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成大事者,无不是能忍常人之不能忍,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的坚忍之士。
中国有句老话:“能忍者,方为人上人。”坚忍是人们战胜困难,奋起前行,走向成功彼岸的强有力保证。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是能忍常人之不能忍,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的坚忍之士。
战国时,有一位名叫苏秦的人,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时常变卖自己的头发和给别人做短工。但苏秦却怀有一番大志,他曾离乡背井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术。一段时间之后,苏秦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告别老师下山,游历天下,以谋取功名利禄。
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却一事无成,连盘缠也用完了。无奈之下,他只好穿着破衣草鞋,挑副破担子,垂头丧气地踏上了回家之路。
等苏秦回到家时,已是骨瘦如柴,全身破烂不堪,满脸尘土,狼狈得如同一个乞丐。苏秦的父母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妻子坐在织机旁织布,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哥哥、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自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竟不理睬,自顾扭身走开了。
亲人的冷眼相待让苏秦无地自容,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便苦苦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母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东西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难道不会后悔吗?”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这番话令苏秦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学业未成而急于求成啊!”
苏秦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后,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他便开始闭门不出,昼夜伏案发愤读书,钻研兵法。有时候,苏秦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等醒来时,他都会懊悔不已,痛骂自己无用。可又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呢?有一天深夜,苏秦读着读着实在倦困难挡又不由自主地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的手臂却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于是便猛然惊醒了。苏秦抬眼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由此,他想出了一个不让自己打瞌睡的办法,那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读状态。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睹。
家人见状,心有不忍,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自虐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我会忘记过去的耻辱。唯如此,才能催我苦读!”他还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后来,苏秦又想出了另外一个防止打瞌睡的办法,晚上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痛”读,苏秦的学问有了很大长进,信心满满地说:“这下我可以说服许多国君了!”
后来,苏秦到各国去游说,用自己的学问说服了当时齐、魏、燕、赵、韩、楚六国的君王采纳他的意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苏秦则独掌六国相印,可谓辉煌一时。
这个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苏秦的家乡,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对苏秦的态度不好。听说苏秦要去赵国途经洛阳,全家人特地赶到洛阳城外30里的地方,把路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盛的酒宴,跪着迎接他。
波斯的著名诗人萨迪说过:“忍耐虽然痛苦,果实却最香甜。”所以,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需要坚忍,才能磨炼意志;当我们遭遇失败时,需要坚忍,才能积蓄能量;当我们山穷水尽的时候,更需要坚忍,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