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经典文章 > 爱情文章 >

乡下人

时间:  2024-09-08   阅读:    作者:  张小苏

  我已经连续在乡下生活了十七年。这是我连续生活最久的地方。只有回头想,才觉得震惊。近四十年前下乡插队,说是要扎根,其实两年就回来了。那两年之漫长,让我在结束那段生活后深感庆幸,在确知再也不会回到那种生活去的状况下,我才让艰苦,孤独,发灰变黄,成为日后几十年的纪念甚至怀念。

  谁知,几十年后,我又住到乡下,并且已经十几年,这回大概要扎根了,很可能终老于此。

  以为永远不会再度发生的事,会以预料不到的另一种方式发生,没有一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但年轮看去没啥不同。

  不兜个圈子,就不知道起点。我没有选择过,或是稀里糊涂地选了。

  这次居住的乡下,比插队时的那个村还寂寥,乡邻们不相往来,既无亲戚情话,亦无农人,原先还见到些田畴绿意,近年也荡然消失。乡间行走的人,哪个与你都无关,与幻影无异。我尝欲与人搭讪,但人皆漠然,防范在先,纵使摩肩接踵,也永不相识。十几年来,本乡本土的原住民,已被淘换净尽,悉数进城高就,这方土地便为更远的八方来客所踞。彻底“腾笼换鸟”,新鸟之间不知根底,只按需求,架构着关系。不过来客五色杂陈,各具底色,有白山黑水的,有天山南北的,聚在这不大的“块堆儿”(唯这个词是此地土话),呈现各自风习特色。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与插队更不同的是,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不需要什么自我修炼,技术就能让你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没这一条,我断然不会在这偏远处待这么久。但究竟虚拟还得加上现实,才能为用。政府不是提倡“互联网+”?

  我们这个乡,两年前才有快递服务,但线下服务还不行,在O2O服务范围以外,目前还找不到能服务的APP客户端。只要涉及线下,跑腿到这么远的地方,谁也不上算。城里的朋友打视频电话,连话费都不花。在这种看不出成本的远程交谈中,他得意地告我,手机一划拉,送菜的就来了,还是细菜,韭菜是摘净,洗好,切好的。我上网查了一下,能到我家送餐的店,也还在10公里以外。

  可我家门口竟然饭店云集。仍然留在“店小二”阶段,很古典地派“采购”买材料,到饭口时,一溜“小二”站在路边,疯狂地拦车抢客。

  路边店铺老板除了老张,都是外地人。我奇怪,既然“北漂”,为何要漂到这么边远的地方?都快到河北了。不过想想我自己的流落,便觉得世上糊涂人纵然稀少,聚在一处也是成群的。

  我常去的有两处,一是新疆人开的饭馆;一是黑龙江人开的洗车店。

  新疆人的饭馆“有饭无馆”,简直像个大饭场子。从开春到入冬前,饭桌都放在马路上,公然占道经营。这是乡下的好处。

  我行走不便,出外就餐少,又不爱进屋,嫌空气不通,更怕地滑,恰好愿意在街边。乡下不怎么见到官家身影,要么是比较隐蔽,要么是无为而治。所以新疆馆子很自由,不止占道,随着摊场的扩大,还在树上装了探照灯,覆盖了占据的地盘,点了大炉在路边烧烤,不知从哪儿定制了大盘电扇,将滚滚浓烟驱散到老远。以致夏天的晚上,方圆几里全是孜然味儿。

  服务员一律是豪气干云的西部汉子,极其马虎。小马打开汉子拿来的菜单,油腻腻的真皮封面,很厚,翻来翻去,点这个,他说,没有。毫无歉意,再点一个,照样说,没有。

  到最后,倒是他看着麻烦,干脆说,那上面的,全没有。如此直率,你连问都不想问:那干吗还拿这么个簿子让我们点?

  于是要了炒面片,或者馕。过不了一阵,他就会把我们压根儿没要的菜端来。在双方疑惑着对眼儿时,旁边定会有一桌说,那是我们要的!汉子们从来瞎胡送,但最后总能调整对。不送菜饭时,汉子们就追打嬉闹,一点也不管是不是影响顾客。此时路边客往往都在吼叫,或骂领导,或诉衷情,本该用悄悄话表述的事,到这儿全是吼,嬉戏的新疆汉子穿插期间恰好掩护,而且相映成趣,吼的,听的,玩的,谁都难以分辨自己在哪个声部。恰好是和声的佳境。

  我很少能够久坐,据说,如果坐到11点以后,结账时,掌柜就搞不清了,既搞不清,就不多要,只含糊说个约数,一百二十吧?客人知道,光啤酒就远不止这个数。再久坐,过了零点,他索性就不结账了,你站起来走人最好,还省了他迷迷瞪瞪说,你们已经结过了嘛!

