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陷入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并且对他人失去信任。因此不要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会造成千古悲剧。哲学家叔本华用悲观主义的目光看待人生,他把悲剧分为三类:一是罪大恶极之人所造成的悲剧;二是命运捉弄所造成的悲剧;三是由于相互间的误会、猜疑和伤害所造成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就对猜疑造成的悲剧做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国王的女儿苔丝狄梦娜不顾父亲的反对,坚贞不渝地追求黑奴出身的将军奥赛罗,两个人私下成婚,奥赛罗非常爱这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可是他听信了尼亚古别有用心的谗言,怀疑苔丝狄梦娜与副将卡西欧有奸情,猜疑之火蒙蔽了双眼,狂怒中奥赛罗亲手掐死了美丽贞洁的妻子苔丝狄蒙娜。后来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在妻子的尸体旁边拔剑自刎。
一对经历百般磨难才结成良缘的美满夫妻却这样双双惨死了,多么令人惋惜啊!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阴谋陷害。奥赛罗的猜疑使他失去了心爱的妻子,而明朝崇祯皇帝的猜疑则使他冤杀了一代名将袁崇焕,从而失去了整个大明皇朝。
生活在崇祯年间的袁崇焕本是一个科举出身的文官,但却熟读兵书,精于布阵,对边疆战事很是关心。后来辽东战事告急,袁崇焕被委以辽东防务的重任,镇守山海关。袁崇焕依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区区一万守军在宁远大败努尔哈赤的十三万大军。努尔哈赤在宁远一战中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百战百胜的神话被打破,后来含恨而死。这次战争是两军在长期交战中,明军首次取得的胜利。一年后,皇太极亲率精兵欲为其父报仇,但在宁锦损兵折将,溃败而逃。袁崇焕自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风丧胆。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长城,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后率领九千精兵星夜回援,结果在广渠门外和十万八旗军血战一场,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了京师。两次兵败的奇耻大辱,父亲丧命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极不能善罢甘休。皇太极一面伺机向北京城发动更强大的进攻,一面使用“反间计”离间袁崇焕与崇祯皇帝。当时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清兵所掳,皇太极借鉴《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的反间计故事,故意让他们偷听到“袁经略有密约,不日即输诚矣”的密谈,第二天又有意将其放跑。两人回去后,将听到的消息奏报了崇祯,崇祯信以为真。次年八月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将袁崇焕处以磔刑,并被肢裂于西市。最为惨烈的是,当时的京城百姓以为袁崇焕勾结满洲人通敌卖国,听说袁崇焕被处死,这些人付钱从刽子手那里买来袁崇焕的肉生吃,顷刻间肉已卖完,再开膛取出五脏,截寸而卖,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一代名将千里冰雪回师救主,却落得如此下场。
袁崇焕入狱后,曾写下一诗以表心迹,其中有两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这桩千古奇冤,直到清乾隆年间修《明史》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袁崇焕之所以被冤杀、皇太极的反间计之所以能够得逞,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崇祯对袁崇焕日积月累的猜疑。被猜疑占据的心灵只能永远在黑暗中备受煎熬,看不到明媚的阳光。摒弃猜疑的法宝就是建立信任,信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猜疑往往是关闭心灵之门、掩饰自我、人为设置心理障碍的结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不要让成见和偏见蒙住自己的眼睛。不要轻信小人的谗言与他人的挑拨,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成见越少,就越不容易产生猜疑。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猜疑是宽容的死对头。具有猜疑心理的人与别人交往时,处处带着成见与对方接触,对方一有举动,就对原有成见加以印证。虽然猜疑心理有种种表现,但我们可以发现其共同的特征,即没有事实根据,单凭自己主观地想象;喜欢猜疑他人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内心充满不安的人。猜疑者往往是一点小事就会引起情绪不快或是痛苦的感受,甚至少言寡语、意志消沉,孤独沉默、忧愁郁闷,经常怀疑他人要算计自己。
要想摆脱猜疑,就要学会净化心灵,拓宽胸怀,海纳百川,心态平和。多想别人好处,对人多些仁爱宽容,要记住一句古训:“长相知,不相疑”。不妨多交几个亲密朋友,多交流。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开阔自己的眼界,人的思想境界宽了,胸怀广了,猜疑之心就会逐渐消除。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