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读书随想 >

读苏东坡《潇湘竹石图》记

时间:  2024-01-27   阅读:    作者:  张守仁

  辛卯年初二,我前往中国美术馆看“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参观目标明确,欲亲睹难得展览的国宝——苏东坡孤画《潇湘竹石图》的真容。

  那幅画,乃中国美术馆镇馆之宝,馆内人员都极少见到,展示于半圆形中心大厅玻璃柜内。我因去得早,观众不多,得以占领最佳观赏位置。该画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绢本。淡褐底子上,画有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竹枝或直或斜,竹叶摇曳飘逸。大小两石蹲踞中间。左右烟水云山,咫尺天涯。迷濛中依稀可望湘江、潇水,遥接洞庭,岚影茫茫。构思奇特,匠心独运。高度简约,使画面充满张力;运笔空灵,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苏轼,绝代文学家,诗文妙天下。他的《赤壁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倾倒了多少华夏子孙。又能书善画,其书法作品如《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挥洒自如,回翔顿挫,以意态和气势的奔放而自成一体。其文人画不拘泥于形似,常以枯木竹石宣泄胸中块垒。传世珍品仅两幅,国内存《潇湘竹石图》孤本,价值连城。另一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至今不知深藏何处。据北京国画家周怀民所收藏之日本画册所示:“《枯木怪石图》上画一怪石和一株虬曲的枯木;挣扎扭曲的树干下,有衰草在风中颤抖,显出荒寒气象。”《枯木怪石图》上画怪石所用圆旋的笔触,和《潇湘竹石图》笔墨技法相同,由此也可证两画出自同一人之手。

  我面前的《潇洒竹石图》左下侧,有一则湘人杨元祥的题跋,记述该画始见于湘中故家,后流传于亲友之间。画之拖尾有叶湜、李烨、郑定、钱复、高让、吴勤、蔡源等元明题跋26家,共计三千余字,始于元惠宗元统甲戌年(1334年),止于明世宗嘉靖辛酉年(1561年)。多数题跋者认定此画系东坡贬谪到黄州后所作。由于题跋众多,原画接上拖尾,便延成长卷。有位名叫钱有常者题诗曰:“千载眉山一伟人,流传遗迹总为珍。雄文自是倾前辈,戏墨犹堪绝后尘……”赞誉坡仙毫端神妙,空前绝后。明末之后,该画一直秘藏于金陵李家,不为外人所知。

  九百多年来,《潇》画辗转漂泊,多次易主。民国后为北洋军阀吴佩孚秘书长白坚夫所收藏。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白坚夫携画来京,找到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珩和四川老乡、古画鉴赏家杨仁恺,委托他们售画,以救拮据。张、杨两位又往访王府井荣宝斋古画店店主、齐白石高足许麟庐先生。许先生深知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时移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的邓拓酷爱收藏古画,便带领他们至东城区遂安伯胡同邓拓家。邓拓展开长卷,用放大镜细看纸质、绢丝、笔意、众多题跋,认定此系苏轼真迹,如获至宝。他以《北京晚报》副刊上专栏文章“燕山夜话”所得稿费2000元,又变卖家中24幅古画得3000元,凑成5000元巨款,毅然买下宝画。又满怀欣悦之情,将其书斋易名为“苏画庐”。随后旁征博引,写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连同原画发表于《人民日报》,一时成为文艺界美谈。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1964年,邓拓将他收藏的古画145帧,慷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其中除《潇湘竹石图》外,还有沈周的《萱草葵花图卷》、唐寅的《湖山一览图》、吕纪的《牡丹白鹇》、仇英的《采芝图》、华喦的《红白芍药图》、莫士龙的《五湖云水图卷》、恽寿平的《桂花三兔图》等,均属艺术瑰宝,是中国美术馆迄今收藏之最珍贵的古代书画精品。

