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太祖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有三十六位开国元勋获封爵位,其中,获封公爵者六人,侯爵者二十八人,伯爵者二人。
这三十六人,构成了明朝初年第一批权贵阶层,因为其中大部分都出身于淮西地区,又被称为淮西勋贵。
不过,往后的历史证明,这三十六人竟然成为历代开国功臣集团之中下场最为悲惨的,没有之一。
获封公爵的六个人中,除了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卫国公邓愈英年早逝之外,其余皆未得善终:
洪武十六年,曹国公李文忠染病,朱元璋命人医治,不久李文忠一命呜呼;
同年,魏国公徐达染背疽,稍稍康复,朱元璋便将其召回南京,第二年二月,徐达死于南京;
洪武二十三年,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因为牵涉“胡惟庸案”而被满门抄斩;
洪武二十八年,宋国公冯胜被朱元璋猜忌,惨遭赐死;
获封侯爵的二十八人中,因为牵连“胡惟庸案”、“蓝玉案”而被杀者更是比比皆是,在洪武朝能够最终获得善终者,仅仅只有汤和、沐英、耿炳文三人而已。
2
获得善终的这三人之中,又以汤和最为特殊,因为沐英、耿炳文能够善终,有特殊原因。
沐英本是孤儿,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跟着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多年,深受器重和信赖。成年后,沐英展现了超强的军事天赋,他后来出色的镇守云南地区,为朱元璋解除了西南一块心病。沐英的后代也累世为明帝国守卫西南大门,直到明朝灭亡。
耿炳文也是在明朝开国后,率军开拓河西并常年驻军在西北,修筑城池,打造要塞,为明戍边。
正因为沐英、耿炳文常年驻守边关,远离朝廷中枢,加之为人处事圆滑得当,所以才幸免于难。
而汤和则不然,在他身上,似乎找不到被放过的理由,反而有两个“必须杀掉”的理由。
3
第一个“必须杀掉”汤和的理由是,汤和配得上“功高震主”。
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甚至很有可能是儿时玩伴。公元1352年,汤和率领十余人加入郭子兴的部队,因战功被授千户之职。
而此时的朱元璋,还在皇觉寺里苦哈哈地当和尚,吃了上顿没下顿。对于是否要加入红巾军,他甚至还一时犹豫不决,最后朱元璋竟然是靠着求神问卜的方式来决定加入起义军的,不禁令人唏嘘。
而朱元璋后来的“入伙”过程,更是显得狼狈不堪,甚至差点被守濠州城的红巾军小卒子砍了脑袋。
朱元璋刚“入道”时的青涩,与很早就成为红巾军宿将的汤和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而在之后的作战中,汤和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战功卓著:
公元1355 年,汤和生擒蒙元义军元帅陈野先;
公元1356 年,汤和进军常州,逼迫张士诚请和;
公元1358 年,张士诚攻打长兴,汤和大破之;
公元1368 年,汤和参与西征,平定宁夏;
公元1372 年,汤和又率军入川,攻灭了盘踞于四川的夏国。
在战争时期,功劳卓越是“表扬信”,到了和平年代,就会变成“催命符”了。
4
第二个“必须杀掉”汤和的理由是,汤和有“致命污点”。
公元1357年,汤和率军在常州守备张士诚。有一次,因为挨了朱元璋几句批评,汤和在军中喝闷酒,嘴里埋怨道:“我现在率大军在此,就好比站在梁上,往左倾就是敌方,往右倾就是己方,这主动权可在我自己的手里。”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最后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汤和虽然是喝多了发牢骚,但敏感的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手下大将拥兵自重,且有不臣之心,这还了得?
果然,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没有把这位长他三岁的老大哥放到公爵一档之内,而是将其列为侯爵第一。
并且,在公元1372年汤和灭蜀的庆功宴上,朱元璋还旧事重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斥责汤和当年在常州的“不臣之语”,吓得汤和赶紧磕头谢罪。
而此事还没有完,在洪武十一年汤和进封信国公时,朱元璋还是揪住这件事不放,命人将汤和当年在常州的罪过,一一刻在赐予他的免死金牌之上。
可见,朱元璋对汤和是何其恨也,这个人,必须杀掉。
5
但汤和最终却还是能寿终正寝,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这又是为什么呢?
最关键的一点,汤和看对人,也跟对了人。
汤和早于朱元璋加入红巾军,而且依靠战功,很快升为千户,成为起义军中的宿将。而朱元璋呢?不仅比汤和小三岁,而且最早只是郭子兴身边的一名亲兵而已。
然而,汤和从这个差点饿死、当过和尚、乞丐的小兄弟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因此,这位天生的“投资家”汤和,也不惜把宝也全部押给了朱元璋,义无反顾地放弃一切,鞍前马后追随其打天下。
“雪中送炭”远远比“锦上添花”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或许正因为此,朱元璋才对汤和这位老大哥情有独钟,以至于虽然汤和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朱元璋也可以“大度”地放他一马。
6
另外,汤和是一个睿智之人,看透事,做对事。
汤和虽然作战勇猛,但绝非看不清事态的莽夫。朱元璋几次三番拿他在常州的失语行为敲打之,已经让汤和如坐针毡、如履薄冰。
看透事的汤和,也开始了一系列明哲保身的操作。
例如,虽然汤和因饮酒而失语,但他并没有改掉好酒的毛病,反而更加喜欢酒后处理军务,甚至因此而滥杀。
部下们怕他误事,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每当汤和酒后命令军法从事时,部下便将几个假人头拿给汤和看,醉眼惺忪的汤和看后便抚髯大笑。
这种“自污”和“自黑”的行为,跟历史上许多功臣名将突然变得“贪财好色”起来,完全如出一辙。
功臣的毛病越多,生存的希望越大。
7
建立大明后,朱元璋故意制造了明初“四大案”,废除丞相,铲除功臣,一心为维系皇权而努力,手段不可谓不毒辣。
其实,作为一位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朱元璋又何尝不想学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但功勋们对权位的贪恋,让朱元璋一次次不惜与曾经的战友决裂,刀兵相向。
与其他功勋们不同的是,汤和主动放弃了权力。
洪武十八年,信国公汤和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大喜,当即在老家凤阳为他置办良田美宅。
汤和隐退后,每日饮酒作乐,不问世事,不会旧友。
不久,东南有倭寇袭扰,朱元璋忧心忡忡,再次启用汤和到福建营建海防。
汤和不辱使命,立即到沿海修城。
竣工后,他回京复命,并立即辞官回乡。
洪武二十三年元旦,汤和因病失声,朱元璋亲自前往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
四年后,汤和病重,已经不能站立。朱元璋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摸着汤和的背,与他追忆家乡故旧、创业之难,汤和此时已经已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
第二年,汤和病逝,享年七十岁,辛苦一生,终得善终。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