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爱情日记 >

窗口

时间:  2024-01-14   阅读:    作者:   贾梦雨

  一

  晚上,跳广场舞的大妈回家了,追逐打闹的孩子也回家了,喧嚣了一天的小区安静了下来,一个个窗口都闪着静谧的灯光。这个时候,我开始坐在书房里翻闲书,享受一天中难得的闲暇时光。不过,往往就在这时,窗口总会传来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叫骂声,伴随着“啪啪啪”的拍桌子的声音,紧接着便是一个小孩或尖利或压抑的哭声。这样的桥段,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按时上演。上幼儿园的儿子小满立刻竖起耳朵,一连声惊呼:“那个‘疯妈妈’又叫起来了!”他反复问我一个问题:“这个妈妈怎么老是发火啊,这是为什么啊?”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而且,我也知道,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每一个辅导作业的妈妈,都会变成一个疯女人。”据说,这句话如今在家长圈中已经成为一个“金句”,很多“妈妈”心有戚戚焉,也成为她们“抱团取暖”的纽带。很显然,这个“疯妈妈”长期教导孩子,每天的苦口婆心正陷入一场残酷的“阵地战”中。我发现,这个被骂的少年或许觉得“理亏”,声音自然弱了一截,不过,偶尔,他也还以同样歇斯底里的叫骂,这说明,他终于抓住了妈妈的破绽“以牙还牙”。可惜的是,很快,他被妈妈以更为激烈的狂风骤雨打压下去。

  这个时候,“疯妈妈”的叫骂会升级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数落和控诉,充斥着无尽的哀怨,抑扬顿挫,肝肠寸断。每当此刻,我总是心一沉,一种莫名的恐惧袭上心头。这一天中难得的平静,就这样被无情地打破了,尤其是,刚刚酝酿出的悠然心境也被彻底打乱。我不得不合上书,泡上一杯咖啡,或者听上一段音乐,让自己重新平静下来。

  然而,伴随着这一声高一声低的叫骂,我的心也是一顿一顿的。一会儿像被锯子锯了,一会儿像被锤子锤了,一阵阵疼,一阵阵堵塞,仿佛“疯妈妈”此刻训斥的就是我。

  我“脑补”着这个女人发火的样子:掐着腰,佝着背,五官都挪开了位置,互相冲撞着,推搡着,右手食指变成一把剑,直戳戳地指着孩子的鼻尖,嘴里正喷出一道火舌,哒哒哒、突突突……。我也想象着这个小孩的样子:瑟瑟地蜷缩在书桌的角落里,五官僵化着、紧绷着,为自己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只是捏着笔的手止不住地发抖……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听不清这个“疯妈妈”在说些什么,因为伴随着她高低起伏的嚎叫,语言犹如一大摞废纸,被狂暴地撕得粉碎,然后被恶狠狠地抛向空中。我有点好奇,想随手从空中抓几页碎片,看看那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

  或许,这个女人曾经有过不堪回首的经历?或许她当年高考失利,最终只能做了一个生活窘迫的打工者?或许她被丈夫抛弃,自己带着孩子艰难度日?或许她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整天心烦意燥?……她把人生的失意、困顿都发泄在孩子身上,指望着孩子能够为自己打个“翻身仗”?

  我体味着“疯妈妈”的不甘与愤懑,也同情着她的痛苦与可怜。然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暗暗嘲笑自己的苍白与无力。那么,我就懒洋洋地躺在阳台的椅子上,任由这叫骂声像毒蛇一般在黑夜中纠缠。也有那么几次,这声音突然消失了,我还感觉不太适应,心里似乎还有点失落。不过,突然,那声音又出现了,我心里反而一下子踏实了。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条件反射,我无法理解自己,乃至于“鄙视”自己。

  一天又一天,这叫骂声时而像电闪雷鸣,时而像萧瑟秋风,在浓重的夜色中铺展开来,弥漫开来,精准地抵达这栋楼的每家每户。我知道,这每一个窗口背后,都有人像我这样,一边听着,一边议论着。还有大大小小的孩子,也正在这样的叫骂声中写着作业,一旁的家长,正在用这免费送上门来的“活教材”现身说法。

