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以秦王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在皇宫的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事后,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
唐朝初期,倘若没有这一次玄武门一战的兄弟相残,未来唐朝可能继续处于皇帝李建成和王爷李世民龙虎相争的局面,甚至整个大唐朝廷、整个国家,都可能将再次处于战乱中。
幸运的是,这一次发生的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最终将事变尽可能地缩小在最小范围,顺利完成了大唐最高权力的交接。
其实,玄武门事件背后,真正在角力的两方并不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而是作为秦王的李世民和大唐皇帝李渊直接的交锋。
2
作为大唐王朝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有自己的优点,知人善任、重用贤才是他最大的优势。在唐帝国消灭群雄、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的战功更加显赫,在军中的威信极高,李渊为什么不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样的话,岂不可以避免玄武门的腥风血雨。不可以,绝不可以,皇帝李渊从来没有考虑过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的可能。
为什么?
众所周知,每个朝代结束后,接任的皇帝必定会反思前朝被灭的原因,并且自身加以避免,以免重蹈,李渊也并不例外。
李渊反思前朝隋朝的过失,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便是当初的隋文帝废长立幼,废掉长子杨勇,立幼子杨广为太子,导致了后来的混乱局面。
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他不得不在立储这方面谨慎避开雷区,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祖训不可废,李建成作为皇长子,也是嫡长子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太子地位。
就算身为二皇子的李世民功劳再大、地位再显赫,也不能因此而破了这个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规矩。
3
太子李建成的所作所为,都是一名合格的太子表现。李建成为人仁厚,有自己的文武大臣班子,在皇帝李渊眼中,这个太子是合格的。
尽管秦王李世民战功彪炳、功绩显赫,这并不代表身处东宫的太子李建成就是一个软弱无能、无半点作为的纨绔子弟,李建成在大唐建立前所立的战功并不少,后来他以太子身份治国理政的时候,成绩也并不逊色。
秦王李世民能够在前线厮杀时,是什么支持着他毫无顾忌地战斗,就是李建成在后方稳定已得的势力,为前线的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本来,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兄弟,明眼人都能够看出,究竟是谁更适合当个武将,谁适合做一名皇帝而安天下,答案很明显。
4
天下安定后,皇帝李渊发觉秦王李世民还在收买人心,秦王集团势力过于强大,李渊感到了严重的威胁,心中非常不满,甚至认为李世民不再是自己的好儿子。
唐帝国的争斗,实际上就是皇帝与秦王这两个大人物的较量。
李渊是皇帝,名义上掌控这个帝国,可是帝国的支柱——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尽在秦王李世民的直接控制下,李世民的思路非常清晰,利用军队,消灭太子,逼宫,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于是,玄武门的腥风血雨,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太子李建成是失败者,最大的失败者而是“大人物”李渊。
5
秦王李世民将群臣势力掌控,带着这些臣子拜见唐高宗李渊,然后逼着他把皇位早早传给自己,好早点享受清福。
眼见众大臣的压力,皇帝李渊无奈选择了退位,让秦王李世民顺利地坐上了皇位。李世民明面上是孝顺得很,将太上皇安排于大安宫,实际上却是另一种软禁罢了。
大唐皇帝李渊和秦王李世民两人本为父子,可在权力的诱惑下终究是反目,从此走向了对立面。两人之间的较量和角力,最终以李建成的死亡、李渊被幽禁在宫中而落下了帷幕。
也许,李渊宁愿被幽禁在大安宫,一辈子不愿见儿子一面,也是因为心中的不满难以排解吧。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