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健陪着阿林他们站在4.6米高的观景台上,向南望去,那绵延数千余米,8000余亩的平旷圩田尽收眼底。智慧的吴村桥人以田为纸,执稻为笔,以一片翠绿为底色,用紫色、鹅黄、青绿色秧苗为颜料,画出“水韵和凤”及和凤大米_金牌苏米标识的稻田彩绘。这夏翠绿,秋金黄,五色慧挥稻花芳,七彩神绘文旅华,这生机盎然、创意美美的田园,供人休闲观赏,怡然自乐。阡陌交通的硬化,贯穿农田东西的国级美农路孔枫线,两端各连246、204两条省道,四通八达,这助力机械耕作、运输一条龙更洒脱,也更舒心。这正是陈小健梦寐以求的,他黑黝黝的国字脸上露出了惬意的微笑。
改革开放的乡村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尤其近几年,乡村振兴惊碟变,春风吹拂孕芬芳,水清天蓝路翡翠,田平稻香人入境。梦初卅余载,如白驹过隙,往事历历。
陈小建1987年初中毕业时,看到双抢(抢收早稻抢栽后季稻⁹)中累的疲惫不堪,宽大的背上尽是盐霜的父亲,没有继续升学,而是选择步入社会,发誓要将父亲从辛劳中解放出来。
陈小健在1987年7月就外出打工,1997年底带着妻子谢慧回村与父母过年,打算过完年将父母和在家照顾父母的兄长一家带到城里去,好让父母从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也顺便带一些低收入村民进城。他东家走走,西家看看,发现近300户的乡村和400余户的吴村桥村,有几百户人家到苏锡常沪当菜农,家里的农田不是六七十岁的老农留守种田,心有余力不足,就是无人在家,暂时给人家做做。反正菜农们在外虽辛苦,但挣钱是家里农田的六七倍,也无心问津农田。由于农田投入成本大,在家农户都不愿意接包。一般农户自家农田活忙完后就外出打工,等到收割时,又像候鸟一样飞回来。还有少部分农户经营自家农田,胀不死饿不坏,有个温饱,农闲就打打牌。再说当时农田要交农业税,这笔开支农户不能不算。走访中,小健发现这些农户的田都在东风圩、群英圩,土肥水便,自己村和吴村桥村闲散劳力多。他分析,这些闲散劳力是资源,特别是那些“候鸟”能不出村挣钱他们是欢天喜地的。他想,父亲虽是年过花甲的农民,但要他离开田和村,心有不甘。可是自己在城里的工作很顺,收入颇丰,带哥哥进城也比较便利。他两难地斟酌,认为“百善孝为先”应成为自己的标识。他改变了进城的注意,将陈郭村及吴村桥外出打工人的田转接下来。他吴村桥的岳父岳母也积极给力。他想方设法尽其所有积蓄,东借西凑买来一台联合收割机,组建了一支由闲散人员组成的打工队;他聘请了哥哥小志和二姐夫两位技工,开始了他的粮农生涯。2001年初,他租下了孔镇粮管所吴村桥收购点粮库,又高价买回了插秧机。机械化的耕作诱使许多农户想请他收割水稻、插秧。他看到乡亲们人工收割、栽插是那样的辛苦,如同他的父亲般累,他就二话不说,先给他们收割。没想到那年的十月底下起了中雪,自家水稻全乱七八糟被雪压倒在水田中,给他的收割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他的家人叽叽咕咕的,少数村民还八卦讽凉,他父亲亦“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那时他领教了“讨饭的顺不得拎篓的”歪风后,淡定的说“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他一如既往。
2011年起他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16年已达2000余亩。2017年他联系粮农曹玉春共同向村委申请群英圩低产田改造,2020年陈小健又扩大到3000亩。其实2010年起粮价稳定不涨,而农业成本不断递增,2019年起专业户已不敢扩大规模了。而他践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扩大规模安置村闲散人员,让更多的乡亲劳有所得。
他未停留在起点,紧紧抓住党和国家给的平台,为振兴乡村尽心尽力。他深知,是改革开放让他富了起了,作为产业人,不能原地踏步。他有“更上一层楼”的目标,誓创自己的粮食品牌。他从优良品质入手,无数次跑区农业局、科技局,向科技人员请教,对土质、水源、肥料、农药进行测试、管控,因情而动,确保绿色优质。苦心人天不负,2016年2018年他的南粳46“吴谷道”大米相继获苏米银奖金奖。
追梦路上他没有就此终结,而是在创“景旅田园”休闲农业中尽情挥洒他那支神笔,成功融入了创建吴村桥“中国休闲美丽乡村”。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