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1909年9月,举世闻名的京张铁路通车运营,随之建立了沙城站。当初建站时,沙城站只有三股半线路,四五名员工,直到解放初期时,全站也不过十几人,线路仍是三股半,客运量每天不足百余人,货运量更是微小甚微。
解放后,新中国以一日千里的速度突飞猛进,京张铁路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决定修建丰沙铁路(丰台---沙城),经铁道兵第八师、铁道部第三、四工程局、大桥局及沿线数万名民工组成的修路大军日夜奋战,终于于1955年9月竣工通车,沙城站也由当初的三股半铁道发展成了14股线路。随之从全国各地抽调支援而来的铁路员工也陆续来到沙城站,在这些新来的铁路员工中,有刚刚走出校门的热血青年;也有携儿带女举家搬迁而来的老工人;还有众多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的战斗英雄;以及整建制集体转业的铁路公安民警。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大军立刻组成了一个个新的战斗集体,昼夜奋战在扩建后的沙城站区及各个作业岗点。所到之处,到处都是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劳动竞赛场面。由于每天都有新员工携妻带子前来报到,瞬间将刚建好的三百多户铁路宿舍“一分而光”。一些没分到房子的员工任劳任怨,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涌现出了很多祖孙三代、四代铁路世家,为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确保丰沙铁路按期竣工,建站之初,各级领导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使建站与后勤保障同步进行。因京张铁路呈东西走向,所以铁路宿舍就建于沙城铁道北侧最西端,自西向东依序排列而建。起初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乱坟岗地,随处可见群狼野狗哀嚎奔跑。车站最西部的铁路小学与自建宿舍距离车站中心处约有两华里,其次就是新建的铁路第一、第二宿舍、铁路职工单身宿舍、铁路卫生所、铁路浴池、铁路幼儿园、铁路职工食堂、铁路生活供应站、铁路行车公寓、铁路礼堂等,除未设邮局、储蓄所及粮店外,所有基本生活服务功能应有尽有。这些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全都集中在铁路宿舍周边附近,不仅便于管理,方便服务职工,而且房屋建造质量也数上乘一流。所有房屋一律青砖红瓦,前庭后院,样式极为美观,无论建筑施工质量,还是室内整体布局都很实用合理,即使用今天的审美观念来衡量,一点也都不过时落伍。尤其是沙城铁路一、二宿舍的甲等房屋基本采用了前苏联欧式别墅风格,房屋坐北朝南,独门独院,布局合理,冬暖夏凉,采光通风性能极好。特别是具有明显特征的红瓦屋顶,非常引人注目,成为了沙城铁路宿舍地标性建筑。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习惯称之为“红房子。”时至今日,这一亲切而又熟悉的称呼都还没有变。每当人们提起“红房子”时,就会想起那一排排整齐的青砖红瓦铁路宿舍,它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怀念和眷恋。
铁路学校设在车站最西端,在这里每一名适龄入学的铁路子弟不仅学到了应有的文化知识,而且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论课堂上举手发言,还是放学回到家中对话交谈,普通话更是每名学生的主要体现,每当人们走在街头巷尾听到亲切而又动听的普通话语时,过路行人纷纷驻足相看,连连称赞不止。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话还未得到全面普及推广,沙城铁小已率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同时也为孩子们的日后健康成长奠定下了良好基础。2003年全国所有铁路中小学校、医院全部移交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自此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铁路学校、医院与铁路彻底脱钩分离,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留在人们心目中的丰碑,永远闪闪发光。
铁路生活供应站不仅是大人们喜爱光顾的场所,而且也是孩子们每日玩耍必去的地方。供应站虽说面积不大,但经营的商品门类齐全,一些日用百货、衣帽鞋袜、针头线脑、烟酒糖茶、油盐酱醋、儿童玩具等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购买极为方便。经销商品均产自于北京、天津等地,每周定时由上级生活供应车负责配送,这在物资商品极为匮乏的年代,能够轻而易举地买到京津两大城市的紧俏物资商品,足令周边百姓羡慕不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铁路沿线生活供应站与铁路彻底剥离脱钩,人员及商品全部移交当地供销社,但当初曾为铁路运输生产作出贡献的生活供应站永远都不会被人们所忘记。