  小满现在上小学了,还经常趴在窗口听着,一惊一乍地。我突然想起来似乎不应该放弃这样的机会,于是就夹枪夹棍地“因势利导”:“小满,你看,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写作业,就是这样的下场!”然而,转念一想,我觉得这样的行为实在有点卑鄙,甚至还夹杂着某种伦理缺陷。当然,小满对我的这个“勾当”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他乐颠乐颠地晃来晃去,依然我行我素。

  虽然近在咫尺,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女人。有的时候,我甚至于有点好奇,想探出窗口循着声音看看她,但努力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因为窗子加装了防护网。不过,即使我能探出头去,这栋30多层的住宅楼,密密麻麻、整齐划一的窗口,究竟哪一个格子里才是那个“疯妈妈”呢?在我的记忆中,我好像曾经好心地请物业上门去了解了解情况。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几次遇到保安,想问一问,却没问出口,我感觉自己好无聊,也很无趣。

  我走在小区里,看一个个孩子,生气勃勃的,没精打采的,心事重重的,没心没肺的,我搜索着那个孩子,可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就在这群孩子中间。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在小区里见过这个“疯妈妈”,或许就在电梯里,她面带微笑地跟我打招呼,彬彬有礼地整理着自己的妆容,显得那么文静、优雅。

  二

  这些年,经常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新闻。最极端的例子是,杭州余杭一对母子双双跳楼,起因是孩子高考失利,妈妈责怪儿子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还在玩手机。没想到孩子一气之下从18楼窗口一跃而下。他妈妈一见这情景,一下子天塌了,毫不犹豫地也跟着跳下楼去!前几年在南京,也有一个孩子跳楼,妈妈在多日自责之后彻底崩溃,也自杀了!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实在让人痛心。然而,每一次上热搜之后,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几乎销声匿迹了,生活又恢复了日常的轨迹。

  有那么一次,我们小区里也有一个孩子跳楼了。当天,业主群里一阵骚动,连几个平时深度潜水的业主,也感慨不已地说了好一通话。那个晚上,业主群着实热闹了一番,紧接着就重新陷入沉寂,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刚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震,莫不是那个孩子?第二天晚上,我又听到了那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嚎叫,那一刻,我心里一片释然,只要这声音足够恶毒,就足以证明跳楼的不是这个孩子。这样想着的时候,我似乎在为自己的“小聪明”而自豪。然而,转念一想,这是哪儿跟哪儿啊,这分明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实在是摆不上台面。

  还记得多年前,那时的我还没有孩子。一帮朋友聚在一起,他们聊着聊着,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孩子身上,听得我不胜其烦。读博的时候,同门聚会,大家聊来聊去,不是学术话题,也不是社会热点,而是孩子的教育,或眉飞色舞,或“心有余悸”。我经常抓住这样的机会好好讽刺他们一番,在我看来,这样的婆婆妈妈,成何体统,简直有辱斯文嘛!

  没想到,现在,就在我家里,每天也上演着这样的兵荒马乱。对这个“狗都嫌”的儿子,我似乎找不到什么办法对付他。惹不起,躲得起,一有什么苗头,我就溜之大吉,让妻子顶上去,她作为妈妈,当然逃无可逃。于是,每每听到妻子在教导儿子时暴跳如雷,我总是一个箭步冲进书房,反锁房门,打开音乐,假装自己很忙,假装一切都风平浪静!当然,如果实在不可开交,眼看着形势要失控,要恶化,我也会硬着头皮一个箭步冲到现场紧急“灭火”,不分青红皂白,先把双方拉开再说。

  手足无措之际,我们还从网上买来了一把“劝学”戒尺,郑重其事地向小满告知这把戒尺的“用法”。小满多次表示抗议,屡屡发出严正警告:“不得虐待儿童,否则我打110,叫警察把你们抓进牢房!”现在,这把戒尺早已“调转枪口”,儿子经常拿着它追着我跑,这真是讽刺,让我真有一种作茧自缚的感觉。当然,从内心来说,我真希望这戒尺永远派不上用场!

