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春,曹操东征,孙权亲至前线战场濡须口,与曹操大兵抗拒。
一个夜里,曹操乘坐游船渡于江洲之上,见茫茫天边,江东水师军容整齐、士气高昂,自知此行难以功成,于是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眼光高绝,年轻时唯刘备可入其法眼。如今曹操年过六旬、早已横扫北方的他,却对孙权如此评价,足见孙权之优秀。的确如此,孙权打小就聪明,是江东上下公认的。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少年成名的天才雄主,却始终对各种“奇术”充满浓厚兴趣。
孙权为何会对这些“奇术”如此上心?
莫非他欲效仿秦始皇,追寻那所谓的“长生之术”?
2
真要说起来,这也不能全怪孙权,实在是江东地区的“奇人”太多,哪怕是孙权,也不好把握……
当时,江东地区的“奇人”主要有三位,分别是吴范、刘惇、赵达,他们或精通历法算术、或长于占卜推演,且总能言出必验。
例如吴范,他在建安十七年便已预测到,刘备可以占据益州。
还有赵达的神算,他不仅能算到孙权称帝可达24 年,还精确预测到了吴国寿命为58年。
如果说吴范、赵达的预言尚在世人理解当中,那介象、葛洪、介琰、姚光等人的“仙家本领”,便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介象擅长“隐形之术”,孙权曾向他学习这种“隐身术”。
一日,孙权想吃产于四川的生姜,介象便施展法术,令吴使“须臾”间便抵达成都的市场。巧合的是,东吴名士张温正奉命出使蜀地,见江东来人,还托他捎回了家书。
除此之外,葛洪等人也各怀本领,令人大开眼界。
介象、葛洪等人事迹,多见于《神仙传》《搜神记》《抱朴子》等志怪典籍中,可信度并不高。不过,这些神仙故事既然把背景选择在东吴,还令葛洪等“奇人”与孙权展开交集,便足以从侧面说明,孙权好“奇术”已成公论。
那么,打小就聪明的孙权,为何会痴迷于这些“奇术”呢?
3
江东地区的风气较为保守,道巫之法种类繁多,且颇为盛行,是孙权迷信“奇术”的客观原因。
早在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便有崇尚巫术的传统,也正因当地拜巫之风一直盛行,江东才会成为汉末原始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三国时代的江东地区,道教支派繁多,除了黄巾军的前身“太平道”,还有“帛家道”、“李氏道”以及“茅山道”等。
魏晋之际,道教虽然在中原地区合流,但仍有不少道教支派或因避中原之乱,或因曹魏对其管控过于严格,选择前往更适合道教发展的江东地区。
江东地区的百姓信仰道巫之法,孙权也不好随意干预,因此,孙权对他们多以拉拢、利用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孙权对道教“奇术”的态度。
4
与其说孙权迷信道教“奇术”,倒不如说孙权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权术。
就有无神仙的问题,孙权曾与东吴狂士虞翻大吵一架。
孙权与老臣张昭论及神仙,虞翻性情疏直,快人快语,直言世上本无神仙,打破了孙权的幻想。孙权说不过虞翻,便恼羞成怒,将这个颇有才干的直臣贬到了交州。
由此一例,可知孙权对道教“奇术”的痴迷程度。
当然,这并不排除孙权有借题发挥的可能。张昭、虞翻名声隆重,是典型的儒门高士,但孙权却当着老师张昭的面处理虞翻,可见此举不仅是孙权给张昭的一个下马威,也是他用来威慑江东士族的手段之一。
孙权为何要威慑江东士族?
因为孙权少年登位,后经张昭、朱治相助,这才与江东士族冰释前嫌,达成合作。而江东政权的豪族化,虽巩固了孙氏一族的统治,却也令江东士族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愈发重要。
在此情形之下,孙权当然要贬斥儒教,发扬道、法两家手,这实际上是一种权术。
5
孙权表达自己喜爱“奇术”,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为他日后的称帝树立法理依据。
从孙坚、孙策、孙权乃至吴夫人的传记中,不难看出,孙氏从崛起建立东吴帝国,始终伴随着“符瑞”,比如孙氏祖坟“冒烟”,比如吴夫人梦日月入怀,于是生下孙策、孙权。
魏蜀吴三国中,曹魏占据名义、地理上的正统、蜀汉占据血统上的正统,是以孙权只好借神仙“奇术”,宣扬“天命在吾”的论调,从而为称帝提供“站得住脚”的根据。
这才是孙权喜欢“奇术”最核心的理由。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