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我更希望看到你们高兴,哪怕是傻高兴。”“我要祈祷—天下太平,夜雨日晴,让学生们都扎下根吧!”
6月6日,河南大学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博士生导师程民生老师为学生送毕业寄语时金句频出,现场掌声不断。连日来,随着演讲视频火爆网络,程民生老师也成了“网红”。
——编者按
把时间留给反对的声音
走红后,程民生的办公室来了许多记者。面对镜头,他还是爱说笑,他解释自己被众人喜爱的原因是“我长得不好”,继而咧嘴大笑,眼睛眯成一条缝。有一次,他不断催促电视台的采访快点儿结束—“天气太热了,几个学生还在教学楼外等着呢。”
“8000多条中华鲟流进了黄河、长江,奔向大海!”“好!”毕业生们大笑,鼓掌。“许多大门敞开着,包括监狱的门,始终敞开着!”“哈哈哈!”学生们再笑。接着,他在演讲里说起自己的长寿梦和发财梦—这不像老教授讲的话,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事实上,在说出每一个警句前,程民生都在努力降低说教感。说完离别、人生选择、磨炼品质后,他原本想说著名的“横渠四句”—它言简意宏,代表知识分子的高远理想,但对年轻人来说,气魄过大,会让人有压力。
他的办法是先说张载祖籍就在开封,拉近距离;又说张载想和大家说几句话;接着,他目视前方,以最大的声量朗声背出那四句话,引来毕业生的掌声。紧接着,他的语气又轻了起来,“因为宋代的口音不好懂”,他做了一些解释,将“横渠四句”的精神表达为探索、奉献、使命和担当。
他一直在尝试建立与学生平等沟通的语境,将大道理说得简单、亲切,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讲套话”。
学生们记得,在一节宋史专题课上,综合楼的大教室里坐了上百人,离下课还有十来分钟,程民生给学生留的提问时间到了。他往台下看去,有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跟你的观点不一样。”程民生提到宋代女性的地位与其他时代相比来说更高,男生对此提出反对意见。程民生连说几句“很好”,然后旁征博引,拿出自己的论据。双方你来我往,下课铃响了。程民生朝台下摆摆手,宣布其他人下课,他和那个男生则留下来继续讨论。
虎莹是程民生带的硕士生,那天课后讨论的具体细节她记不住了,但印象深刻的是,只有少数学生因为接下来还有课而走出教室,其他人都留下继续听他们讨论。虎莹身旁,还有来“蹭课”的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程老师的课堂上,经常本科生和研究生混杂,来得稍晚就没有位置,还有学生搬来板凳放在后排的过道上听课。
在教学上,程民生更在意问题,特别是那些尖锐的反问,一个真问题的价值远超1000个不容置疑的答案。他觉得学生要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就要有问题意识。
一字之师
于是,在这样自由的环境里,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能在课堂上出现。一次,程民生提到有很多名人的后代是假冒的,有位学生说自己是包拯后人,有家谱为证。程民生笑着说:“好的,你肯定是。”他没有直接反驳。接着,他开始讲述自己的论据,于是,听课的学生对什么是家谱、家谱的历史价值就有了更多的了解。末了,他又补了一句:“但你肯定是。”学生们开怀大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会延缓授课进度,也需要老师有宽容之心。现在,学生们喜欢给这位教授纠错—程民生没读过高中,有时会念错字,学生们就大声纠正他,他很高兴,“一字之师啊,这是多好的事情!”学生能毫无顾忌地对老师(尤其是对程民生这样有名望的学者)提出质疑常常被认为是大学课堂的理想样貌,但在现实中的确很少见。
2 0 2 0年6月,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发现,程民生所著的《宋代物价研究》被侵权,其电子书是所有涉案著作中下载量最高的。结案后,对方致函程民生,希望他可以再版此书。函中提到,此书由于多年没有再版,在二手书平台上的价格高达几百元一本。事实上,《宋代物价研究》被誉为殿堂级的学术著作,是宋史研究几乎绕不过去的一本书。
学生们颇为自豪,面对一个拥有巨大知识优势的权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用担心是冒犯,也不用担心被嘲笑幼稚。这样的氛围必须由强势的一方主动、持续地去经营。程民生很自信,他的课从不点名,学生可以随意来去,只要不影响他人,对自己负责即可。他不给本科生留作业,研究生的作业也只有期中时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他希望学生去看书、思考,而不是只为了完成任务。到了期末考试,试卷上没有名词解释,只有一道论述题,用手机和参考书都无所谓,能交上一篇有思想的文章就好。
他有天早晨去上课,经过花园时看到不少学生在勤奋背诵,他有些忧虑。上课时,他特意把这件事拿出来和大家探讨。他觉得,学习文史哲,思考是最重要的,死记硬背没有意义,“(出现这种情况)要怨老师”。
学生们渐渐发现,无论提出什么样的疑问,程民生都会给予积极的反馈。有过工作经验之后才会明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容易。学生赵笛回忆,面对学生的提问,程民生总会先称赞“很好”,继而分析问题里可行的部分。他称呼学生永远都是“您”;有人私下里提问,待下堂课,他会公开表扬。事实上,学生的意见会直接出现在程民生的教学PPT中,他在讲课时会说明这是哪一届的某个学生提出来的,脸上还有谢意。
与网传那段视频中的演讲类似,他讲课时同样是抑扬顿挫、情绪饱满。他常常在平静的讲述中忽然提高声调,发出怒吼或者开始朗诵。每到此时,因为激情和投入,他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双手舞动,摇头晃脑,这表示他讲到重点了,学生们都会竖起耳朵来听。
一名本科生去旁听他的课,刚好遇到“北宋高太后撤帘还政”,学生来得稍晚,刚搬着凳子走到后门,就听到程民生大喊:“撤帘!”像在模拟千年前的场景。那门课早上8点钟开始,所有人一 下子就精神了。