  如此胡乱经营,也能挣到钱?那日忽见服务员中一位少年,油哧麻花,摇晃着钥匙,从路边开走了一辆崭新的凯迪拉克。不知到哪儿绕了一圈儿,满不在乎地回来。把车随便一杵,像从拖拉机上下来,之后从座位上拖下些葱蒜,见此光景,遂不再有是赔是赚之问。

  这家完全像做游戏的店,可能是附近业绩最好的,旁边许多“堂而皇之”的不断在换老板,唯这家谈不上有门脸,也谈不上有服务,饭菜也不可口,价钱还不便宜的店,几年屹立不倒。

  总有一种理论能解释这一现象。我在许多财经论坛听过高论,确有类似“游于艺”的管理手段。

  我看到的是,这儿有一群快乐的新疆人,好像什么也不图,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法子,把这一小块地方改变成了他们的老家。“此间乐,不思蜀”,边疆人跑到北京远郊寻开心,感染着这块儿谁的老家都不是的地方。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这家店的老板娘像伊朗女人,全身蒙着黑裙,头裹白纱,只露五官,越显漂亮。据说租住在老张开的“新世界大卖场”里。老张是唯一的本地掌柜,只他一人忧心忡忡,愁容满面,原先开着一家小门脸,加盟物美,因为老给我家送水,成了熟人。我对他的坚定不移,非常佩服。每次来送水,我都表示担心,认定此地无人气,无钱可赚,不如关张。老张答非所问,说,如果不加盟,倒不用交加盟费了,可谁管“上货”呀!这才知道,他只会站柜台、送水,其他都不会。但他是一根筋,中了开铺子的邪。天天骂房租贵,骂没有乡政府的关系,结果还是咬牙租了座三层小楼,跑来跟我说,豁出去了!改新世界大卖场了!上了档次,不好请他送水了,但听说他占不满三层,而且“大卖场”里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一家三口就这么苦苦坚持。

  新疆女老板就租住在老张空闲的三楼。而且与同层租户不和,老张老婆还得调解,不和的原因,好像就为扫地轮值不公,被老张老婆一说,好像和民族纠纷似的。

  我只在车上远远看见那位漂亮的女老板精灵古怪地蹲着,和几个孩子玩儿小石子。那样子,和她的员工一样,既无远虑,也无近忧。

  所有这些人对这地方是不是能发展?未来会怎样?乐意了就聊聊,不乐意就不聊。活得很是轻松。

  黑龙江人的洗车店稍远,离我家约一公里。让我判断,地方也不适合经营。但也有十多年了,他们一直在那儿洗车。最早我们去时,随去随洗,水蜡也喷得很多,满车泡沫。后来再去,就得排队,洗得也快了,所谓水蜡,也就溅那么几股。

  唯这店里一对夫妇,像是铁打的兵,换几茬人,他们也不走。男的闷头干活儿,负责冲水喷蜡,不爱说话,女的负责细擦,是个大嗓门儿,不知为什么,对我分外热情。最早是在她擦车时,我为下不了车而客气地解释,她大喊:“不碍事!你坐着吧!” 之后,她坐在驾驶座上擦时,我也顺便抄一块布擦这边,这就悟言一室之内了,有了说悄悄话的交情。现在,简直熟络到全不商量地亲自搬起我的腿,擦我踩着的地方。擦完了出去,她会高声告人:他其实什么都知道,会唠磕!可聪明啦!生怕别人把我当傻瓜。

  这对夫妇就住在洗车房里一扇小门里,车开进洗车房就可以看到,窄小的一扇门,出门满地水。冬天一地冰。我们眼看着这对洗车夫妻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还在我们乡的一家产业园找到工作。每有好消息,洗车大嫂会赶紧告我们,儿子毕业了!我问,学的什么专业,她手扶住车的档把,说,就是学这玩意儿的。找到工作了,一个月税前4800,还有奖金。我们由衷祝贺,她也高兴,“嗯哪!挺好!”哈哈大笑,接着赶紧又洗别的车去。又过一阵去,她说买房了,就是远点儿,靠香河了,前几天去看房,两室一厅,能找媳妇了……我问过几次:过年也没回老家?她总乐哈哈地说,没回!回去啥也没了,这不一家人都在这儿吗?

