洵读《易》至《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1。”曰:“嗟夫!群者,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2。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乎?”他日以告。兄曰:“子其可为我易之?”洵曰:“唯。”既而曰:“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渟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3。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4。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5也,纡余委虵,蜿蜒沦涟6,安而相推,怒而相凌7,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缅8,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縠,其乱如雾9,纷纭郁扰,百里若一10。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磅礴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11,横流逆折,㸣旋倾侧12,宛转胶戾13,回者如轮,萦者如带14,直者如燧,奔者如焰15,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遇,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16,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昔者,君子之处于世,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成,则天下以为贤;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17。呜呼!此不可与他人道之,唯吾兄可也。
1涣其群,元吉:能散去群险,所以称“吉”。
2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混一,统一。
3风实起之:风确实将水吹起。
4水实形之:水确实能表现出风的形状。
5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风和水在湖泽的岸边相遇。
6纡余委虵,蜿蜒沦涟:水势迂回曲折,水波蜿蜒起伏。
7安而相推,怒而相凌:有时安稳,相互推动,有时发怒,相互侵犯。
8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缅:舒展如浮云,收缩如鱼鳞,急促如骏马奔驰,缓慢如人在徘徊。
9其繁如縠,其乱如雾:它的繁华,就像有皱纹的纱,它的混乱,就像烟雾弥漫。
10纷纭郁扰,百里若一:丛聚纷乱,纵观百里,远近如一。
11掉乎无垠:在无边无际的地方翻滚摇动。
12横流逆折,㸣旋倾侧:横流,大水不依循水道而泛滥。逆折,水流回环的样子。㸣旋倾侧,水势汹涌而倾斜。
13宛转胶戾:回环曲折。
14回者如轮,萦者如带:回旋的像车轮,萦绕的像腰带。
15直者如燧,奔者如焰:直立的像烽火,奔腾的像火焰。
16玉非不温然美矣:玉石不是不温润洁美。
17口实:口中之物,指谈话资料。
苏洵这篇文章是为他的二哥,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说的“仲兄”改字来起笔的。我们知道在古代一般人到了成年的时候都会取字的,这主要是为了尊重他,以后除了自己的父母和师长可以称名,其他人称呼他都只能称字而不能称名,即使是皇帝也只能称臣子的字而不能称名,要是称名的话,那说明这官位快保不住了,要是连姓带名一起称的话,就说明这脑袋快要保不住了。所以这是很严肃的事情,表示了对人的尊重,这是我们需要明白的。而在古代取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参考王力先生的论述):一是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二是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三是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二十八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而本文作者从仲兄易字“文甫”谈起,借题发挥,用“风水相遭而成文”作比喻,详尽述说了他对文章写作过程的认识。文章的第二段,作者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水与风各自的形状。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