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与人交流,但偏偏又不会与人交流;慢热,但热起来又容易滚烫;我无艺术细胞,人也平淡无趣,但偏偏喜欢那些有趣又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比如书法、绘画、诗词、音乐、雕塑……听起来还满丰富、高雅的。
我浅浅浮浮的读了几年文学,又误人子弟的教了几年书,而后又冲冲动动的加入考研大军去读了几年文艺学,后来考到我们县城文化和旅游局,觉得自己终于能和艺术沾点边了,但回忆起我这匆忙狂奔的历程和艺术大师呕心沥血的创作的历程比起来真的是毫无艺术性可言。我离艺术家、艺术作品很近,而离艺术却很远,不过话回来,我再怎么庸俗也不妨碍我欣赏优秀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作品。
曾与人交谈,谈到上什么学读什么书做什么工作的问题,被直言我上的学和读的书一点用都没有。这话说的从实用和功利主义层面上说可能有点道理,但说这话的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研究北斗卫星的清华大学学生靳舒馨为什么会那么爱诗词,当然更不能理解那些为艺术而献身的艺术家们内心的充盈。这么说来,认识差别实属正常,读书无用论也是有一定市场的。
人们常常把读什么书、上什么学和以后能有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工作对等起来,对等的结果你发现残酷的是这两者完全不对等。著名的作家陆蠡是浙大机械系的才子、鲁迅是日本仙台学医的、徐志摩英国剑桥学政治经济学的、王小波是学贸易经济的、契诃夫学医的、罗素学数学、毛姆学医的、我所熟悉的汪(汪曾祺)迷著名作家苏北老师竟然曾是银行出纳……你能说他们走向最终他们走的很出彩的这条道路之前所学的东西对他的人生毫无作用?与他们比起来,我读的书、上的学好像还是离我的生活有点近的。
有句话说的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套用这句话,我觉得“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人生没有白上的学,每一所都算数”“人生没有白听的课,每一堂都算数”。我们读什么书、上什么学并不能保证我们就能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说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工作,有些经历、有些书、有些曾经你认识的人都会把你变成一个内心丰富而独特的人,当然内心的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的!我常听梁文道先生的“八分”节目,节目的开场白便是“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识只是点亮世界的明灯!”说的多好呀!何必把读书看的那么功利,读时快乐就好;何必把做事看的那么功利,做时开心就好;何必一定要把生活一定过成什么样,舒心便好。
女儿小学四年级,成绩还好,从一年级开始好像每次数学竞赛几乎都能拿奖,但有一学期却没拿奖,那次她离自己欣赏的一位拿奖女同学仅仅三分之差。对这事她一直耿耿于怀,甚至在过了好久的一天晚上睡觉前她还再给我提这事,我觉得不行了,有必要跟她谈谈。我问她:“你错的那道题现在会了吗?”她答:“早会了!”我问她:“你为什么上学?”她答:“学知识。”我再问:“你这道题的知识现在学会了吗?”答:“学会了。”我反问她:“你总是一次次和你同学比较你觉得有什么意义?”她不好意思的说:“我觉得也没啥意义。”我趁机跟她说:“你不认为把反复与她比较分数花费的时间拿来干自己喜欢的事更好吗,或者为你错的题再思考几种解法也行?”她点头表示认同。
其实我想告诉她的是:永远不要活成别人期望你活成的样子,你要活成你自己!永远不要活成别人的样子,你要活成你自己!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