  这对黑龙江夫妇和新疆人模样不同,前者像契丹、突厥到蒙元女真那样高高大大,后者则有某种斯拉夫人的浪漫悠游,行走在两者间,好像在跨越版图。他们都是偶然来到此地,坚定简单而又快乐地对付着各种苦难。每次和他们交道,都有定心安神之效。

  这块边远的地方,因为靠近都市,引来各种各样的人,又由于远离中心,得以呈现自己的模样。这与我老家大不同,我老家在黄河流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一直是这个国家的腹地。似乎是根之所在。根之深,之强大,之主流,之自尊,具有某种拒斥力。压倒性的惯性,总在变局中顽强张扬自己的存在感。

  这地方不是,各色人等来了,本地人自己却走了。以致没有强势语言,没有压倒优势的文化风习。网上查一下才知道,我所在的这个地方,有个惊天动地的名字:渔阳。没错,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的那个渔阳。生出过曾动摇过大唐的蛮力。

  此地从西汉末一直是汉民族的边关,直到明朝在北京建都,才被收回。一直是政权摩擦地带。晚到一九三五年,还宣布过独立,组建自治政府,发行自己的货币,建立自己的“海关”。当然,因为不得人心,维持两年就垮了。

  这么个既边远,又中心的地方,今天还是看不出它的地域文化样态,我做了这么久的乡民,对此地根脉还是说不下长短。本地出过赫赫有名的作家刘绍棠先生,浩然先生。研究他们的作品,当会有收获。可惜时代只让他们写人民公社。

  究竟是什么因缘,让我从大槐树漂到了大运河,也是奇哉怪也!也难怪路人只如幻影。这样的乡村,是稀里糊涂,没心没肺之人的聚集地,孟德斯鸠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套用这个句式,人在没有原乡人的地方,才像个原乡人。

  单身老魏

  老魏是个画家。正像中国许多有过名的画家一样,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他了。我也不记得他有什么作品。包括他是怎么个画风,擅长画什么?画过什么?但不能否认,他是长辈,是最早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画画的时候,我还没到这世上来呢!老魏固然没有画出过杰作,可他确实是闷头画了一辈子。

  正如大师言,艺术家就是艺术的牺牲。是奉献在神坛上的祭品。

  少数牺牲留了名,多数献祭如蜡,烛泪成灰者如老魏,早被人忘了。现在,比老魏晚几代的画家,也已经被风水轮流转的运道,掼出人们的记忆。搞艺术真是非常之严酷,任你怎样的努力,时乖运蹇,该埋没就埋没。

  当然,我不能肯定,会不会有一天,由于某种原因,老魏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不过可能性非常小,不会比我想起他的偶然性更大。

  我是聊天时,偶然说到幸福,说幸福就是舒服。突然冒出一句河北磁县口音的话:“舒服,四大舒服”。

  口音和著名的许三多相近,只是还加了叹息“这四大舒服!唉!”

  循着这一声叹息,一个模糊的形象渐渐清晰。足有几分钟,不仅想起遥远的老魏,从他叹息的神情,还想到他的一些事情。

  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名山、四大名刹,还有许多四大,唯四大舒服,从没听别人说过,也许是老魏的发明。记起了老魏的这话,也仍然想不全四大舒服是哪四大,只想起“吃法国大餐,娶日本老婆”两项来。

  无非是吃喝玩乐吧。

  但老魏跟我说“四大舒服”的时候,还是在忌谈享乐的时代,而且老魏长我一辈,我那时还不到二十。于是他的口吻庶几像教唆 。但总在酒过几巡后,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你管你喝,我,不行啦!头上已经三个圈儿啦!之后就叹气,“唉!四大舒服,唉!”

  其时,我也晕晕乎乎,眼中的老魏,就像张乐平漫画中吃人掌掴的三毛,头上绕着呼啦啦转悠的圈儿。用头上圈儿,来衡量晕乎的程度,也只有老魏如此。

  说他是形象思维吧?那个圈儿又是抽象出来的。可以肯定的是,老魏对于状物,很有独特性,而且很坚定,不管你懂不懂。再喝一会儿,他会准确地说,他已经六个圈儿了,我说:那我呢?他瞪着眼看我半天,还伸着指头数一下,说,你,才两圈儿半!

