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在北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就提出过变法的思想,奈何当时宋仁宗岁数已经很大了,况且他之前搞的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宋仁宗没有用王安石。
宋仁宗之后,继位的宋英宗是个病秧子,一天到晚就躺在床上咳嗽,没事儿就跟曹太后吵架,所以也不可能实行变法。
直到宋神宗上台以后,王安石终于闪闪发光了。
王安石的各种政策,让宋神宗眼前一亮,这可都是强国的策略啊,所以对王安石各种提拔,为变法做准备。
大臣司马光这帮人是顽固派,他们喜欢守旧,看皇帝如此喜欢变法派,索性就躲起来写《资治通鉴》去了,这一去就是十多年时间。
留在朝廷的,要么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要么就是不敢出声的,反对派基本都被打发走了。
这么一来,变法就有了基础,至少听不到反对的声音。
2
王安石拜相以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正式开始变法。
可是在用人这方面,王安石算是幼儿园水平,他根本就不懂得用人。
王安石用人就一个标准,支持变法的就用,不支持的就贬,因此不少为了保住官位的大臣,都在表面上支持变法,实际上鬼知道是什么情况。
因此,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等人都得到了提拔,反倒是一大帮爱提意见、爱挑毛病的御史、谏官都被王安石给贬谪出了朝廷,包括刘琦、孙昌龄、陈襄等御史,还有范纯仁、孙觉等谏官。
把这么多人贬谪出去,本身就已经是很不合适的事情了,一改宋仁宗时期的仁政风度。
3
王安石还提拔了一大帮乱七八糟的人,北宋政坛可谓是风起云涌。
尤其是吕惠卿这个人,他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吗?根本就不是,他是一个投机者,什么有好处,他就投靠什么,显然,现在变法对他来说有好处。
得到王安石任用以后,吕惠卿很快成了变法派的二把手。
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以后,吕惠卿成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他开始利用变法打击对手,造成了不少冤假错案。
甚至对王安石,吕惠卿都没有手软。
他担心王安石回来以后,就轮不到他自己做宰相了,所以吕惠卿总是想方设法阻挠王安石回朝。
这种人成为变法的二把手,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能够成功,也就怪了。
4
打败王安石的绝对不是司马光。
王安石是自己把自己给搞倒台的,光做事不看人,这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天下那么多事,你一个人不可能都掌控。不懂得用人要么累死,要么像王安石一样被自己人赶下台。
至于司马光,他的能量是有限的,在与王安石前期交锋中,司马光已经败下阵来。
等到宋神宗劳心劳力变法累死以后,宋哲宗登基称帝,由于岁数太小,只能由高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是坚决反对变法的,所以她上台以后,立刻废除了熙宁变法的所有措施,朝令夕改的局面逐渐出现。
高太后刚把司马光扶植起来,很快,王安石就病故了,所以王安石没有机会跟司马光斗了。
那么司马光呢?
其实,他也是这一年去世的。
5
司马光在去世前,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把所有熙宁变法的内容都给废除了,等于就是全盘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一切成绩。
这件事纯粹就是政见问题,跟他们个人之间的恩怨和品行,其实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因此,司马光当时也没有留下多少骂名。
后来,为什么现在骂司马光的人越来越多了呢?因为他们认为是司马光阻挠了变法,在他们眼里,如果司马光不废除熙宁变法,那么这场变法就能成功。
这种逻辑简直可笑,如果变法真的牢不可破,就算司马光想要废除,那都是不可能的,当时,变法已经千疮百孔了,谁来都是临门一脚的事情。
6
宋哲宗抬高王安石,贬低司马光,是有原因的,也是有目的的。
宋哲宗和高太后有仇,他一上台,就立刻废除了高太后的所有政策,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是高太后提出的,就都要废除,而高太后提拔上来的司马光,自然也是重点打击对象。因此,司马光在宋哲宗亲政后,被一撸到底,甚至连石碑都被人给砸了。
宋哲宗想着继续实行宋神宗时期的变法,所以重用张惇等人,王安石虽然已经去世,但作为改革的一面旗帜,也就再次被抬了出来。
到了宋徽宗时期,死去的王安石更是被封为舒王,配享宋神宗太庙,可谓是何等荣耀。
到了宋徽宗统治后期,宋徽宗又反对变法了,王安石又被贬谪了,不光撤掉了王爵,而且连画像也被毁掉了,太庙也不给他进了,反倒将司马光追封为太子太保,宋高宗更是将司马光弄进了太庙。
一切都是为了政治服务。
抬高一个死人,或者贬低一个死人,其实对死人本人来说意义真的不大,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对活人来说,影响十分重大。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