  有那么一次,小满早上起来,玩了一会儿之后,兴致很高,有点吊儿郎当地开玩笑。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几句脏话,他越说越溜,越说越“原汁原味”,一时间,神采飞扬,乃至于她妈妈左警告右警告,他就是不住口,而且越说越得意。终于,他妈妈火了,找戒尺,找不到,随手拿起一双筷子,飞快地把他手拉过来,对着手背狠狠地敲了下去。“啪”的一声,电光火石,小满毫无防备,一下子懵了,疼痛、尴尬、委屈,眼泪含在眼眶里,转过脸去,但还是没有掉下来。那一刻,我也懵了,心底一阵阵地疼。其实,他也不知道那些脏话的含义,只是觉得好玩,再加上情绪高涨,多说了几句而已,算不上什么大事。这件事情之后,妻子也比较后悔。乃至于,现在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我们还是有点自责。

  这些年来,我看到太多温柔婉约的年轻女性,一旦生下了孩子,脸色就一天比一天“严肃”乃至生硬起来,尤其是孩子上学之后,更是满脸“斧凿刀削”的气势,恨不得暴打八方。我一个朋友,平时脾气很好,情商也很高,大家相处很融洽。不过,她对她的那个孩子,动不动就恶声恶气乃至刻薄刁钻,与她平时的风格完全不同,反差之大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可以想见,一个每天要教导孩子的家长,要想一直保持“风度”,这得要有多大的定力。实际情况是,我们眼见得一个个淑女,变成了霸气凌人的“勇士”。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多年前我在一家单位工作,经常上夜班,一个同事晚上电话遥控教育孩子、辅导作业,不知不觉中,轻柔的声音开始变得生硬,紧接着就是声嘶力竭,刻薄的话像刀片一般霍霍霍地随着电流飞过去。我坐在她前面,只觉得背后一阵阵冷风刮过来,可以想象,电话那头的孩子是什么感受。就这样,每天晚上,“母子斗法”都要上演。我每每在写东西,被这连珠炮一阵阵地扫射,似乎自己也被打成了筛子。有的时候,电话那头的小孩也终于崩溃了,尖利的回击声从话筒中传过来,同样的声嘶力竭。那一刻,我真是心疼不已,因为那小孩经常来我们办公室,和我们一起斗嘴、打闹,显得那么活泼可爱!

  想起我小时候,也总是要随时面对妈妈的管教,每每遇到什么问题,妈妈的“电闪雷鸣”也常常让人发怵。不过,妈妈尽管脾气不小,但没有恶言恶语,她不会伤心动肺地数落,而是条分缕析,有理有据,用强大的逻辑力量征服我,让我听得心服口服,当然也可以说,我不服不行。直到现在,妈妈还经常传授经验,用她的话说就是:“有理说理,不能切着心地咒骂孩子!”这话很朴素,就是教育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能“切”着心,就是不能有“诛心之论”,不能上纲上线,不能“灵魂深处闹革命”。说到底,就是不能伤害孩子的人格,不能伤害孩子的心灵。

  反过来,老家邻里那个大妈,教育起孩子来,那是绝对的“地动山摇”,恶毒的咒骂声总是如箭矢一般劈头盖脸地射向孩子们。我隔着老远,也能体验到那种恐怖的气氛。也正是因为这样,几个儿女长大后,即使为人父母,也记恨着妈妈当年对自己的种种伤害,无论如何也亲近不起来。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灵里,小时候的伤痕已经深深烙下,再也抹不去了。由此,我又想起了我们这栋楼里的那个“疯妈妈”,正如当年我老家的那个邻里大妈一样,她每天的歇斯底里,“仇恨”的种子已经种下,孩子心灵上的伤痕已经越来越深,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三

  晚上,我在小区中心广场上散步,看密密麻麻的楼房,密密麻麻的窗口里都透出静谧的光。那个“疯妈妈”,究竟属于哪一扇窗口?不过,我看着看着,恍惚间觉得每一个窗口里,都有这样一个“疯妈妈”,每一扇窗口里,都传来了歇斯底里的叫骂声。是的,这一扇扇窗口,看起来那么平静,其实背后都是“暗流涌动”。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是,我已经越来越麻木了。有的时候,我钻进书房里,端起一杯咖啡,扎进一本闲书里,再信马由缰地写上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一时间,岁月静好,那些叫骂声,就这样越来越遥远了。