  虽然我记不得老魏的画,但对老魏的生活能力印象深刻。他跟谁都嘻嘻哈哈,没大没小,脾气好得任谁都敢摸他的脑袋,没人跟他动火。他的谦恭,使他赢得了独住一屋的待遇。

  当时是一帮人被临时抽调在一处搞展览。都住办公楼宿舍,独老魏不知说动了谁,获准一人独住在展览大厅一间小屋里。兼当大厅看守。

  大厅是俄式建筑,屋顶很高,至少从里边看,有拜占庭风格,他占据的小屋,大概原本是个杂物间,高到不合比例的双扇门,显得细而长,开合起来很是隆重。房里也是细细的一条,有尖顶的玻璃窗,这一派普世的庄严,被他一概染成华北乡土特色了。他在地下铺了个床板,下垫两块砖,铺着河北被褥,散发着实足的河北味儿。优哉游哉地躺着,看高大的屋顶。

  由于长期独居,老魏有许多做菜的绝活,其中最绝的,今天的人再怎么觉得不合常理,甚至与烧菜之道全然相违,但当时还是技惊四座:他能把买回来的新鲜鱼,做成罐头鱼的味道!

  “像不像?”老魏揭了锅,夹起做好的鱼片让人尝,真是美味得脱离了现实。除了罐头,具体的人哪儿能做出这么专业的味道?老魏就有这秘技。至今不知他是怎么弄的。反正辛苦整这么一回,从来不为独享,必以分人,邀朋友共餐,喝上五六个圈儿,就算高了兴。一高兴就想起“四大舒服”。

  “文革”前他就是美协的,我在文联大院长大,所以从小就认识,称他叔叔。

  当时他就是单身,也住在一间有僧帽般尖顶的屋里。里边黑乎乎的。也许他的运道中,注定总有洋房可住。即使是洋仓库。因为我知道,之后,他又从僧帽房搬到一座堆满杂物的二层洋楼上了。那是在他把儿子接来后的事。但同样的运道是:他又是公共食堂的终生受益者。

  当时的单身,不是指未婚,而是夫妻分居两地;当时的分居,与意愿无关,与住房也无关,是与至今还很刚性的户口政策有关。老魏是老资格的画家,当上画家,比画出好画来还解决问题的是,他成了“队伍”里的人。遗憾的是,老魏还是个老资格的丈夫,早早娶下的媳妇,便落在乡下的小窝,再也出不来了。

  这就害得老魏一辈子总幻想着四大舒服。

  既然“享乐”不成,就只有“想乐”。想乐的人完全不是享乐的人,正好相反,享乐在他生活中最为稀缺,才“倒逼”出来想乐这种应急或升华心理。那时候机关老下基层,是老魏最巴不得的事。反正他在机关和住旅店差不多,别人下班有家可回,他只能独自到洋库房,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倒不如下乡,再苦再累,大家都一样。

  “文化大革命”住了一年“中办”学习班,到底是中央级别,回来后像变了个人,原来精瘦的老魏,一举成为一个挺胸叠肚的胖子。大家都觉得,除了那张脸和口音还是老魏,其他都不是原来那个老魏了。

  靠猜,也不难想出老魏在历次运动中有多为难,让老魏这样的人选边站队,只能用稀里糊涂来应付。使劲往边缘走,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哪边都不把他当自家人;二是双方都把他当自家人。但都认定他不坚定,靠不住,而且糊涂。

  这还办什么老婆户口?一晃十几年过去,老婆都等得老了,搁在乡下也罢,可还有儿子呀!责任这等重大,如果出卖灵魂能解决这一难题,那就卖吧。无奈不是每人的灵魂都卖得出价钱。何况运动不断,掌权的忽焉在东,忽焉在西,老魏尽管力求玲珑八面,灵魂照样无人购买。他既无猪头,亦无庙拜,只能幻想。岂有他哉!

  老魏有个和我一般大的儿子,一向在河北老家,老魏当然希望儿子能成为城里孩子,一有机会就把儿子接来。大院的小孩都很喜欢老魏的儿子。因为和他父亲一样,这孩子时刻喜气洋洋,一双笑眯着的细眼,会传染给人一种快活。有趣的是,这个土头土脑的孩子竟有个洋名:面包 。

  在天天吃粗粮的年代,名叫面包,有如今天叫麦当劳!或更洋,pizza!乡下人当时根本不知道面包是啥。可见老魏对孩子有着怎样的期望!

