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十五岁那年,铁了心要学一门手艺,以改变她目前的处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双港镇某村的她,很早就随父母一起在田地劳作。家里几十亩的田地让她根本没有什么休息时间,过度的劳累让她感到人生很迷茫:人的一生难道就这样过去吗?没有一技之长,将来在社会上何以立足?想来想去,她决定要去学一门手艺,走出山村,改变自己的命运。父母终于拗不过她,将她送到某师傅那儿学做裁缝。
华美从此开始了学徒生涯,说好了三年再出师自己独立。
第一年,几乎天天都在打杂。当时华美心想:毕竟是第一年,总不能一来就要师傅教她裁剪吧?于是,洗洗衣服,扫扫地,一年过去了。
第二年,华美即使能够坐上缝纫机,也只是叫她打打简单的衣服,稍微高档的衣服摸都不敢摸。师傅解释说,现在的人都特别挑剔,衣服稍微有点瑕疵,不但要不到工钱,还要赔本。华美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学徒,怎敢跟师傅理论呢?她是一个懂事的少女,晚上静下心来,也会想一想:总有一天,师傅会教她真功夫。
可是现实却打了他们的脸,情况并没有改变多少。无论父母怎么劝告,她铁了心要回家,提前结束学徒生涯。临走前,师傅叫她买了一块布料,稍微讲了一点裁剪要诀,她就算“出师”了。
回到家将近十八岁,虽说摆脱了两年多的田地劳作,名为学艺两年半,却是什么也没学到。
就在她又陷入迷茫时.邻居王大哥竟然叫她上户做事。替他们家做过年的新衣。华美吓了一跳,自己学的不到半瓢水,怎能开门立户,妄称师傅呢?令人惊叹的事发生了:王大哥发话说,不管华美做的衣服怎么样,我都喜欢!你大胆来做!
人生的关键一步就在眼前,敢不敢迈出去全靠自己。犹豫再三,在父母的鼓励下,华美硬着头皮走进了第一个东家家里,有模有样的做起小师傅。他们一个敢做,一个敢穿,也算是人间奇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沿海地区的服装制造业十分发达,吸引了大量内地的缝纫师傅,华美在家乡呆了一年左右,就跟着这支缝纫大军来到广东某市。
当时沿海地区一般都是私人作坊式的小厂,工人工资虽然较高,但工作时间特别长,一天达十几个小时。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天还没亮,老板就放起了音乐,震耳欲聋。大家拖着疲惫的脚步坐在平车前,又开始了一天高强度的工作。曾经有一对年轻人,妻子已经怀孕,双双在工厂里夜以继日的做事,结果女方因劳累过度而瘁死。华美的身体本不强壮,她熬不了夜,人几乎累垮了。
当时老板将他们都关在-间小楼里,屋外上了三道锁,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拖欠工资,半年不发。与华美同厂有一对姐妹,因工作失误与管理人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那个做姐姐竟然用一杯开水泼在了一个广东人身上。广东人大怒,第二天,他邀请了几个老乡,把姐妹两个关在楼上折磨了许久,出来时她俩全身乌青紫黑,衣衫不整。
华美他们又害怕,又气愤,当时想到告状,但告状无门,他们只好空手从该厂逃了出来,工资也没结,行李也丢了。他们一起逃回到了家乡。
华美回乡后,不久结了婚,她决定在家乡发展,继续做服装这个老本行。
既然进了服装这一行业,就应该名符其实。没有名师指点,那就只有自学:她买了一本裁剪教程. 一张一张纸慢慢地啃;又把家里的旧衣服拿来反复地拆开,缝起来,仔细地研究每一个细节。冬装,夏装,童装,女装,男装:所有顾客的需要都必须尽量满足。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她常常光顾县城里的大型服装超市,细细的品味这些吋装的设计风格,再融入到自己日常的制作中。
开始几年,由于技术不够成熟,面对某些顾客的苛刻的要求,她始终低下头来,虚心接受,把衣服拆开,重新裁剪。这样反复折腾,经常忙到深更半夜。-直到顾客无可挑剔。有时不小心把布料弄破了一点点,她就会毫不犹豫地买布料来重做,几乎是赔本的生意。
以前的村里人还比较多,一些中老年人更偏爱量身定做的衣服,穿在身上感觉很“热贴” (合适,舒服),华美主要的顾客就是这些人。
经过几年的磨练,华美做衣服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比如双港某村的王大妈,另一村的高大叔,即使华美出了远门,也要把衣服留着她做。很多人已是三十多年的“老东家”了,他们几乎是穿着华美做的衣服慢慢地变老。花园村有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特别喜欢华美做的衣服,有一次专门跑来叫她做一件裤子,不料衣服还没做好,老人家突然去世,这件裤子成为了一个遗憾。
俗话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摸索,终于也使华美成了当地名师,各村的人都慕名前来,有的是你带我我带你,她的客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忙。但无论怎样,她仍然是不改初心:一是把每一件衣服都要做到完美,让顾客放一百个心,走出去有面子。本村的王大哥就特别喜欢华美做的裤子,尽管儿子有很多不再穿的贵重衣物,王大哥还是坚持叫华美量身定制。二是从不乱收费,几十年的收费标准很少变更。有人说她傻,她说:“乡下老人家手里钱紧,照顾一点是应该的。”有一个双港小华的老人,叫华美做了一套中山装,结果赊账,一拖再拖,十几年都不给,华美干脆把他的账划掉了,就当是送他一套衣服。
随着时代的发展,华美经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打窗帘,做被套,由于在乡村中一直口碑很好,她的生意也是源源不断。
由于在家开店,每天大门一开,无论来做生意的还是专门来玩的人总是满满的一屋子,大家好像把这里当做了一个娱乐中心,天南海北,谈笑风生。华美师傅一边做事,一边倾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酸甜苦辣。一位邻居大妈,七十多岁了,吃了饭就来占个位置,在这里感受到人间烟火,不再孤单,华美师傅热情地招呼她,嘘寒问暖,从不嫌弃她。一些人带了小孩来玩,这里动动,那里翻翻,她从不大声呵斥,而是拿出水果或牛奶招呼他们。一些人叫她换一条拉链,踩一条破缝,打一个补丁,人家拿钱塞到她手上,她坚决不要。天长日久,华美的服装店仿佛茶馆,人气旺盛。
由于乡村的人口大量转移到了城市,乡村日益式微,即使是华美这样有口碑的老师傅也难以在乡村立足,再加以儿子在县城读书,华美师傅不得不关上了店门,成了陪读大军中的一员。
一些留守的乡亲们突然感到极度的不适:现在,衣服破了一点,要拿到很远的地方,付更多的钱叫人修理。有些人沒地方坐坐,玩玩,说说心里话。有些人还想叫她做几件衣服穿…….就拿上一次来说,王大哥一看到华美师傅,就十分惊喜的说:“哎呀!华美,你到哪儿去了?我早就想叫你做两条裤子准备过年穿,你怎么不回来呀!”邻居王大妈看到华美回来了,拉着她的手不放:“哎呀,华美,你的店关了门,我都没地方走了!你还是回来吧!”华美一回老家,情况大多如此。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