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都情不自禁地到离老家仅有200米的小学去看看,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传入耳中。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孩提时就读的学校,位于南盘江江畔的坡穴小学。当时虽然贫瘠,自然条件比较差,但村里比较重视教育。1927年时,修建了一栋4间教室的瓦房,1965年,读书孩子增多,村里百姓集资出力用石头和石灰又修建了一栋4间教室的瓦房。操场是黄泥巴地面,篮板是木架做的,条件简陋。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到来捉小鱼。"这是描述当年坡穴小学且流传多年的歌谣。
我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入学,小学五年毕业至今,学校变化日新月异。
睹物忆旧,感慨万千。时光轮回到上世纪80年代自己读书的小学。那时的坡穴小学,代表着那个年代读书环境的艰辛。五六百人挤在两栋瓦房里上课。楼层中间是用木板制成的,不安全且灰尘经常从楼上掉下来,楼上教师上课,楼下也可以听到。冬天的早晨,没有电,只能在昏暗的教室里早自习。窗子是木条窗,冬天寒冷,夏天酷热。那时,还有不少民办教师,而且相当一部分年级共用一个教室、一块黑板。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中间竖着划一条线,左边一个年级用,右边另一个年级用,老师忙了这边再忙那边。一个年级的学生在做完功课后,还能听老师给另一个年级讲。
学校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教室是理想实现的殿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课桌凳变化,1981年我上小学,1999年从教至今,目睹课桌凳的大变样。
1979年,那年9月份姐姐上小学,家中一张四脚小木凳不见了。它可是我的最爱,比起家中一张张粗糙笨重、凳面坑坑洼洼的小板凳,这张凳子凳面方正、光滑,我经常当座位又当玩具。凳子不见了,我丢了魂一样哭着寻找。妈妈吼道:"你姐姐带去上学了,你就坐地下。"我哭闹着,非要拉着妈妈到学校找我心爱的凳子。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叫"学校"的地方,"学校"有两排瓦房,石头墙,木窗上糊着水泥纸。我踮脚透过破损的窗户纸向里瞧。惊讶地看到,讲台是石头砌的,泥巴地上有一排排和我差不多高的长条桌子,凳子有石头,有草凳,几十个孩子坐在教室里,姐姐就坐其中。她坐的正是我心爱的四方凳,而大多数孩子坐的是堆砌起来的石头。我好奇地盯着讲台、石凳子,竟然忘记此行目的。后来,姐姐用每天一个故事换取木凳的使用权,我也懵懵懂懂地"认识"了邱少云、刘胡兰、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
上学多好!期盼中,两年后我如愿以偿入学。此时,房子及讲台未变,我也不用带凳子了,教室里换成木质的长条凳,石头讲台上盖上一层光滑的水泥板。桌凳三米多长,凳子也就巴掌宽,桌子有一尺多宽,但也只是四条腿顶着一块木板。进入中学,用上有桌箱的长条桌,书包终于有落脚之处。长条桌凳两人共坐,与同桌有深深的友谊,也有不愉快回忆。
1996年,我考上黔西南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走进教室,看到的是独立木质桌凳。我太高兴啦,终于不必合坐了。凳子是结结实实、端端正正的方凳。最喜欢的是桌子不仅宽大,还有一个严严实实的桌箱。桌箱可以上锁,自己小秘密不怕被人发现了。
现在,从教20年,亲眼目睹课桌凳的不断变化,从石凳到木质桌凳。如今,安全环保的合成材料课桌椅进入校园,不仅是材质的变化,而且人性化,高度可调,坚固安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合作课题的探究,便于移动、能任意拼接的桌椅受到青睐。学校录播室的课桌可以拼成三人一桌、四人一组、六人一圈,方便极了。图书室的桌椅不再是行列整齐古板的方形桌凳,变成活泼可爱、五彩缤纷的卡通造型,孩子们或伏在"花瓣"上,或坐在"蘑菇"下,或躺在"月牙"上……在书海中畅游,图书装点着学生幸福童年。
随着"互联网+教育"普及,智慧教室的豪华桌椅诞生了。电脑椅舒适气派,电脑嵌入课桌,让课堂与网络、大数据、学习软件、便携式终端高度融合,学习资源从小山村走向世界。
桌凳从无到有,从一种基本的学习设施到关注美观和功能,从满足学习需要到适合身心体验。
历史车轮隆隆驶入新世纪,2006年和2010年,国家投资金修建了两栋现代化教学楼,坡穴小学两栋瓦房光荣退役。教学楼配备有电子白板的标准教室,并配有教师办公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等。石头讲桌、破瓦房、长条课桌凳一去不复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母校转眼近百载。回首过去,母校在悠悠岁月中一路走来,与全国各地农村中小学一样,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更高追求和生源日趋减少的矛盾。如今,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爱,采取培训教师、增加教师津贴等措施,生源逐步回流,教育质量逐步攀升。
时代在变,祖国在变,教育在变,学校在变,今天的校园是花园,明天的校园更美好,孩子们在祖国呵护下,一定能更加茁壮成长。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