铁路礼堂是大人孩子们最受欢迎的地方,在那文化贫穷落后的年代,也是人们唯一对精神文化追求寄托的场所。为了丰富铁路沿线职工文化生活,上级宣传部门每月一次巡回到铁路沿线为职工家属放映电影。起初在礼堂里面放映,后因人多地窄,放映场地移到了室外。每逢听说今晚要放映电影,大人和孩子们往往都顾不得吃饭,提早带着板凳、马扎抢先去占据有利地形,而且周边三里五村的村民也都会提前来到放映场地,这一深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铁路礼堂又成为了人们健身、跳广场舞的活动场所。每当旭日东升及夜幕降临,礼堂内就响起了一首首悠扬悦耳的舞曲,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进舞池跳跃起来,尽情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美好时光。
沙城铁路宿舍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块以铁道北侧新建房屋为主,另一块是以铁道南侧重新改建的简易工棚。由于新建的铁路宿舍缺口比较大,一时很难满足于职工的需要,很多人便看准了当年修建丰沙铁路施工人员遗留下来的简易工棚。丰沙铁路竣工后,施工人员及设备全部转移到了新的施工地点,铁道南侧遗留下来的一排排简易工棚就变成了临时铁路宿舍,经拆迁改造后称为铁路三宿舍、四宿舍、二处大院、白房子等。时至今日,有些地方仍还保持着当年修建丰沙铁路时的名称。如二处大院曾是当年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二处机关所在地,“白房子”曾是当年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二处职工医院。这些住址名称不仅延续使用到了今天,而且还被当地有关部门确定为了居民固定住址,成为了永久性的“纪念”。
这些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非常简单,不仅四处透风漏气,冬不保暖,夏不凉爽,而且隔音效果极差,就连隔壁住户的咳嗽声、打呼噜声、甚至稍大一点说话声都听得清清楚楚。就是这样极为简陋的简易工棚,全家老少五六口人挤住在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里,一住就是十多年,甚至还有的老职工竟然住了一辈子。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级有关部门才拨出资金,分期分批对二处大院、三宿舍、五宿舍进行房屋改造,人们才结束了居住简易工棚的历史。沙成铁路第四宿舍当初是铁道部第三工程局二处材料厂,不知因何原因,丰沙铁路竣工转战新线后,材料厂又突然“杀”了回来。当初遗留下来的简易工棚已改称为沙城铁路第四宿舍(现沙城金凤小区东侧),这下可把二处材料厂领导急得不知所措。恰在此时,正在改造的铁路第五宿舍即将竣工,经协调居住在沙城铁路第四宿舍的人员全部搬迁到新建好的第五宿舍,腾空后的房子仍交给二处材料厂。虽说在短期内,工人们竟然搬迁了两次家,但面对即将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建砖瓦房时,人人奔走相告,个个喜笑颜开。从此沙城铁路第四宿舍也就悄然消失,这也是沙城至今没有第四铁路宿舍的原因。第五宿舍当初是铁道部大桥局下属的一个桥工处,专门负责修建桥梁工程。丰沙铁路竣工后,简易工棚改造成了一排排整齐美观的砖瓦结构新房,当人们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时,喜悦的心情无法言表。时空已跨越了七十多年,如今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工人仍然对桥工处念念不忘,恋恋不舍,始终称之第五宿舍为桥工处,可见当初桥工处留给人们的记忆有多么深刻,影响力又多么深远!
我的很多同学父辈都在铁路工程局工作,当年他们曾跟随父辈由茫茫林海雪原的大兴安岭来到塞外沙城,为修建丰沙铁路复线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丰沙铁路复线竣工后,他们又跟随父母辗转到了新的战场。几十年后,当我的同学得知因修建京张高铁,不再保留沙城站舍一砖一瓦时,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与不安,一种割舍不掉、难以忘怀的心情无法言表。2017、2018年纷纷从北京、太原、石家庄、衡水、张家口等地赶赴沙城,踏寻当年父辈曾为修建丰沙铁路时洒下的滴滴汗水和串串脚印,找寻曾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居住过的简易工棚、找回童年时的嬉戏欢声与笑语。面对阔别多年熟悉而又美丽的校园,睹物思情,激动万分,不由得想起了一位位和蔼可亲老师的谆谆教诲及音容笑貌,想起了一位位同学之间结下的真挚感情及友谊,这一切都牢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沙城站已走过了百年历程。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年一个不足几千人的小小沙城,一夜之间就驻扎了成千上万的筑路大军,其壮观火热的场面令人感叹不止。丰沙铁路竣工后,筑路大军不仅留下了座座站舍、桥梁、隧道,而且还留下了一间间数不清的简易工棚,如今这些简易工棚早已荡然无存,已被一座座铁路宿舍高楼及现代化生活小区取而代之,但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追我赶、大干快上、千军万马鏖战丰沙的沸腾场面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职工福利分房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铁路宿舍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当年铁路宿舍曾为安全生产、多拉快跑做出无私奉献的“后勤花园”永远铭刻在了人们心田。她就像一束束永不凋谢的鲜花,散发着无尽的芳香,深深地吸引着无数人的眷恋与怀念。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