  于是,慢慢地,我奇怪地发现,对这个歇斯底里的叫骂声,我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我不禁又想,这个长期被责骂的孩子,也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脆弱,也许早就适应了这种打骂。然而,我又在想,除了这个孩子,还有那么多的孩子,他们能够适应吗?再转念一想,我又劝自己,把这一切都放开吧,说到底,这些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同一栋楼里住着我一个好友,他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专家,每每有令人警醒的教育观点。有的时候我们会相约着去河边散步,我们聊的话题可谓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然而,奇怪的是,关于这个“疯妈妈”,我们竟然一次也没有提起过。我们聊的都是一些摸不着、够不着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也觉得奇怪,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谈谈这个我们身边歇斯底里的女人?然而,我转念一想,这又有什么用呢,对现实中的很多事情来说,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就是自己在心里嘀咕嘀咕而已,别的也就无能为力了。

  多年前,我在报社主跑教育口,经常听各路教育专家的家庭教育讲座,大多是一些概念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少真正从个体出发,从家教现场出发。有的时候,那些讲座更是成为原则性、教条化的宣泄,从而彻底沦为“正确的废话”。那个时候,我也经常抱怨这些专家“说空话”,现在,我似乎有点理解他们了。因为,教育看起来没有什么门槛,似乎人人触手可及,但它却是一个太过复杂的问题,牵涉到每一个生命个体,又牵涉到每一个家庭,更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会让人有“盲人摸象”的感觉。

  我们看很多外国电影,父母面对孩子时,总是那般从容耐心,简直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如美国电影《速成家庭》,一对夫妇抱养了好几个孩子,尽管也有风风雨雨,但每一个细节里都充满了爱。这种爱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更尊重普遍意义的人性。这样,爱就跳脱了功利,回归爱的本质。而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专制的掠夺性的爱,不但背离了爱的本质,而且也把爱庸俗化、功利化了。这样,爱便掺杂了太多的恩怨,充斥着太多的考量和算计。

  我一个同事,在我看来,绝对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她说,孩子上小学时,就跟孩子说好了,让他监督自己“不唠叨”,“什么事情也不重复第二遍,即使听不进去,也不重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约法”,孩子的独立性很强,而她自己也可以经常做到心平气和。我知道,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够做到“宠辱不惊”,这得要有多么强大的心脏。同事说,这样的“放手”,其实就是要让家长对孩子的爱在很多层面上实现脱钩,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拥有了灵魂。

  “疯妈妈”的背后,当然有文化和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很多中国家长的人生价值,完全捆绑在孩子身上。这是一辆战车,哐当哐当地挣扎着往前走,永不停歇,永不满足。上一辈人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下一辈身上,为了找补偿,最好能够“弯道超车”,所谓“赌注越大,风险越大”。这是无数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乃至人生选择,然而,无数的事实同样证明这是徒劳的,两个人无法实现捆绑,两个人生更加无法实现捆绑,一旦实现了捆绑,往往注定了悲剧。

  从根本上说,“疯妈妈”层出不穷,当然更有社会和时代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教育往往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的孩子来说,时时面临着一座“独木桥”,而且,这“独木桥”甚至于还会越来越狭窄。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淡定从容了,同样,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某种意义上说,面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教育只能是一场豪赌。

  我家后面一路之隔就是一所著名的高中学校,我坐在书房里,透过窗口,就经常看到黑压压的孩子们,他们都是经过千挑万选之后才幸运地走进了这所学校。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一个个都包裹在清一色的校服里。在我的视野里,他们都以标准的模式,上演着整齐划一的节奏。只是,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宇宙,这一个个背影之后,压抑了多少青春的故事和人生的可能?

  这几年来,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被孩子霸占了,尽管在心里抱怨,但行动上还得呼应起来。这是一道无解题,似乎任何经验和理论,在实践过程中都显得苍白无助。我深知,这样的赌博,赢的概率并不高,然而,如果不赌的话,肯定是一败涂地,这也是无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铆足了劲的根本原因。

  让“疯妈妈”回归正常,从根本上说,需要社会的健康发展、文明进步,这样,“独木桥”才能够变成“立交桥”,社会才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路径,每个人在今后的成长成才乃至人生发展中,才能各得其所、各有所安。拥有了这样的可能和前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心平气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