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离开家乡的那一段时间,我的感受就是思念,多少年以后,我依然认同这种感受。
对故乡的思念并非其他,日夜所思所想,今天想起来依然感同身受,而且这种欲望始终非常强烈。
这些都是来自于故乡的情感元素,淇河的浪花奔腾在我的生命里,反反复复地出现,重重叠叠地推送,从来没有出现过断档的时候。
作为淇河儿女,遥望着太行山,我确实还是有所牵挂的。
七十三
在我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里,几乎随时都可以看到有关淇河的内容,特别是淇河的自然面貌。
例如《奔腾的淇河是一匹骏马》。
“奔腾的淇河是一匹骏马/水的流动是马的呼吸/鱼儿的穿梭是马的心跳/我的骏马驰骋的地方,万鹤翱翔/我的骏马嘶鸣的地方,关山太行/这里山水富饶/这里绿树掩映/蓝天和鲜花融入歌唱/笑容和梦想不断生长”
在这首描写淇河生态的诗歌里,我并没有直接去写淇河的生态和水质问题,而是采用了一些意象,从侧面勾勒出淇河的无限生机。比如马、呼吸、心跳等这些鲜活的意象,直接把读者的想象调动起来,让读者用想象来填补文字的留白之处。
这时的淇河,在读者心里就仿佛一匹骏马,直奔心灵深处而来。于是,这首诗歌的主题就鲜明起来、就鲜活起来,达到了一首诗歌的完整性、完美性。
淇河可以说是“清澈的太阳之神”,这个称呼并非过誉之词。
就我个人而言,认为淇河的真正价值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是自然的、是天然的、是生态的,并非后天所为。如何保护淇河,与人类有着直接的关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当然,这必须有和谐的和科学的价值观融入。
淇河宛如大自然的一尊生态雕像,在它流域内的任何一个河段,生命力都是茂盛的、充沛的、茁壮的以及充满无限生机的。
而且,这样的生机,似乎都已把淇河的生态性提高到了完美的高度。关于这一点,仔细审视淇河的方方面面均是存在的。
七十四
同样存在的,还有一种清澈的对淇河的深刻感悟和领悟。
这些静悄悄的变化,淇河沿岸的树木花草都是我很熟悉的。它们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会留下真实的记录。
换一个角度而言,这些树木花草生命生长的记录或细节,仿佛是大自然以一种生态方式告诫人类的语言。
鱼儿的眼睛在河流里从来没有混沌过,不清晰、不确切的地方,在它看来都不会影响什么,不会产生什么障碍或阻碍,或者说什么都不会发生。
它的鱼鳞涨满渴望,它的尾巴在左右摆动之中,始终把握着前进的方向。仿佛大自然的一种神秘力量,已储蓄在鱼儿的血脉里。
七十五
花儿的色彩是否这么缤纷过?春天的脚步是否这么灿烂过?
即使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依然不会影响花儿的到来。最灿烂的绽放,最馨香的缤纷。
每一朵花瓣都是春天最美丽的问候,人们在冬天的寒冷里期待已久,十分迫切。
花儿一旦绽放,人们寒意浓浓的笑脸,就会脱胎重生,就会得到阳光暖暖的第一缕抚摸和抚慰。
草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这难道是它对春天的呼唤?
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是那么晶莹,是那么通透。仿佛春天的微笑遗落在淇河沿岸,遗落在清澈的波纹里。仿佛滴落的鸟鸣滚动在叶片上,融化在一缕缕阳光里。仿佛风姑娘的倩影时隐时现,仿佛绿色的田野里大片大片的麦子闪亮登场,忘我成长。
一棵棵樱花树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流里,成为春天一幅幅美丽的剪影。
惊奇悦动,目光乱飞,并非收获季节,淇河沿岸就已结出丰硕的旅游成果。
喜悦隐藏在花香背后,樱城鹤壁的审美品位正在逐步提升。此时,河面上一排排柳树的枝条仍在风中来回摆动着春天的心情……
七十六
若从某种意义上来审视的话,樱城鹤壁更需要自己的生态雕像,这对于一个有品位的旅游城市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雕像的诞生就像淇河的姿态一样是逐步完成的,自然的生长发展到今天的生态规模,这是梦想家的力量,这是顺势而为的硕果。
生态就像河流一样在这里生长,并不断地扩大。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