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经典日志 >

散文探索

时间:  2024-05-25   阅读:    作者:  杨伯恒

  【导读】散文的特点在于“散”,“形散而神不散”这些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散文的“散”,笔者认为有四层意思;一是指语言的自由,它不受音韵、格律、句行、字数的限制;

  散文是最自由、最宽泛、也最难把握的一种文体。现代散文文体自身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为散文的文体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新的思想文化语境又为散文的求新求变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基础。散文中表现的生命个体,为文学、人学补充新鲜的血液。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解读新时期散文中的个体,了解个体的生命意识,是研究新时期散文探索的一个切入点。

  散文的抒情首先不能架空,经有所附依,附依的根本便是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散文的天空是十分辽阔的,大,可以写,小也可以写,好可以写,坏也可以写,不受其它体裁诸多因素的限制,这是散文的优势。能写文章的人差不多都能写散文,其实散文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学样式,要写好散文却不那么容易。散文的“聚”更多的是指散文的思想感情,好的散文以真情动人;一个没有真实情感的人,即使文字如何美丽,也决难写出一篇动人的散文。因此以真情、真性、真知、真境,真得动人,真得感人,真得服人。好的散文以淡,即要平淡、清淡、恬淡、散淡,淡得有味,淡得有韵,淡得有致。好的散文应当自然,不矫饰,不雕琢,洋洋洒洒,无拘无束,自然心智。

  散文风格各异,由于学识、经历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切入生活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但都能把自己对生活、社会的深刻理解,提炼和凝聚成闪耀着思想火花的哲理,写出了许多情理并茂、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散文立意更加巩固和加深了它的统领意味。它不仅担负着散文生成的使命,成为不可替代的表现核心,还决定着散文的文本价值和艺术走向。散文的题材至为广博,人情、世态、山川、地舆、风俗、史迹、书卷等都在命意之列。

  散文的特点在于“散”,“形散而神不散”这些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散文的“散”,笔者认为有四层意思;一是指语言的自由,它不受音韵、格律、句行、字数的限制;二指取材广泛,没有限制和禁区;三是指表达方式的多样,描写、叙述、抒情;四是指结构的灵活。包括跨文体写作方式、虚构和想象性品格融入、体制的超越、叙事的调整、个体性话语的创新等等。

  笔者认为散文文体探索的层面包括如下下几方面切入;

  1;跨文体写作方式,散文写作兼容了小说、诗歌的质素,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2;散文在体制上的突破,众多长篇散文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散文“短、小、轻”的弱小格局,扩大了散文的气象和境界。3;消解传统散文的真实观,融入想象与虚构的品格,使散文的表现力有进一步的拓展,文本内部的张力也得到扩大。4;对散文抒情的纠偏,调整了散文的描述方式,把叙述推到散文描写的前台,在叙述的推进上,新散文作家普遍采取了底层叙事的视角,让写作回到大地之上,用生活或历史本身的复杂逻辑去构筑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重建了散文的审美个性。5;散文采取了物象并置的结构方式,新散文文本在结构上的充分敞开,人们已很难用主题学的研究来探察文本,在并置式的营构使散文在各个角度上向世界敞开,这无疑增加了散文在结构上的自由性和包容性。6;个人性话语秩序的建立,突出了散文文体对个体性的倚重,让语言回到事物本身,致力于恢复散文话语的活力,冲破既有的散文语言的编码秩序,借助隐喻手法充分发挥词语的能指功能。并充分调动散文话语的内在感觉化,发掘语言的质感,追求语言的新鲜化功能。

  笔者认为散文中的生命意识体现为生命的本体发现、文化建构和审美抒写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彼此融合切入,使日常存在的生命有了意义,使生物个体成为文化主体与审美主体,并走向自由的精神境界。散文也由此成为个体生命为自己拓展的诗意居所,首先是生命的本体发现。对自然社会中的生物的关爱与体悟细致入微,展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怀;其次是生命的文化建构。

  散文在寻找自己,既是散文家的自己,又是散文的自己。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对于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体认和感悟,在新时期散文中它表现为个体生命摆脱对政治的依附,以文化和审美的方式建构和展示个体生命的独立和尊严。它具体表现为对个体生命情感世界的重新体认,个体与故乡及自然的休戚与共,以及对个体生命人生旅程的感悟、生存痛苦与焦虑的宣泄及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另外,散文没有自己的文类规范,这为创作者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使创作者享受到恣意创作的欢欣;使文人的雅趣、诗画的情调、章法的严整、文笔的清丽,构成了散文的风格。能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声到对散文文体的自觉创新,可以看出作者生命意识的逐渐恢复、确立、张扬过程,在简约的文笔中突出人物命运的巨大跌宕,具有人生的悲怆感和苍凉感。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散文中的生命意识最重要的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张扬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其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自我的叙写中,体现出生命的关联性与整体性。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回归探索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把人生从繁冗的世事或社会的异化中解脱出来。从政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散文作家重新获得了抒发个人感情、表现个体性情的话语权力,个体的生命在创作中又回到中心位置。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同时又能使其他个体的生命意识得到张扬,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笔者认为散文探索有着梳理个体生命的人生感悟,并能探讨个体生命的生存理想。在物质化的今天,有尊严、有灵魂的精神生活依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精神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精神生活是一个无限敞开的过程,人是精神生活的存在,人的本质是由精神建构及精神生活的状况来决定的;对散文的思考是自己的人生旅程,在物欲的社会中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一般人难以体会到的自由与自在,更在读书中贯通了时空,把个体的生命汇入到人类的生命之流中。在困境中思索活着的意义,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对生存困境的思考,建立在自己对苦难的担当上思索穿透苦难的迷障,走向生存的终极。这是对个体生命生存现状的进一步探求和思索。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唯有暗香来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夏夜,望志路警笛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