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经典杂文 >

完美读书细节 编织绚丽彩虹

时间:  2023-11-08   阅读:    作者:  高研

  完美读书细节编织绚丽彩虹 ——读书中的细节妙用浅谈

  “坏了一颗钉子,掉了一块蹄铁;掉了一块蹄铁,伤了一只马脚;伤了一只马脚,摔了一位将军;摔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这首西方民谣固然染有浓郁的艺术夸张色彩,但它向人们昭示了一个哲理:细节决定成败。传播历史文明促进人类进步的读书活动也同样如此。读什么书,走什么路,做什么人,是个大问题,不可等闲小觑。

  回眸自己以读书、教书和写书为生命基本底色,艰苦跋涉四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发现,我们并没有能够完全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教读中患有程度不同的急功近利的毛躁病,拔苗助长的幼稚病,重复啰嗦的强迫症等毛病,尽管我们主观上十分重视,耗费的精力也特别多,可结果仍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校园里师生读书风气不浓,读书数量不多,质量更难以保证,读学术专著的也少,捧着大部头书籍装模作样招摇过市故作风雅的人也不是没有。写作水平低下,文不对题、东拉西扯、文理不顺、词句不通、语言晦涩、错别字连篇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师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意识、人格素质总是遭到质疑。

  审视一下教读的过程和具体手段,我们就会发现,教育效果的不理想与长期以来学校没有将目标转化为明确的可操作的描述有密切的关系。说刻薄一点,有的老师不仅教书不精,恐也不会读书,当然不懂带领学生读书,我们在具体细节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满足于普遍号召,教育粗放,大而无当,是我们难以达到教育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细节尽管细小,却往往能影响教育的成败。读书事件、读书情境、读书过程都是由很多的细节组合起来的。高手们都非常注重细节,将每个细节打造得非常完美,就构成了一道道绚丽的人生彩虹。

  一、注重细节能使阅读融入教育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据我的接触调查和了解,一个让人很不愉快的事实是,相当一部分的教育同行对教育的含义含混不清。其实,“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俗地讲,“教”是指使受教者从不会到会,特指有思维能力的人,如教歌、教画,动物称之为训,如训兽;“育”是使其成长,指人也指物,如育种,育苗,育婴。教为了育,育必须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和育不可分割,虽教的内容有不同分工,但育人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但长期以来,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很多教育同行把教育工作单纯理解为“教”,因而酿成了见书不见人、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有位老师在阅览室遇到一位学生和他争抢最后一个座位,他立即止步让位,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你坐,我去办公室看书。”那位学生立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老师,我赶点看完还书!”便快速坐下埋头读书。他不教这位学生的课,也不认识这位学生,没有想到的是,以后他们还经常相遇,每次相遇,那位学生总是一脸敬重地举手致礼、高声问好。虽然相互不识,却感觉彼此的可爱与温馨。关注细节,真正尊重、亲近学生,会获取“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教育效果,会收取“付出寸草之心,报得三春之晖”的惊喜。这里读的是纸质的书,读的更是人生和社会教育的大书。

  说实话,写书不排除名利的诉求。受那些好老师的影响,我在长篇小说《冬前》(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除了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组织的签售外,在校园内组织签售时只收成本价,另外对经济困难又特别喜欢文学的同学专门搞了一次签赠活动,还把版税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接济特困生。有几家电台录制有声节目为盲人服务,属于慈善事业,和我商量是否可以免费,我立即说不要商量就是免费。这些虽属小事细节,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远胜口头说教。

