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天地初判还是经历过沧海桑田,山在生成自己的同时融化出生命,显化出勃勃生机,开演新的世纪。
先圣如山,坚韧、博大、丰富,沉静而不凡。
自然和圣人之山融合得至真至美至善,该是绵山了吧。
五月初的一日,一个人背着相机随旅游团去绵山。无人攀谈一路好睡,醒来已到了绵山的山门前了,山门前立着几块石碑,其中一块上面刻着“大道绵山古老神奇”。
根据旅行社的安排,第一站去了大罗宫。“三清上,曰大罗”。大罗为道家的最高境界,寓意至高无上、法力无边、泽及万物。大罗宫高悬于狮子山崖壁之上,群楼高耸,崇阁巍峨,雄伟壮丽。据传该宫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祈求国泰民安、江山永固,敕命建造的。后因历代战事,几毁几复。现在,百余米高、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里不仅供奉着道教中的各方神灵,还收藏着各种经文、经典、道藏、皇帝墨宝及名人字画、典籍典章。赵朴初、董寿平等名家所书三百六十平方米《道德经》木刻也在其中。
由于时间仓促,大多地方我只能匆匆而过了。行走间驻足在一尊太上老君大铜像前,看着太上老君慈祥端庄地坐在讲经坛正中,我不禁莞尔。
老子著了《道德经》流传于世,被奉为中华文化先师,对他的文章理解不同,以致后世尊崇他的人们将他塑造成了不同的形象,太上老君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老子和尹子的对话集,只是先人著文凝练,将尹子的问隐去了。后世人们在抄录中,不同的人因个人境界或利益需求的不同,便有了形形色色的版本传世,但根本分歧在何以安身立命,《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讲:“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是人亦大?
还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尊王役民:“王亦大。域中有大,而王居其一焉。”韩非子的学说就基于此,经由秦始皇的实践创立了连绵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周易》讲“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庄子·齐物论》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先贤都是以生贯通人我天地的。因此,另一种观点,这个字即是生。“道大、天大、地大、生亦大。生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此才切合中华文化广博生动、精深通幽的特点,在这种文化浸透下的民族就会具有包容天地的气度和磅礴不息的生命力。正因如此,也才能理解当人们奔往市井、奔往朝廷形成洪流时,何以修道的人能坚守在峻岭峭壁之间,创造出瑰丽的中华文化奇迹。可惜那分深博经了王侯豪贵们,特别是李唐王朝的修饰后变得夸张离奇,老子的形象在民间由师竟化身为教主和神仙了。从大罗宫下来时已近正午,沐浴在阳光下,看着湛蓝湛蓝的天,心里通透了,人舒展了起来。同车的女孩热情地为我照相,对着镜头两臂抬起,飞翔!仿佛真的能翩然而起呢……
午饭后,我们到了云峰寺,亦称抱腹寺,这儿是佛家修行的道场了。腹岩是崇山峭岩之下,天然形成的一个高六十米、长一百五十米、深五十米的巨形岩洞。二百余间殿宇寺庙布列其中,堪称奇观。陡立的岩壁上有无数系着红绳带的挂铃在风中摆动唱响,展示着人们美好的夙愿实现后的一分分真诚。云峰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曹魏明帝谢迪公禳灾之恩,赐予重金,敕建抱腹寺,并敕封为方丈。后迪公在抱腹寺洞内辟关辟谷,打坐成真。开创净土宗的北魏高僧昙鸾,曾在抱腹寺洞内修行数年。在云峰寺的石佛殿等殿宇内,异彩纷呈的是宋代之前及宋、元、明时期的雕塑,颇具历史感。前年在张壁始知空王佛,避开众多的人,一个人急急地走到了空王佛殿,立在殿前,抬眼看着殿内那尊宏大的空王佛像,仿佛有种心灵的触动,谢辞了师傅递过来的香火,俱空身心,拜佛,拜空王佛。尊敬他的自持和坚守,他不是丘处机,他无意血雨腥风的政治,在招募天下英才的李世民到来前圆寂了,留形驻世守住了绵山和他的传承。他及他的徒弟那一尊尊历经千百年,仍灵形不朽的包骨真身舍利像给后人们永恒的启示和震撼……出了云峰寺,随旅行社安排到了绵山后山的水涛沟,这里绿树成荫,遮天蔽日,一路流水潺潺,任凭外面烈日当头,可这里依然清凉一片。与山水相依真惬意,乐不思归啊!可是到了绵山怎能不去见介公呢?
乘缆车上了柏松岭,介公墓在岭中央,是个椭圆形山丘,山丘削平的一面嵌一墓碑,旁有元、明、清历代石碑数通,墓前两侧有方形石柱数根。此处居高临下,放眼四望,满目青翠。以苍天为盖,青山为屏,高迈朴素,深合介公本色。介公墓是晋文公为怀念介子推而敕令修建的衣冠冢,那位君王将跋山涉水、风雨随行的殷殷呵护和庇佑当做私有,打算焚绵山而迫介公出,最终只能在绵山上顿足哀号。
“足下”已去,流传下了关于他的事迹。
静静地立在介公墓前,感受他在晋公子落难近二十年颠沛流离中义无反顾守护的坚定,在君国已定后翩然离去的洒脱,在劫难起时与草木同归的慨然。那是何等酣畅淋漓的人生啊!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壮哉,介公!
2009年5月于山西绵山
介子推
介子推,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出走19年。在流亡期间,曾为重耳割股充饥。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绵山。晋文公亲请不得见,乃下令举火烧山迫介子推出,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柳树而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