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忆起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那些关于粮食的故事总是在我脑海萦绕,挥之不去。记得小时候每年二、三月间,家里的粮食便接不上趟了,那时包产到户刚刚完成,但由于我家居住的地方离镇上很近,算是郊区吧,因此地少人多,每家每户按人头划下来,能分到的土地少得可怜,这是万万不能和山里的农户比的。
“神仙难过二三月”,这是我们当地人常挂在嘴边的苦涩生活写照。春节刚过,母亲便计划着如何省粮,幸好到了春上,地里的土豆可以勉强的走上饭桌了,虽然很小,根本就没有长大长圆,但拿来和着即将告罄的稻米混合着度日,不让肚子饿着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儿。等到土豆、红薯过了季节,地里的小麦接过了生活的接力棒,面条在南方不是主食,但那时的我们却视若生命,毕竟要过日子啊,一丁点的浪费都是可耻的。由于缺粮,每年家里喂养的肥猪在春节前都会宰杀去卖掉,去换取来春的粮食,家里便只留下了不多的肉和猪油自己食用,麦收时节,那储存的油的坛子也日渐显底。
那是我考取县城一中的时候,两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到家来祝贺,我既高兴又犯愁,该如何招待他们呢?母亲悄悄和我商量:“家里一颗米都没有了,咱们就煮面条给他们吃如何?”面条就面条吧,不然怎么办呢?我自告奋勇下厨,将家中坛子里仅有的猪油(本来是一家人能吃很久的,这是我小小的虚荣心作怪)全放进装有冷水的锅里,等水开了放入面条,却迟迟不见面条煮熟,最后只好将没有煮透的面条端放在同学的面前。事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原因,原来煮面条不能先放猪油,应等到面条煮好后才能加油进去,家里面平时能吃的油很少,以致我没有这样的一丝经验,说来也是我那小小的虚荣心作怪,慌里慌张就先放了太多的油。
岁月变迁,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节约的种子却在我心里生了根。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无小事。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兴亡,总是和节约与奢侈浪费相对应,节约兴邦,奢侈亡国,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使用器物奢侈过度,甚至连溺便器皿中也用七宝来装饰,宋太祖马上命令击碎它,说:“奉养自己到如此程度,要想不亡国,可能吗!”太祖俭朴节约,身体力行,经常穿洗了又洗的衣服,车马用具,都崇尚质朴素雅,卧室挂设用青布缝边的芦苇帘子,宫殿内廷的帐幕,没有花纹彩绘的装饰。曾经拿出麻布衣裳赐给左右近臣说:“这是我从前穿用过的。”开封尹赵光义在宫中陪侍宴饮,闲聊中说陛下的使用器物太简陋,太祖脸色严肃地说:“你不记得住在夹马营中的时候了吗?” (《资治通鉴精选》)由此可见节约和奢侈所形成的后果之差别。
以我党的历史来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历来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正是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革命家,战争时期以身作则,粗衣布服,困难时期甚至吃糠咽菜,与国民党军官的奢糜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也真因为如此,共产党人,才让中华民族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解放后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共产党的领导人们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国风尚良好,节俭成风。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滚滚洪流,人们的日子开始转变了,腰包日渐鼓了起来,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曾几何时,随着金钱思想的,渗透和道德教育的滞后,一股奢侈浪费的歪风袭扰神州大地,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股歪风越演越烈,党政干部公款吃喝,亲朋好友聚会大鱼大肉。君不见,楼堂馆所杯盘狼藉之后,几多的剩菜剩饭被凭空倒掉,几多的名烟名酒到处横行,不是自己掏的腰包何足珍惜?
有的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有的会议庆典,住星级酒店、发高档礼品;有的楼堂会所,贪大图洋、气派非凡……对公款浪费,奢侈之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痼疾”(《人民日报》)。有人说,这每一年被挥霍掉的钱财,足可以为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盖无数的教学楼了,也可以为那些孤独无依的老人盖无数的养老院了,更可以用来造福百姓,改善我们的人居环境了,然而没有。
十八大之后,国务院下定决心整治吃喝之风,下令不准修建楼堂馆所,不准搞接待宴请。可是,在我们的地方,一些单位和部门却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什么样的对策呢?据说,很多单位是桌上放的普通白酒,下面放的是茅台、五粮液。更有甚者,用矿泉水瓶装高档白酒,以掩人耳目。有些地方,以招商引资、旅游开发为借口,高档宾馆、私人会所照建,美其名曰:“满足需要,吸引游客”。作为私人投资者,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服务场所在经营的过程中,往往和我们的各方大神鼻息相通,吃喝宴请的事情怎能杜绝得了?
欣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在京召开,会上将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但愿体制上的制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能在思想上更深一步的加强教育,二者密切配合,双管齐下,则事半而功倍,可盼更好。
“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教训我们要记取,在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在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学会节约才能净化我们的思想,更好地发展未来,才能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走入辉煌的顶峰。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