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诗的高峰在盛唐,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们,以非凡的才情和技艺开启了一场诗歌的盛宴,呈现出了恢宏的盛唐气象。
晚唐诗坛,虽然是唐诗的终结篇章,但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例如雍陶,以诗歌谱写了诗意的人生,为灿烂的“一代文学”唐诗涂抹上了最后一道绚丽的晚霞。
雍陶,成都人,少年时勤奋好学,才情并茂。
唐文宗太和八年,朝廷以诗赋取士,皇帝亲自出题,这次拟定录取的人数只有三十人,后来只有二十五人达到录取标准。
雍陶凭借着一流的文学功底和诗艺,在考场上挥洒自如,他的卷面表现可圈可点,得到了众考官一致的认可,金榜题名,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
2
雍陶还是一位热衷于教育的人,他后来凭借着学术方面的成就,当上了国子监博士,专门讲授《毛诗》。
国子监是唐代官方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博士就是工作在国子监的高级教员。
雍陶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所以桃李满园。
美好的生活当然少不了诗和远方的伴随,雍陶正是一位追寻诗和远方的、有着浪漫情怀的诗人,工作之余,不忘文学与诗歌创作。
雍陶诗名远扬,很多诗人慕名前来与他切磋诗艺,例如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著名诗人。雍陶本人对自己的诗歌也是很满意的,以为自己的诗歌可以媲美南朝著名诗人谢朓和柳恽了。
3
雍陶后来到简州出任刺史。
简州城外有一座“情尽桥”,为何叫情尽桥呢?
原来,当地人在送别亲友时,情尽桥正好在临水处,人们往往在这里与亲友挥手告别。
一次,雍陶送友人路过这桥,随从提醒雍陶送到这里就行了。
雍陶不明其故,随从说这里是“情尽桥”,并说了当地送别的习俗。
雍陶听后,深感遗憾,他认为人们的情感难以穷尽,怎么会出现感情穷尽的事呢?于是,他叫人拿来笔墨,在桥柱上题写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4
雍陶诗中的“折柳”是送别之意,诗人认为送别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是情感的延续,而桥上的“情尽”二字一下子就打破了送别亲友的情感和氛围,这两个字甚至有些无情。
雍陶将情尽桥改为折柳桥,既贴合了折柳送别的传统文化寓意,又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雍陶这首诗传出去后,它很快便成为脍炙人口、蜚声诗坛的佳作了。
后来,人们在临别时,即使那些不在折柳桥分别的,也往往会吟咏雍陶这首诗,以表达深刻的离别之意。
雍陶重情重义,温柔宽厚的一面在这首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5
雍陶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厚实的诗艺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荣耀。
案牍劳形之余,雍陶会去拜会诗友,切磋文艺,在文人的会客厅里,他们品鉴着一首首诗歌,交流着诗歌技艺,直到夕阳将余晖洒在窗户上。
带着满身的夕阳,雍陶会和朋友漫步在郊外的小道上,在景色宜人的乡间小道上寻味生活,体验美好。
有时,他们会看那春日的片片飞絮,看那秋日的阵阵红叶,听身边那流过桥洞的水声,诗人沉浸在溪流与群山中,感受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惬意与诗意。
一次,雍陶来到朋友韦处士的家中做客,探讨之余,他们携手同游,雍陶写下了一首《韦处士郊居》的诗: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这首诗与其说这是对朋友诗意生活的描摹,还不如说是雍陶内心所向往的诗意生活。
6
探访、追寻生活中的美好,体验、品味生活中的诗意,似乎成了诗人雍陶生活的常态。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雍陶的足迹又来到了郊外,他此行是去拜访另一个朋友,但诗人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他想一睹朋友刚在郊外修建的别墅。
这次郊外之旅,留给诗人最为深刻的印象不是朋友的别墅有多豪华,而是他在郊外感受到了怡荡的春风,并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枳壳花,至于诗人最后有没有看到朋友的别墅,诗歌中并没有表露出来,这反倒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城西访友人别墅》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在诗人雍陶眼中,连眼前的河流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是该有多么热爱生活。
在雍陶的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压根儿没有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采用随笔的样式,写出了春郊访友的感受。
雍陶的这首小诗,读来如临其境,诗意美不胜收,引人入胜,不失为一篇风姿绰约、别具一格的精品佳作。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