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经典日志 >

食之声

时间:  2023-12-02   阅读:    作者:  南在南方

  很多年前看知堂先生写《一岁货声》,说他是从闲步庵借来抄的,记录的是老北京一年之中的叫卖声。隔了多年我也买到一本,竟是知堂《一岁货声》那本手抄本翻印出来的,虽然只有50多页,却在我床头放了一年,时不时翻出一节,学着小贩的声音吆喝几声:

  “喝粥咧,喝粥咧,十里香粥热的咧。炸了一个焦咧,烹了一个脆咧,脆咧焦咧,像个小粮船的咧,好大个儿咧。锅炒的果咧,油又香咧,面又白咧,扔在锅里漂起来咧。白又胖咧,胖又白咧,赛过烧鹅的咧。一个大的油炸的果咧。水饭咧,豆儿多咧,子母原汤儿的绿豆的粥咧。”

  有一回,嚷嚷着“炸了一个焦咧”,话刚出口,像是有幻听,先是“咔嚓”一声,又轻轻地发出一声“哧”,那是气泡里聚了一点儿带有酵母的气味,有些许的香和些许的咸。这种幻听来自吃油条。

  看老北京掌故,油炸果还不是油条,它比油条短,两层,上面还围个不太圆的细细的“面围脖”,说它像“粮船”倒挺形象。老北京人将油条称为“棒槌果子”。

  汪曾祺先生自创“塞肉回锅油条”。说起来也简单,只需将油条切成一寸左右的段儿,掏出瓤,塞入肉蓉、葱花、榨菜末,下锅一炸,酥脆香溢。他说:“嚼之声动十里人。”脆得好,同样的还有炸春卷、烤鸭皮。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食物的事,念头起了,蠢蠢欲动,自个儿浑然不知,颇有些过屠门而大嚼的自觉。

  尽管从小大人就教育说,吃饭别吧唧嘴,不过,这种教育大多失败了,比如得体地吃完婚宴,回到家拿起一根黄瓜,咔嚓咔嚓,像是要出一口恶气。比如吃西北的擀面时,若是细嚼慢咽,哪里吃得出擀面的筋道?非得一筷子挑起来,呼噜呼噜地穿喉而下,才能体会那份快意。比如黄瓜,若是切它未尝不可,可放在砧板上拍,黄瓜裂开时的气息窜入鼻孔,忍不住要别过头打个喷嚏。

  厨房里一般都有切菜刀、砧板、锅、碗、瓢、盆和灶。砧板以木质为佳,不管是切菜还是剁肉馅,因为质地可靠,少有滑刀的时候。

  同是水煮,水煮肉片和水煮白菜的声响却不同。水煮肉片用豆瓣酱、花椒,汤少而黏稠,虽然说也在翻腾,可声音总有点儿迟疑。水煮白菜,水要翻花的,迅速浮沉。

  同样是炖,炖山药与炖银耳也有不同。银耳加了冰糖,会产生莫名的颤动,间或起一个泡,慢镜头似的裂开,含混的声音让人捉摸不定。山药这种东西,古人叫它“玉杵”,形象倒是形象,只是难得拿住,不过炖在砂锅里倒清清爽爽的。

  好多吃的在自家厨房里弄不了。像打年糕、捣糍粑得用到大石臼,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公用的,扬起的木杵砸下去,原料逐渐粉碎,发出沉闷的“嗵嗵”声;等到后来,因为黏稠,用扬得再高的木杵捣下去,也只有“哧哧”声,像是在说“可以吃了”。

  在吃的方面声可震天的,要算老式油坊了。三五个强壮男人抱着撞头去撞木头榨油,“哐,哐,哐”。等热乎乎的油沥出来,声音开始弱了下来,几里外都闻得着菜油的香气,夹杂着点儿芥末味。

  唐鲁孙写陈果夫自创的“天下第一菜”:先把鸡汤煮成浓汁,然后将虾仁、番茄爆火略炒,加入鸡汁轻芡,油炸锅巴一盘,趁热浇上勾过芡的鸡汁、番茄、虾仁,油润吐刚,声爆轻雷。

  古人常用“郭索”来说螃蟹,这是它爬行的拟声。杨万里曾写下“驱使木奴供露颗,催科郭索献霜螯”的诗句,“木奴”指甘蔗树。秋天的橘子、螃蟹都是妙物。《红楼梦》里众人食蟹是要作诗的,后来这伙人又吃烤肉,黛玉叹说:“芦雪庵遭劫。”史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宝钗这一句深得我心,好好吃着,作什么诗呢?

  我喜欢厨房多过书房,在厨房时,一粒大蒜贴在锅底,有点儿煳了,得给它翻身。旁边的煲,像是在哼唱。

  这时,手机响了,有位朋友问:“擀面杖短了怎么办?”我说:“把面分成两团擀呀。”听着电话那头儿的她在切东西,便随口一问是不是洋葱。她大惊失色:“你怎么知道啊?”

  切洋葱的声音不同于切土豆或萝卜。不用太使劲,微微接触一下砧板,轻轻地一声“哗”;而切土豆或萝卜时,因为食材本身结实,刀非得结结实实落在砧板上,“嘭”一声,才能将其切断。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唯有暗香来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夏夜,望志路警笛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