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成了瓦剌军的俘虏,许多瓦剌人与明朝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现在好不容易逮到一条大鱼,他们岂能善罢甘休呢?大家纷纷要求将朱祁镇处死,也先(瓦剌太师,也是蒙古的实际控制者)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杀还是该留。就在这时,一个名叫伯颜帖木儿的人站了出来,他是也先的弟弟,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伯颜帖木儿说:“杀掉他太可惜了,不如将他留在军中,当作人质,进可攻,退可守。即使咱们不想打了,拿他换些赎金也不错啊。”
也先觉得弟弟说得很有道理,便放弃了杀人的念头,并将朱祁镇交给伯颜帖木儿看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个冤家对头却成了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朱祁镇就是靠伯颜帖木儿的支持和帮助,逃过了一次次劫难,并最终回到了明朝。
伯颜帖木儿充分发挥了蒙古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不但没有为难俘虏朱祁镇,还对他礼遇有加,甚至在公开场合向朱祁镇行礼,这真是怪事一件。虽然这些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但这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真的成了朋友,这段友谊一直延续到他们去世。
为什么伯颜帖木儿会善待朱祁镇呢?除去复杂的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外,朱祁镇和伯颜帖木儿终究只是一个人,并且还是那种宽厚善良的人,他们能成为朋友,正是人性的表现,也是对人性的敬畏。虽然朱祁镇算不上是一个好皇帝(宠信王振,杀死大忠臣于谦),但他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好人,他待人有礼有节,哪怕是手下的仆人,他也十分真诚,很少摆架子。而伯颜帖木儿除了瓦剌将军的身份外,其实他也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好人对好人,总是惺惺相惜的。就这样,一个敌国的皇帝(后来的太上皇)和一个瓦剌的将军成了生死之交。
一年后,明朝使者杨善前来迎接朱祁镇归国,伯颜帖木儿十分不舍。从道义上讲,他很高兴,因为朱祁镇终于可以回家了,毕竟他是明朝的前皇帝(当时的皇帝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不是蒙古人,但从个人情感来说,他多么希望这个朋友一直住在大漠,永远也不要离开。但在情感和道义之间,伯颜帖木儿无奈地选择了道义,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只是他不想让朱祁镇再遭遇到什么不测。为了确保朱祁镇的安全,伯颜帖木儿找到哥哥也先,要求他将明朝的使者扣押起来,等明朝的大臣答应恢复他的皇位后再送他回去。当然,也先没有答应弟弟的请求,事实上,朱祁鈺也不可能为一个俘虏哥哥而放弃自己的皇位,他巴不得朱祁镇能死在那儿。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为了表达对老朋友的敬意,伯颜帖木儿率领所有瓦剌将领为朱祁镇送行。那一天,伯颜帖木儿这个长期征战沙场的铁血男儿忍不住泪流满面,他送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庄又一庄,恨不得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再长的路也有到尽头的时候,这个尽头就是野狐岭。伯颜帖木儿不得不停下来了,因为过了野狐岭就是居庸关,那儿是明朝的势力范围,绝不允许一个瓦剌人踏足。
伯颜帖木儿翻身下马,哽咽着对朱祁镇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请君珍重!”说完,他掩面上马,朝着来时的路飞奔而去。
这一别真是永别。四年后,伯颜帖木儿被阿剌知院所杀。重新当上皇帝的朱祁镇,有感于伯颜帖木儿的深厚情谊,特赐予他四个儿子汉姓,并封三至五品不等的官职。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