  老魏一旦画画,只能看到天外有天,并为外边之天吸引。他对民间艺术在心理上有拒斥:自家的泥腿子还有待拔呢!所以他跟放过洋的人学打网球。打完了偶然还喝点红酒,努力往洋派上走。

  面包一度来城里上学,和他爸爸住一起。面包比我们懂草虫树木,所以格外能捉得着好蛐蛐,也会调理,放在一个玻璃罐里,还贴了张白纸,上书他写的四个大字“黑头大王”。

  一个孩子来叫阵,非要“黑头大王”出来和他的蛐蛐斗。结果“黑头大王”把对方打败了,那孩子脾气不好,当下一脚把“黑头大王”踩死了。面包拣起“黑头大王”的尸体放回罐里,细眯眼里流着哗哗的泪,嘴上还赔着笑。

  直到“文革”,也没解决户口问题,待到老魏发福变胖,更是大势已去,连老魏自己都得下放,面包也就返乡继续当农民去了。

  到我和老魏一起喝酒的年代,我见过一次面包,他来看老魏,临走时,老魏到我窗外喊,要我下楼,挥着手说:面包!面包!

  我一看,可不是面包吗?当时我们还不到二十岁,他已经显得老了,风吹日晒的样子。我激动地下了楼,光天化日之下,拉住面包的手,不住地说:面包!面包!

  旁边的人都以为我们饿晕了。

  见我感慨,面包就憨憨地笑。问我结婚了没?我很诧异,老魏说,面包,儿子都有两个啦!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已经到了可以做父亲的年岁。

  到了晚上仍然往老魏那儿跑。喝到十来个圈儿在头上绕。听老魏叹息:人生四大舒服。老魏很谨慎,每次喝到最多六个圈就停,顶到头的醉话不过是“四大舒服”。以他的郁闷,我觉得稍稍放纵,还不得喝个十来圈?当时像他这样的单身也有不少,有些免不了大醉发狂,老魏从来不过嘤嘤嗡嗡。

  “文革”结束后,老魏又将他的小儿子接了来上学,大概也是想造成既成事实吧?用以敦促领导给他解决团聚问题。但各方面似乎不大理会。却都在议论,这孩子既然是面包的弟弟,是不是叫菜包呢?后来有人根据长相特色,说这孩子叫豆包。老魏一概不解释,别人问起,他也用别人的话说,豆包要在这儿上高中,上大学。不会再像面包一样回乡种地了。

  多年后,老魏的邻居说,老魏去世了,去世前,老婆的户口办来了。孩子工作也安排了。

  邻居还说了些悄悄话。我最怕听悄悄话。也许老魏不大会办事,或者他压根儿没积极推进这事。只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最后是渠都塌了,水才过来。可见,这类道理并不总对。

  当然,不排除老魏已经适应了单身。事实是他一生没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只能在喝上几两后,在脑子里享受“四大舒服”。他喜欢夜晚,喜欢在空旷的大厅幻想,我估计他虽然没画出好画,但肯定想象出来过好画,和那些“不立文字”的禅意一样,这种了无痕迹的“画”,并非没有价值。也许比许多画出来的大画,还值得玩味。但要人用心才能“看”到。它带给老魏的,也许是种痛苦的舒服。或者是舒服的痛苦。我从他经常的叹息中猜到。也或许就是因为他这种感受,使他无法画出一幅有笔有墨的画。

  永远猜不到的是老魏的家小。面包兄弟和他们的母亲,他们都不是画家,不知道老魏在画坛的地位,但这个家庭已经习惯了某种重要的遥远存在。在这个家里,丈夫和父亲是半具体的,像一幅残缺的画。

  老魏似乎没表现过乡愁,这种情感属于彻底的离乡者。我和他在一起,偶听他说起家乡,他告我,他老家不仅喝酒时要“划拳”,没酒喝也划,论输赢的法子就是“划拳”,他轻蔑地说:老家竟然不叫划拳,而叫“骰枚”。

  写这篇短文前我查了一下,互联网上有老魏的说明,并附有一张标价为无价的画,是一幅门神。是不是他的家小发上网的呢?是找不到老魏的其他代表作?还是认为他一生对家的作用,有如这幅门神?无价是什么意思呢?

  我从来没和这位望年交说过多少正经话,以前也没用严肃的态度想过老魏。现在想,如果老魏活转来,你跟他说“以人为本”,他八成会收了笑,一本正经地说:可不敢开玩笑!政策上的事,人要能为了本,岂不成“五大舒服”了?

  唉!——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那一季的莲花开落蓝色风信子无处安放的爱情少年的你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