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如毛主席在 1958 年的《送瘟神》中描述,一场疫情,让每一个人的心头笼上了一层阴霾。孤离、烦闷、悲伤,似乎成为了 2020 年春天的代名词。
此时此刻,我们无法“走出去”,但又何尝不是一个展开书卷——“走进去”的好时光呢?
享受文学之“静”
走进文学之书,享受不可多得的精神之“静”。当阳光安静地洒在《诗经》之上,当“桃之夭夭”盛开在你的眼前,你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亘古的
韵味呢?当“杨柳依依”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你是否还会感到烦闷和孤独呢?诗经的声音渐渐远去,乐府的音乐渐渐传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
君的《白头吟》带你走进那个迤逦的文学世界,让你的灵魂不再辗转,让你的思绪不在杂乱。“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多么深情的话语,多么感人
的故事,氤氲在书的天地中。唐诗、宋词、元曲……太多太多的文字,给你“静”能量。
珍惜历史之“净”
走进历史之书,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之“净”。长平之战、赤壁之战、安史之乱……当你走进一段段历史,那些纷乱和厮杀,是不是让你更加珍惜现在的和
平生活?在分分合合的年代,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多少骨肉四海离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那个苦行的战士仿佛仍在身旁;“拔
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那持剑而去的悲壮似在耳畔;“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乐天的描述似乎犹在眼前。当下的我们,虽处疫情的阴影,
但有那么多的逆行者舍小家为大家,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净”世吗?
品味生命之“境”
走进哲学之书,思索奇妙无穷的生命之“境”。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是什么?一个又一个的哲学大哉问困扰着我们,却也启发着我们。从苏格拉
底到康德,从孔夫子到王阳明,哲学带领我们重新思考宇宙和生命的意义。疫情当前,正式我们反思的好时机,正是走进那个玄妙的哲学世界的好时机。康德的墓碑中有这样的一句铭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当我们仰望星空,当我们关注脚下,我们的精神世界会变得丰满。
“借问瘟神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疫情终将过去,我们的世界终将恢复往日的热闹和繁华。但是,我希望我们青少年,都能始终能保有这份“静”意,
珍惜这片“净”土,反思这种“境”界。
走进书卷,陶冶心性,锻造人格、启发思维,又何妨?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