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处于溧阳北山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村民们世世代代和土地绑在一起,既无外出读书求官,也无离家打工经商,多数人一生连几十里以外的溧阳城都未去过。因为一辈子只是生活在这十里八乡的小圈子内,他们通常是极少有机会接触“书信”。新中国成立后我很早就离开了家乡,先是去县城读中学,后又在省城读大学,最后毕业分配留在了外地。因此,我和家人便有了很多的通信需求。
老家村边曾有驿道通过,据县志记载,在离我村不远的陶庄村就有明代的驿馆。当然这些驿道、驿馆只为官府服务,百姓的书信传递恐是难以沾边。新中国成立时,山乡村寨没有百姓的固定邮路,村子所在的镇上也没有邮政所,当时有一家南货店老板为人厚道,设了个邮政代办点,乡民们如有书信就买了邮票寄放在他那里,晚上他把信件包好,送到后周镇的班船上,邮到溧阳去。这个班船是后周镇与溧阳县城唯一的交通,且是隔天一班的夜班,橹摇纤拉,第二天天亮才到溧阳城。所以,我们的来往信件要每两天才发一次。而信件到了后周镇,也无专人递送。南货店老板会把分发好的信件找上街的村民请他们顺便带去。我读高小时曾订阅过一份《中国少年报》,每周三期,常去邮政代办点拿报纸,和老板熟悉后,他便常让我把塘马村、塘马初小的信件、报纸带回去。当时往来书信很少,通信虽不便但百姓倒是不甚在意。
1956年,我在县城读中学,县城的通信条件比家乡要好得多,邮政局门前有个绿色大铁桶,人们可以把信件投进去。旁边有个老者,摆了个桌子代人书写信件。送信有了专人,称之为邮递员,他们身着绿色服装,背着绿色邮包,穿行在大街小巷。后来条件好了,他们每人有了一辆绿色的自行车,邮包挂在车上,在行人中穿行很是自豪。那时,家乡的通信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后周镇上有了邮政代办所,接着有了邮政所。渐渐有了专门送信的人。他们必须有双铁脚板,在夏天经受滚烫山石的考验,在雨天经受山路泥泞的捣乱。不管山高涧深,路险路滑,他们每天至少要跑六十多里路。他们手中必须有条木棍,靠它的支撑方可行稳致远。也许是因为编制问题,也许是乡间的道路问题,他们的代步工具改为自行车拖得很迟很迟。不过现在他们和城市里的邮递员一样,代步工具都是电动车了。
电信传到农村有个漫长的过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也只是政府机构有电话,后来,一些单位才渐渐有了电话。1959年,我们村后筑了中型水库,水库管理所就在村北部,由于每天都要向县水利局报水位等水文资料,所以也有了电话。1963年,我参加了高考。发榜信息会最先到达学校,录取通知书邮到我手中可能要迟一个星期,这种等待多一天也难熬。我想起父亲工作的水库管理所,我不可以用他们的电话向外打私人电话,但可以接打进来的电话啊。我的一个同班同学住在溧阳县城里,在高考发榜那几天她一定会去学校了解情况,我请她一了解到信息就上邮电局给水库管理所打电话,我在那里等着。就这样我收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电话。电话里,同学说我录取了南京大学,同学的电话免去我等待通知的煎熬,让我第一次享受到了电信的快捷。
在农村,电报比电话还难,一是农村无处可发电报,二是农村收电报也难,它到乡下时是和信件一样送达的,并不快多少。1974年4月22日,我和同事们正在微山湖畔勘探找煤时感知了地震。后来,我们从广播里知道是溧阳发生了5.5级地震,我的脑海里立马跳出“茅山断裂带”的字样,心立时悬了起来——我的家乡一定在震区范围。自此我开始坐卧不安,焦躁地等待家信。但直到六七天后,我才收到平安家信。我也知道妻子的难处,她在地震当天下午就给我发出了平安信,想让我早一点放下悬着的心,她也想到了电报,可农村哪里可发电报呢!1979年7月9日溧阳又发生了6级地震,地震那天正休假在家的我接到了单位的电报,仅歇了三分之一的假期便提前结束了。我也清楚单位发电报时并不知道溧阳会发生地震,而即使他们再发一份电报同意我继续休假,我也难以及时收到。时有余震,爸妈需要我,妻儿需要我,我能放心走吗!不走,又无及时的通讯方法与单位沟通。这些在现今都不是为难的事,但当时的电信状况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便与纠结。
改革开放后,电信飞速发展。1986年我带着妻儿迁来镇江,一家团聚。六年后,家里安装了电话,虽不是镇江居家安装电话的最早用户,但也是我所在单位最早的一批。尔后,不到一年多,居家安装电话已很是普遍。那时,农村的发展速度也跟上来了。1995年前后,交通比较闭塞的家乡大多数农户家安装了电话,我的弟妹们都有了电话。电话快捷简单,爸妈任何时候想和我通话,拿起话筒就可以了。固定电话的惊喜还未散去,移动通讯悄然来到百姓身边。我因工作需要配备了BB机,BB机用了不长时间,手机就问世了。我有手机时是刚跨入本世纪,当时百姓之间尚未普及。但眨眼工夫,手机就已遍地开花。记得2000年后的两三年里,每年春节妈妈都会数数大家庭中有了几部手机,盘点着她的幸福感。后来她也不点了,她六个子女的小家庭中大人小孩都有,有的还不止一部,而且经常更换。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好容易买了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送到家里,实现了让爸妈、弟妹、妻儿有电视看的心愿。那是老家的第一台电视机,可现在才不到40年,手机已快取代电视了,时代变化的步伐真快!
当贴着精美邮票的书信幻化成看不见的电波随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由通信带来的幸福感也充满着百姓的心田。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