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网络文摘 >

阎锡山的人生哲学

时间:  2024-03-12   阅读:    作者:  韦其江

  说起阎锡山,在那军阀混战的年代,可谓独树一帜。不仅仅因他是政治家、军事家,统治山西长达38年的“土皇帝”,更在于他一生奉行的人生处世哲学。

  与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不同的是,阎锡山深谙“中庸之道”,具有独特的思辨力和价值观。众所周知,作为儒家道德内核,中庸讲究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论语·雍也》有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便是如此。即使在阎日、阎共及阎蒋矛盾恶化之际,仍能见招拆招,游刃有余,从容周旋于阎日、阎共及各个派系之间。

  阎锡山戎马一生,从小受私塾教育影响,很早便形成了一套哲学思维,他以儒家倡导的中庸视为圆点,从横向纵向辐射开来。最明显的是,阎锡山时常运用该哲学方法处置很多军政及家族事务。如阎锡山逢人常说:“人是有理性的,要待人以君子;人是有欲性的,要防人以小人。”还有一次,阎锡山问幕僚赵承绶:“什么叫政治?”而赵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岂料阎锡山淡淡一笑:“没那么复杂!所谓政治,就是让对手下来,咱们上去!”阎锡山又问:“什么叫宣传?”赵依旧洋洋洒洒,谈古论今。阎更加不屑:“没那么复杂!所谓宣传,就是让大家都认为咱们好,别人不好!”以横纵方面简化说理形式,通俗明了,一语中的,正是其人生哲学的典型写照。

  同样,阎锡山任用干部采取分而治之,不偏不倚,相互钳制。在文武官、不同派系间制造矛盾,一方面重用武官邱仰睿,向南京施压。另一方面重用文官李冠洋,加强属地管理。利用他们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庸而治,达到“扣两端而用其中”的效果,从其随笔《阎锡山格言录》里便可窥一斑。

  以马列主义为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体现在中庸之道上,一是自存自固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二是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或见风使舵,从中渔利。三是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巩固统治。四是追附形势,标新立异,独立特群,彰显个性。这些特点均在阎锡山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八年抗战,阎锡山偏安山西,在日寇与国共“三个鸡蛋上跳舞”。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下,阎锡山保持中立,游走于三者间,依旧如鱼得水,轻松应对。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有关阎锡山的中庸轶事,他与印度诗圣泰戈尔间的对话可谓琼汁精华。1924年,应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率代表团访问北京。原计划是从北京到大连,再乘船东渡日本,但当听到徐志摩等人介绍山西乡村建设搞得颇具特色,这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方才有了阎锡山和泰戈尔后来的经典对话。泰戈尔曾问阎锡山哪有“中道”,他说“中道”在上海、北京都找不到了,就是太原也找不到了,只有在村野乡郊才能找到一些。用三条线来解释“中道”,上下两条线都是偏道,中间那条才是“中道”,可见“中道”,即中庸思想对阎锡山的影响之大。

  在阎锡山看来,为政必须“鼓舞人群中人人固有之政治性”,“把政治放在民间”。意即要把政治触角伸展开来,让民众接纳其统治思想和理论方法。同时,阎锡山认为:“中者不偏之谓,万理亦藏其中。中平两者,有表有里,可经久矣。”既是“西洋政治与东方道德结合说”的切合点,又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平衡学说。作为肉眼凡夫的阎锡山,除在政治经济方面颇有建树外,文化教育的建设也搞得如火如荼。如方才所言,假若没有一定的教育背景,要建立一套系统的“中庸思想”是欲壑难填,难于上天的。基于此,阎锡山曾兼任山西大学校长,著述有《阎伯川言论集》、《大同之路》等研究价值甚佳的著作。后来阎锡山溃逃台湾,依旧孜孜不倦,奋笔疾书,写下《三百年的中国》等煌煌巨作,成为当今海峡两岸、外国学者的热门研究对象。

  “义以为之,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摘抄阎锡山的墓志铭,我们可看到其人生的哲学观写照,这也是阎锡山从军阀角色上升到军事家、政治思想家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