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诗歌流云 > 古诗风韵 >

与乐秀才第一书

时间:  2024-11-26   阅读:    作者:  欧阳修

  某白,秀才乐君足下:昨者舟行往来,皆辱见过1。又蒙以所业一册2,先之启事3,宛然如后进之见先达之仪。某年始三十矣,其不从乡进士之后者4,于今才七年。而官仅得一县令,又为有罪之人,其德、爵、齿三者皆不足以称足下之所待,此其所以为惭。自冬涉春,阴泄不止5,夷陵水土之气比顿作疾6,又苦多事,是以阙7。

  然闻古人之于学也,讲之深而信之笃8,其充于中者足9,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10。譬夫金玉之有英华,非由磨饰染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然也。《易》之《大畜》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谓夫畜于其内者实,而后发为光辉者日益新而不竭也。故其文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之谓也。

  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孔子之系11《易》,周公之作《书》,奚斯12之作《颂》,其辞皆不同,而各自以为经。子游、子夏、子张与颜回同一师,其为人皆不同,各由其性而就于道耳。今之学者或不然,不务深讲而笃信之徒,巧其词以为华,张其言以为大。夫强为则用力艰,用力艰则有限,有限则易竭。又其为辞不规模13于前人,则必屈曲变态以随时俗之所好,鲜克自立。此其充于中者不足,而莫自知其所守也。

  窃读足下之所为高健,志甚壮而力有余。譬夫良骏之马,有其质矣,使驾大辂而王良驭之14,节以和銮15而行大道,不难也。夫欲充其中,由讲之深,至其深,然后知自守。能如是矣,言出其口而皆文。

  修见恶于时,弃身此邑,不敢自齿于人16,人所共弃。而足下过礼之17,以贤明巧正见待18,虽不敢当,是以尽所怀为报,以塞其惭。某顿首。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1皆辱见过:承蒙你慰问我。辱,承蒙。见过,访问。

  2所业一册:所业,所从事的,指文章。

  3先之启事:来信中所说的事情。

  4从乡进士之后者:随同众人应举考试。

  5阴泄不止:阴泄,阴寒腹泻。

  6比顿作疾:经常生病。

  7是以阙:因此没有及时写信。

  8讲之深而信之笃:钻研深入,信仰坚定。

  9其充于中者足:内心的品德学问深厚。

  10大以光:广大而光明。

  11系:系辞。

  12奚斯:鲁国大夫,作《诗经·鲁国·閟宫》。

  13规模:严格遵守规矩。

  14有其质矣,使驾大辂而王良驭之:大辂(lu),大车。王良,春秋时著名的驭马者。

  15节以和銮:节,调节。和銮,皇帝所乘的车上的铃铛。即调节铃铛的节奏。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16自齿于人:与一般人等同。

  17过礼之:过于礼敬。

  18见待:对待。

  欧阳修这篇文章所谈到的其实就是自从韩愈以来在古文运动中的一个纲领性的东西,那就是“文以载道”的话题,而在“文以载道”这个宗旨中,就必然牵涉到文与道的关系的问题,那么文与道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自从孔子以来就一直在谈论的话题,而在历史的中途就遗忘了很久之后,到了韩愈这里又接着来谈论这个话题,韩愈是强调“文以载道”的,那么文又是如何载道的呢?文在载道的过程中它自己又有没有什么独立的价值呢?关于这一点,可以说就是古人与我们今人不同的地方所在。我们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在“文以载道”这个话题中,最关键的是道,强调的是道,要是没有了道,那么这个文显然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因为文是用来载道的,就像车子是用来载货的,要是没有货物了,一个空车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今人却不一样,强调这个车子也有它独立的价值,那就是观赏性、艺术性,所以今人就认为这个文即使不载道也有作用,这是古今的区别。而欧阳修这里,显然是认为要是没有了道,文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文是用来载道的,并且还有更深一层的东西,我们现在来看一看。信中议论的中心论点是“讲之深而信之笃,其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这一论点揭示了文与道的关系,这不仅是作者告诫于人的经验之谈,也是其本人一贯坚持的治学态度。欧阳修的书信杂文具有宋代文章的特征,即表现为善于论道,由这篇书信的中心内容可以得到见证。作者把“文”与“道”相提并论,并且把“道”放在首位,他本身也始终坚守“蓄道德而能文章”这样一个信念。所以,这是我们在阅读本文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时光是个看客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无处安放的爱情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