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宋时期,出现过多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她们有的因为国家局势危急,临时上位过渡,有的是因为新君年幼,需要太后临时辅政。
在这些太后中,出现过一位权势似比唐朝武则天的强势皇太后,她就是刘娥。
刘娥是宋真宗的第三位妻子,在宋真宗还活着时,就帮助他处理国政。宋真宗晚年的行为有些癫狂,头脑不清,于是刘娥逐渐把朝政大权转移到自己手上。
宋真宗驾崩后,继位的宋仁宗还未成年,因此刘娥受宋真宗遗诏辅政。
有能力、有名分、有权力,刘娥这个皇太后想不强势都不行,而且刘娥也有野心,她想学武则天。
可宋朝的士大夫勇敢而强硬,他们在皇权归属这个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团结,刘娥多次试探,都被士大夫之首的宰相们给顶了回去,甚至直言相告,让刘娥别学武则天。
有三个大臣,坚决和刘娥对着干。
2
一个是宰相王曾。
王曾是个超级学霸,科举考试时是连中三元的状元,属于宋真宗亲手提拔的天子门生。他从宋真宗驾崩后就开始阻止刘娥的野心,防止皇权名义上的转移,在草拟宋真宗遗诏时,坚持皇太后是临时处理国事。
国家制度是不能轻易改变的,王曾多次阻止刘娥越制。
有这么个反对派天天盯着,刘娥也很恼火,于是找了机会就赶紧地将王曾贬出汴京,去了地方为官。
而宋仁宗对王曾是感激的,因此王曾死后的谥号是“文正”。
3
另一个大臣是鲁宗道。
鲁宗道因为性格刚直,被称为“鱼头参政”,大概是形容他的骨头和鱼骨头一样硬。
他是刘娥任命的宰相,刘娥以为他是自己人,所以有什么疑惑都是直接询问他,但鲁宗道严守皇权属于赵氏这条底线,坚决不让步,也多次反对刘娥的越制行为。
一次,刘娥临朝,问鲁宗道:“唐朝的武则天怎么样?”
鲁宗道回答说:“她是唐朝的罪人,危害了国家社稷。”
刘娥听了,默然良久。
刘娥在鲁宗道不断的警告和规劝下,始终不敢真的走上模仿武则天的那一步,不过鲁宗道比刘娥先死。
4
刘娥最大的反对派是大臣范仲淹,他的胆子最大,反对也最为激烈。
范仲淹在刘娥时期的官职并不大,年龄、资历都属于小字辈。公元1029年,范仲淹任职秘阁校理,也就是个图书管理员,当时宋仁宗已经十九岁了,刘娥要求宋仁宗率领百官给自己拜寿,范仲淹认为这个是越制的,因此直接上书反对。
紧跟着,范仲淹又上书,要求刘娥归政给皇帝。
这个态度的明确表达是很不容易的,包括王曾、鲁宗道在内的宰相们也仅仅只是防止刘娥越制,却没有谁敢直接去要求刘娥归政。
当时理政的宰相们看到范仲淹的上书后,担心他出事,因为这触犯到刘娥的最核心利益了,如果让刘娥看到这份上书,即使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规矩,范仲淹估计也要脱层皮,于是宰相们帮他给压了下来。
5
连范仲淹这么个芝麻大小的官都敢给刘娥脸色看,对刘娥的打击还是很大的,至少让她知道,想做武则天那是万万不行。
其实,没有这些士大夫们集体的警告和反对,刘娥也做不成武则天,她和武则天相比,有好多不足之处。
首先,刘娥没亲族,很孤立。
刘娥是个孤女,入宫后,她名义上的亲族只有前夫一家子。没有直系的亲族能提拔入朝为官,这个是刘娥最大的短板,意味着她没有嫡系部下帮她争,帮她剿除政敌。
而唐朝的武则天当时可是提拔了大量的武氏族人入朝,和她并肩作战。
刘娥不单单没亲族,连儿子都没有生一个,即便成为武则天又能如何?没有后人继承大业。
而唐朝的武则天可是为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延续武周也好,换回大唐也好,大把的继承人在等,不用担心身后事。
6
其次,刘娥受制于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无法彻底铲除反对者。
唐朝的武则天当时是杀了多少人才坐上女皇那个位置,血流滚滚啊,而刘娥执政时期,即便多有反对者,可刘娥一个都没杀,严格地按照宋朝祖制,仅仅是外放贬官,心不狠,如何能学武则天?
最后,宋朝士大夫和皇族共天下,士大夫阶层稳定如磐石。
宋朝的士大夫们团结起来和皇帝是平起平坐的,甚至还略占上风,他们需要稳定,政权频繁变更对士大夫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并且全天下的士大夫们在这一点上利益是相同的,王曾、鲁宗道、范仲淹仅仅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唐朝的武则天当时是用世家对付世家,即拉拢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对抗关陇贵族,而刘娥面对的却是浑然一体的士大夫群体,想找到支持者实在是很难。
7
因此,即便没有王曾、鲁宗道、范仲淹的直接警告和上书,刘娥也没有机会在宋朝成为武则天,社会背景不同,执政的团体不同,刘娥能做的大概也就只有偶尔穿着皇帝的服饰,拜拜赵氏或刘氏祖庙了。
公元1033 年,刘娥病故,宋仁宗走上前台开始亲政。
《宋史》对于刘娥是褒扬的,即便她多次流露出向武则天学习的意思,但毕竟没有迈出这一步,就是她最大的成绩了。
也许,刘娥不是不想当女皇,而是想当一个女皇,真的太难。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