本分
师生平等在程民生这儿仿佛是天公地道、本该如此的。他觉得宋代的师生关系比现在要好得多,所谓“师道尊严”,“尊严”是知识本身的尊严,不是摆架子,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有一次,程民生从校门口经过,看到一位青年教师推着自行车,手里的东西掉在了地上,她指着旁边的学生说:“过去,给我捡起来。”回想起这件事,程民生加快语速,连说了3遍:“我惊呆了,我惊呆了,我真的惊呆了!”他不能理解请人帮忙为何还能这样居高临下。
有学生认为,这种“平等精神”与程民生年轻时的经历有关。他当过农民,当过工人,之后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很多人,生活经验丰富,对普通人的生活有更多的理解,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风格。
他生于1956年。1977年恢复高考,听到消息的时候,他正在纱厂当挡车工。程民生原本想读新闻或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结果被河南大学历史系录取了。他继续读研、读博,最后回到河南大学做老师。
他的生活非常规律。早上7点多,他穿戴整齐,坐校车到学校,早出晚归,一周5天。之前身体好的时候,周末也会去学校。他办公室的门永远敞开,随时欢迎那些带着问题的学生。提到他65岁返聘后还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时,“坚持”两个字令他脸色变了,他大声说:“那是你的本分!”最后两个字格外用力。
多年前的一次大会上,程民生提出,对老师来说,“课比天大”,没有什么比上课重要。他跟新晋的研究生导师交流,讲着讲着就发了火。他要他们记得,自己是教授,不是研究员,本职工作是教学生,推托搞科研没时间上课,那才是不务正业。
新学期开始前,程民生都会再过一遍教学PPT,每次都能发现新问题。他把前沿的学术动态补进去,也向懂计算机的学生请教,加入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动漫特效。
演讲
在他的演讲视频里,你能听到许多新潮的词。其实程民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张显运是程民生带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记得很清楚,聚餐时,作为大弟子,他必须要紧挨着老师坐,所有人的座次是明确的。
程民生的手机里有两个新闻类App,偶尔会看看,他玩不来社交软件,那些新词主要是从学生那里学来的。程民生的研究生研一时每周要找他开一次会,到了研二变成两周一次。他们聊学术和学业,也聊生活里的困惑。
程民生致辞的时候,虎莹也坐在台下听,她发现其中一些内容是学生向老师倾诉过的。虎莹一度觉得很累,她对程民生说想退休。程民生回答她:“累了就好好歇一歇,休息好了还是得起来继续努力啊。”程民生接到学校请他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邀约时,距离毕业典礼还有5天。他觉得麻烦,想拒绝,也知道这是一个官方的场合,他代表河南大学的所有老师,讲话不能太随意,但他又不想说套话。那几天他正忙着研究生的毕业答辩,没有时间去写致辞,便利用碎片时间,脑子里只要灵光一现,想到什么句子,就记在本子上。等到要上台的前两天,他才把这些句子连在一起。
身教
提起当下年轻人的焦虑,程民生谈起自己刚做老师时候的情形。那时,大家更看重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做学问本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定时定量地如机器般产出。如果有青年教师来向他求助,他总会抽出时间教他们选题、帮忙改文章。青年教师的工资组成中,课时费是很重要的一块,程民生便尽量把课时费多的大课让给他们。“哥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他说。
程民生希望学生能像“士”一样,有畏惧心,有良知,能担当社会的责任和痛苦,并能独立思考。但他不会空洞地去讲这些概念。程民生重视“身教”,教育别人先从自己出发,这也是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他和学生见面,自己一定提前到,不让学生等。一位本科生记得,有天上早课,程民生没赶上校车,破天荒迟到了两分钟,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对着满座学生道歉,随即一个动作标准的鞠躬。这让学生大为震惊,以后再也不敢迟到了。
20 07年夏天,程民生的第一个博士生张显运毕业,拍完毕业照后,程民生把他和另外3个研究生叫到办公室。他在临别赠言里提出三点要求:不给别人代笔写文章,发文章不要署他的名字,发文章不要找他。
他乐意帮助年轻人,也会帮硕士生寻找合适的工作,但在学术上,他有一条清晰的底线。张显运记得,当年程民生做《河南大学学报》的主编时,无论是校领导还是熟人来打招呼,只要论文达不到发表要求,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刊发。
张显运去洛阳师范学院当老师,他发表了很多文章,在不长的时间内升为副教授、教授。十几年里,他从来没在这方面找过程民生。后来他做了副院长,无论公事有多繁忙,都谨记着“课比天大”。他一直在给本科生上课,自己从不迟到。他也在努力培养学生提问、表达质疑的能力。这个过程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直言,刚开始心理上会有不适,要慢慢克服才能习惯。但因为有程民生做榜样,他觉得自己也能做到。
对程民生来讲,最大的惊喜是很多大学生会庄重地说,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是“士”。在新的年代,能重启“士”的精神和责任,说出十分,有人能做到五六分,他觉得社会就能有所不同。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