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波用短促而坚定的语气说:“次落队长,请报告GNSS接收到的卫星数。”
“报告大本营,卫星56颗。”在次落的回话中,能听到他粗重的喘气声和呼啸的风声。
意外情况突然出现,雪深雷达探测仪本应发亮的两个指示绿灯,在显示器上却只亮了一个,而另一个变成了红灯。
次落立即将出现的问题向指挥部作了报告。
听了次落的报告,指挥部一时静默无声,所有人都紧张起来。
从显示情况来看,问题在于线路接触不良,技术专家很快给出了解决方法。任秀波马上向次落转达:“请检查一下卫星接收机与雪深探测仪的连接线。”
为了抢时间,为了方便连接线路,测量登山队副队长普布顿珠干脆摘掉了氧气面罩,快速重接了卫星连接线,使测绘数据得以正常传输。普布顿珠的勇敢行为无意中创造了在珠峰峰顶无氧气面罩状态下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
在焦急的等待中,任秀波手中的对讲机突然传出声音,只听次落兴奋地说:“好了,接上了,两个绿灯都亮了,工作正常了。”
宁静许久的指挥部顿时响起一片振奋人心的欢叫声。
珠峰顶上,时不时有流云飞过,给蔚蓝的天空,增添了让人心动的诗意。队员们无暇欣赏头顶上的多彩的天空,一个个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因为他们深知,攀登珠峰的最终目的不只是成功登顶,把五星红旗插在珠峰顶上,更重要的是获取各项测绘数据,只有获取到数据,才能破解珠峰身高不断变化的神秘真相。
接下来,在宝贵而漫长的2个多小时里,各项报告声不断传来,先是重力测量完毕,接着是GNSS数据测量完毕,没多久是雪深雷达测量完毕。伴随着捷报频传,登顶队员们也在创造着奇迹,他们创造了中国登山测绘队员在珠峰峰顶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
峰顶异常寒冷,氧气稀薄,气压极低,多待一分钟对队员的身体和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可是他们为了获取充足的数据,在珠峰顶上整整工作了两个半小时。
当重力、雪深、GNSS等一个个数据测量完毕,在收到珠峰大本营指挥部的明确指令后,登顶队员们这才开始作回撤的准备。
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大本营里所有队员都沉浸在欢欣鼓舞的气氛中,有的和同伴击掌,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流出了喜悦的热泪。顷刻间,欢呼声响彻山谷。
5月28日,8名登顶队员顺利撤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标志着2020珠峰高程测量阶段性任务圆满结束。
然而,对测绘队员们来说,采集数据只是万里长征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步,接下来,他们还要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为科学实验研究提供准确详实的数据支持。
科学就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只有经过处理的数据,才能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珠峰的新高度也才会更科学、更权威。
破译珠峰身高的奥秘
2020珠峰高程测量采用国产先进设备和多种先进技术手段,采集了珠峰及周围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最新数据,总量达1.44亿条。
珠峰究竟是变高了还是变矮了,世界各地热爱珠峰、关注珠峰的人都十分期待答案的公布。
随着各项观测数据的传回,项目的接力棒由珠峰测量队员的手中传到了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的手上。作为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他们将围绕GNSS控制网数据处理、高程控制网数据处理、峰顶交会数据处理、重力测量数据处理、雪深雷达测量数据处理、珠峰地区重力场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珠峰高程综合确定等7个方面展开工作。他们既要对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进行汇总处理,还要对所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最后通过解算平差,获得初步的珠峰高程结果。
在数据处理上,数据中心有着明确的分工。作为珠峰高程测量中重要的一环,GNSS控制网数据处理工作由数据中心三室负责。为高质量完成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处理任务,早在2019年接受珠峰高程测量任务之初,数据中心三室就集中力量开展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攻克,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相继完成了相关数据处理方案编写、数据模型建立、软件编程测试、数据比对分析及验证等工作。
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负责相关数据信息收集工作的程艳,在《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一文中写道:“数据中心三室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优秀团队,全室人员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的实际情况,迎难而上,自愿放弃休息,加班加点推动工作进程。在进行模拟珠峰峰顶观测环境下北斗数据处理方案讨论时,大家常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为了使解算方案更科学,结果更准确,大家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献策,碰到困难相互勉励、互助互学。在落实技术环节时,大家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开展工作。”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