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的表达意境与生命意识,关注现代散文中表现的生命个体,为文学、人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是我们文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解读现代散文中的个体,了解个体的生命意识,是研究现代散文的一个切入点。现代散文作品中,身份歧视有着真实的表达,这是作者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缺乏人道情怀和人文素养的体现,它显现出作者人格构成中的“小”来。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同时又能使其他个体的生命意识得到张扬,生命之树才能常青。散文的理论、文体探险、创作姿态等方面的贡献及启示意义,使其成为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纪念碑。文学的审美内核,散文的意境首先会被饱满的时代精神,深深地浸泡。另外,生活中那些平凡而琐屑的人、事、物,往往蕴涵了生命的常理。这些常理也许无关乎时代、无关乎宇宙这些宏大的命题,但正是这种对寻常事、平凡物的深切关注,使得散文拥有了深远的意境、永恒魅力。笔者认为,散文研究的核心所在,其实不仅仅是文体问题,它更是一个审美问题。审美共相是事物的特殊性质的集合,人的感官所实际感受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这种共相的本质,本质的设定使得美成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殊存在,美的源泉正是在事物的特殊性质之中。现代散文的发展走向,取决于人们对散文审美特质的认识与把握。
文学向来有着明确的审美标准——那就是意境。意境作为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中一个传统的美学范畴,它是一种主客观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物我一体、情景兼融的艺术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一种人化的物境,又是一种物化的人格。它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诗意的勾勒,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的解读。意境源自作者与读者灵动的内心世界,是心与心进行交流时独特的精神载体。最后,现代散文作家善于通过有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感悟,是散文知性的最高层面。
现代我们发现:情感穿透力、文化穿透力、思想穿透力才是“散文”生命力的源泉。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考察大散文的得失,我们不难发现,大散文的成败,其实与题材无关、与概念无关。有无意境,才是判断其文学性、判断其艺术价值的关键。从内容、到形式,从技法、到审美,都和传统散文血脉相通。
现代散文中它表现为个体生命摆脱对政治的依附,以文化和审美的方式建构和展示个体生命的独立和尊严。散文具体表现为对个体生命情感世界的重新体认,个体与故乡及自然的休戚与共,以及对个体生命人生旅程的感悟、生存痛苦与焦虑的宣泄及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等。
散文意境擅长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它在正常状态中表现着感觉和知觉,它用趋于家常的方式传递着朴素真挚、明朗豁达的平民精神。不同于小说意境对客观再现性、对情节曲折性、对虚构与想像的关注,散文意境擅用空灵的语言进行主观的抒写,它以所谓的“神”来统摄看似零散的细节,它以“淡而有味”的艺术境界建构着纯美的精神空间。
散文的结构是一种超越外在表现形式的内部生长型的生命结构,散文的结构不太重视开头、中段、结尾及篇中的句型组织和如何精心、精巧布局的外部形态,而是重视把创造主体独特的意识、情感、思想、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有意味的形式。散文作家重新获得了抒发个人感情、表现个体性情的话语权力,个体的生命在创作中又回到中心位置。另外,散文没有自己的文类规范,这为创作者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使创作者享受到恣意创作的欢欣。散文的结构所表现出的有型的无型,无型的有型及内部结构的原理,开放自由美和有序凝聚美,在整个散文结构的发展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古典文章的结构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散文中的生命意识体现为生命的本体发现、文化建构和审美抒写三个维度彼此融合,使日常存在的生命有了意义,使生物个体成为文化主体与审美主体,并走向自由的精神境界。散文视角的流动性、多样性、丰富性,双栖性、虚拟性、错位性、潜在性、被动性等的观察点,寻求散文文体以尽可能地表现作者情理的奥妙,并且得出结论;散文的视角尽管复杂变幻,但比之于小说,仍有本质的区别,不管如何变幻,但不离真我主宰,多元归一,突破了传统散文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散文也由此成为个体生命为自己拓展的诗意居所。首先是生命的本体发现;自我意识得到重建,又汲取了中国文化中的仁爱传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人及其他生命,达到生命与生命间的契合与和谐。
生命的文化建构。对纯艺术散文创作的自觉与独立、创作原则、以及散文本体性的审美规范、鉴赏批评论等提出了极具价值的观点,超越前贤,烛照当下甚至未来。文化对生命具有塑造作用,现代散文作家由于学识、经历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老一代学者的睿智、中年学者的深刻、年轻学人的激情都带有人生积淀的痕迹,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建构又使他们都善于思考,基于现实及历史的思索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这也赋予他们的散文作品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生命的审美抒写。散文的语言符号表意系统创造出来的能呈现“中国”文化深层意义或能使人从不同方面想象的具有具体可感的审美魅力的语言形象。新时期的散文作者由于对传统散文模式的突破和对散文文体的重新建构,表现出对审美人生的追求,确立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对情景的精心营造和设置、对意识流动的描写打破了桎梏散文自身的壁垒,形成开放的格局。在话语方式的选择上,许多作品对话与独语并举,形成生命间的交融回还。在语言运用上,老生代散文善于运用整齐的四字短语和古体诗词;年轻一代作家往往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方式,使语言整齐中富有变化,这反映出他们不同的生命特征和文化阅历。
散文意境拥有鲜明的客体特征。离开了客观的物象,就没有虚实相间、有无相生的艺术境界。叙事作品中的实境,尤其如此。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通过逼真的艺术实象,表现深刻的精神内涵。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人境)、流动变幻的生活情景(事境)、交迭更替的外部环境(物境),是散文中最为常见的意境类型。它们以浓郁的生活实感和强烈的艺术美感,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和心灵,让读者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散文作家向往一种融入自然的生活,一种自由和清洁的生活,他在这神奇的自然面前,听到了来自大地的遍地应答,消弭了城市生活中形成的孤独和焦虑。把自然中的一切诸如山、水及一切生灵等都看作生命,与它们之间建立一种默契,这在楚楚等作者的游记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对人类扼杀自然生命的种种劣行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执着的追问和深刻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热切呼唤人类的群体意识,呼唤人类要真正爱护自然,尊重自然。
散文意境拥有浓厚的主体特征。如果说,情感是散文的驱动力,那么,智慧是散文的头脑和视野。后者只有在前者的促动下,才能转化为散文的骨血。那些情文并茂的散文作品不仅包含了知性与感性,它们还注重从二者的统一当中,生发出特殊的意境。散文意境的感性源自散文的真实与个性。在散文中,人类情感的本质,表现为情感之真、情感之善。正是个体生命的俯仰低昂,正是悲悯沧桑的人间情怀,才使得散文意境在主客观的水乳交融中,获得了纯美的精神向度。
现代散文中对个体生命在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生存书写中,探讨个体的情感指归。新时期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无论是书写两性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还是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烙下印记的人物,都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共鸣和同情。女性散文作者以确立自己的性别存在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生命意识。探讨两性相处的艺术,向往心心相印的爱情是新时期散文的重要主题。
散文是梳理个体生命的人生感悟,探讨个体生命的生存理想。在物质化的今天,有尊严、有灵魂的精神生活依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精神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精神生活是一个无限敞开的过程,现代散文思考自己的人生旅程,在困境中思索活着的意义,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散文中少有反映命运无常的作品,这是对个体生命生存现状的进一步探求和思索。人是精神生活的存在,人的本质是由精神建构及精神生活的状况来决定的。中国文坛如一朵朵现实主义的奇葩,竞相地吐露芬芳,带给我们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让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绽放出朵朵幸福之花,让人文关怀的馨香洒满天下。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