  二、注重细节能使阅读质量提高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重中之重,其实,根据细节决定成败的原理,与其说是方法问题,不如说是理念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讨论的教师是做木匠还是做园丁的分野。木匠使木头变成家具,园丁使小树长成大树。人们习惯于把不能因材施教而一厢情愿地向学生强行灌输自己意志,甚至给学生操行打分都带小数点的教师叫做教书匠。我们很难培养出教育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象木匠在按照模板加工木器,而不是园丁满怀憧憬在培植小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带了一只鸡和一把米召开教师会议,在讲台上按住鸡头叫鸡吃米,鸡挣扎着当然不吃,然后他把鸡松开把米撒在地上,鸡自由地走了两圈啄起米来。鸡吃米是本然的,情况好还能适当多吃,不吃的责任在于人对环境的破坏。按住鸡头叫鸡吃米就是削足适履的木匠思维,类似牙科医生为了镶牙好看不惜削刻天然牙,如同厨师为了追求口感不惜破坏营养一样的违背人的天性。把鸡松开让鸡自由地啄米,才是用边缘化的方法营造氛围和影响力的园丁意识。教师要实现从木匠到园丁的华丽转型,首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数学的张老师是超级棋迷,对我这个棋队教练不服气,理由很可笑,他的逻辑思维发达怎么可能下不好?尔后谦恭地说向我讨教,我问他有没有读棋谱,他说读了几本呢!我一听便知他拘泥于棋谱着法,又不便直接指责。其实,岳飞主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是战争取胜的法门,也是对弈和研究学问之道,书是不能读死的。一次,他很客气邀我去他家喝酒下棋,和他讲讲棋经,恰好他在外地念大学的儿子放暑假在家,也到一边观战,不时发表意见,我觉得不错。老张很不开心,觉得儿子不懂礼貌,观棋不语嘛!我说没事的,他对儿子说不要总是看棋,抽点空把几本文学名著也看看。我知道老张一是表对我尊重,二也表他在文史方面也有点才学。

  为了对孩子负责,我犯职业病一样说话了,孩子,这个别听你爸的,他父子俩愣住了,面面相觑。听叔的,我说,读文学名著要花大量时间精力的,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浏览,抽点儿空怎么读得了呢?当然,要看你读的目标了,就以读小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来说,假如只要了解大概,看看介绍再选读几个章节,就可以了;假如要了解得比较详细(不是指深入研究),基本搞懂来龙去脉前后经纬,至少把字都搞认识,要花多少时间?一个章节至少要一两个小时,还不得开小差,两头吹吹牛,中间揩揩油,是读不了的。我来教你,打开电脑读,把辞海下载在桌面上,不认识的字立即查找。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打电话找我,叔叔负责给你解答,好不好?父子俩一听就服帖了,他们理解能力很强,哪里需要计算每分钟读多少字?

  还有圈划勾点、做笔记、摘抄,其实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和阅读目的确定,不需要强求。不过,读书一定要进入状态,边读边想,如果不想,就是隔靴搔痒。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查资料解决;解决不了,再向别人请教。诸如此类的细节,都应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至于前人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也不应违背这个原则。

  三、注重细节能使读写结合落实

  刘勰《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果真如此?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是存疑的。当然,我绝不否定多读书和书读多遍的作用,而要强调的是读写结合效果更好。一个写作高手肯定是读书狂人,正像伟大的球星首先是疯狂的球迷,但只看比赛不下场训练永远踢不好球一样。虽然我们并不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成为学者和作家,但是有所表述达到文从字顺是必须的。

  只写不读,眼界难以开阔;只读不写,容易眼高手低,这就是普遍情况。虽说孔子述而不作而留《论语》光耀后世,高玉宝在扫盲的同时就写出了长篇《高玉宝》,但并不具有代表性。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一点必须明确。读书如同采食桑叶,写作就是吐丝精华,似同源与流的读写岂能割裂分家?读带动写,写促进读,相辅相成,便各呈其趣。

  刚读书时,老师说先把书读薄,然后再读厚,就完成了读写结合,我并不理解。后来进入到一定境界便理解了: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多读书,则言语有味;读透书,则秀于齐林;把书读薄,则义理于胸。感兴趣地学习,把知识主动归纳总结了,这就是把书“读薄”;认真练习,把头脑中的“认识”变成实际的产物,产生新的建筑,犹如桑叶变成蚕丝,就是把书“读厚”。

  我虽不才,但得到过读写结合的利好。教学生作文,就做示范,《我的领导》就是一篇下水作文。在教读中坚持读写结合,先后公开发表过几百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其中《课堂教法微调例谈》一文获得过全国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一等奖;主编或参编过《大学语文》《诗词鉴赏辞典》等多部教材教参;挤出空隙时间,还写过两本长篇小说和若干个中、短篇小说。主要体会之一,就是注意到了读书的细节。

  细节俯拾皆是,读书无处不在。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