍​​‍​‍​‍​‍​‍​‍​‍‌‍​‍‌‍​‍‌‍‌‍‌‍​。在条件极其恶劣的那些年里,吴祖太数年如一日地奋斗在红旗渠建设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吴祖太经历了许多悲恸之事。27岁的他先后遭遇母亲病重、妻子丧生的变故,却始终坚守岗位,将生命奉献给了造福百姓的“人工天河”。在同事告知其妻子的死讯后,悲痛欲绝的吴祖太简单处理了妻子的后事,转头又投入了工作。然而祸不单行,丧妻之痛与身心劳累终于还是让吴祖太病倒了。这时,工人反映洞壁上出现了裂缝,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考虑,吴祖太深入洞内查看险情,不料洞顶意外坍塌……

  工程指挥部为吴祖太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沉痛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青山有幸埋忠骨,在红旗渠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牺牲人员名字中,第一个便是吴祖太。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红旗渠建成后,不仅是林县人的“水源”,如今也成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水源”,默默影响了几代人。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作风和政治本色。党以艰苦奋斗而兴,国以艰苦奋斗而强,人以艰苦奋斗而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持着艰苦奋斗精神,带领人民成就伟业、创造辉煌、实现跨越。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唯有暗香来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夏夜,望志路警笛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