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负义”是最被人痛恨,也最让人瞧不起的,现实证明忘恩的人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不会取得成功。做一个不忘恩的人,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素养,这些素养有助于我们形成完整的人格,有助于使我们成为于人于己、于家庭于社会都有用的人。
每个人一生中都应该把握一些基本的做人原则,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应该包括善良、真诚、宽容、感恩。而感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小开始我们就要培养自己感恩的心,不可做一个忘恩的人。做一个不忘恩的人,在对帮助过你的人感谢之后,还要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深圳青年演员丛飞被称为“爱心大使”。从1995年起的10年间,他通过义演捐资300多万元,帮助178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后来,他生了重病。
走廊尽头,几个保安在站岗。屏风后的房间里,病人静静地躺在床上。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斑驳的树影搅动着平静的房间。穿绿色条格病服的丛飞安静地看着书。手术后,他曾向医生询问病情,但医生和家人都没有如实告之。后来丛飞也仅仅知道自己患了胃癌,但并不知道癌细胞已经扩散。动手术后,他以为已经治好,一切都会好起来。
“现在我能讲出话来了!”他说话还比较费劲,可精神不错。已经36岁的丛飞刚做完第三疗程化疗,病情影响到声带。精神好的时候,他喜欢在病房和门口转悠,用眼神和别人交流,只有到非说不可的时候才开口。他说,如果嗓子恢复不了,做不了歌手,他还可以演哑剧。
那时,丛飞的妻子邢丹已经怀孕5个月了,她说,跟刚入院时相比,他已经好多了。那时她操心的不仅是医药费的问题,还要为丛飞上火而担心。因为,一些山区受资助的学生家长打电话询问学费的事情,这事很让丛飞烦心。
“请原谅。我生病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演出,暂时没法寄钱了。”
“什么时候病能治好?”对于这个问题,丛飞也答不上来,因为自从住进医院,大夫就没有和他谈过出院的事情。邢丹说,丛飞曾和她讲,他将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后却下不来了。现在他是无力再往上走,但也没有下梯之路。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助人的好人,在家财散尽、身患癌症、生命垂危的时候,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却没有一个过来看望他一下。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家长竟还在不停地抱怨。
对这些无情的人和事,丛飞说自己“有一点儿伤心”。但是,这绝不单纯是让人伤心的问题,更是社会道德缺失的一种明显的表现!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0年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丛飞肯定没想着将来要得到受助者的什么报答。但就受助者而言,得到帮助之后,最起码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心生抱怨,甚至厉声指责。
虽然对丛飞心生抱怨的只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但这还是让我们不免感到有些心寒。施与虽不能作为回报的订单,感恩之心却应该是人们给予施与者的最起码的“回执”。但近些年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人已经习惯了市场第一、金钱至上的思维方式,导致其心灵扭曲、道德滑坡,他们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嗤之以鼻。
重庆一个普通的农民金有树,在救起19个人后,被救的人中竟有人说他救人是为了拿奖金;山东青年韩磊,因救人牺牲需要证明时,获救者为逃避责任始终不肯露面……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见多了、听多了,让我们感到的只能是人情的冷淡与漠然。
感恩之心的缺失,不仅使人对善举失去反应,对善良变得麻木,更使人很难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与满足。也正是因为如此,感恩成了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想想看,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大家都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在得到别人帮助时衷心地说一声“谢谢”,在与父母、师长、同事等相处中,都时时刻刻想着对方的好,想着以德报德,甚至能够以德报怨,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氛围是不是会融洽、和谐许多呢?
人是离不开群体的。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曾经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这是因为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我们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要知道,感恩是一种美德!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