  观众们欣赏了中央大厅展墙上悬挂的一轴轴邓拓所捐献之国画,读了捐赠者一生从事革命新闻事业的介绍,对邓公莫不敬佩之至,赞美有加。有位白发老者说:“幸亏邓拓先生及时把这批国画捐献给了美术馆,否则我们就永远看不到了。1966年‘文革’开始后,红卫兵抄他家,肯定把这批宝画当作‘四旧’毁掉了。”

  听到人们低声议论,不禁回想起我和捐赠者邓拓的交往。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书时,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给我们讲授过《中国新闻史》课程。1961年秋毕业,我分配至《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工作。上班不久,副刊部主任顾行对我说:“市委书记邓拓同志想到西山转转,你也跟我们去吧。”我受宠若惊,欣然前往。轿车一出城区,绕过昆明湖,奔驰在玉泉山下。车窗外掠过一株株挂满黄杮的果树,不时有缕缕草香飘来。邓拓和顾行坐在我身后,谈论着“书画同源”的话题。经过一座皇家建筑废墟,我们下车察访,邓拓弯腰捡起一片琉璃瓦,对我和顾行说:“琉璃瓦唐宋时期就有了。唐代诗人皮日休、宋代学者王子韶在他们诗文里都提到过。除琉璃瓦外,封建皇帝、贵族们还造过铁瓦、铜瓦、银瓦、金瓦,而老百姓只能在房顶上铺石片、砖瓦、竹爿甚至稻草。可见即使一块瓦片,也显示出贫富之悬殊、官民之差异。”那次在京西山路上郊游,见到什么古迹,邓拓就谈它的价值和掌故。邓公的博学多识,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地理课,而他本人则觅到了几个“燕山夜话”的题目。

  晚报副刊上“燕山夜话”专栏,每周登两篇。题材广泛,无所不谈。有时我们把读者来信请写的题目,用电话转告邓拓,不到两小时他的通讯员就把稿子送到编辑部,真可谓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与邓拓接触多了,始知他对书法、绘画均有很深造诣。他用毛笔或钢笔竖写的每一篇“夜话”,字迹潇洒俊逸,笔势奔放,气韵连贯,有行云流水之感,篇篇可称书法佳作,令我们发稿时爱不释手,生怕排字工人把稿面弄脏。邓拓诗词雅(他以“左海”笔名,为副刊写了许多诗配画),书法好,丹青亦佳。我见过他送给福建友人的一幅山水立轴,笔墨疏朗,意境深远。邓拓发表在副刊上的“燕山夜话”,极受广大读者喜爱。老舍称它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不拘一格”。后来外地许多报纸仿效我们开设此类专栏。上世纪60年代初,姚文元在上海看到北京出版社出的合订本,特地写信给我们,赞美《燕山夜话》是“一朵北方难得的思想之花”。

  1962年9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十中全会,提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并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邓拓敏感到形势严峻,立即在10月中旬发表《奉告读者》,声明:“由于近来把业余活动的注意力转到其他方面,我已经不写‘燕山夜话’了。”他紧急煞车,终止专栏写作,期望免去杂文可能带来的灾祸。可是到了1966年5月10日,那个曾经夸过《燕山夜话》是“思想之花”的姚文元,在江青唆使下,摇身一变,抛出《评“三家村”》长文,气势汹汹指斥“《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戚本禹在康生指挥下,也与姚文呼应,诬指邓拓为“叛徒”。其时黑云压顶,狂飙突起,横扫一切,以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行将崩溃,邓拓有口无处辩白,便于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第二天,即5月17日深夜,含冤离世!

  如今在中国美术馆第一次见到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原作,眼前出现了捐赠者邓拓那朴实亲切、和蔼平易的学人风貌,不禁感慨万端……

  重新审视《潇湘竹石图》,有股狷介之气扑面而来。我意识到画上的竹石,既是东坡的自喻,也是邓拓的自况。他俩虽遥隔千载,却心心相印:都博学正直、忧国忧民,都才华横溢、能书善画,都有过从中央贬官到地方的经历,都不被时代所见容、蒙受过文章带来的厄运,都秉持着不媚权贵、敢于直言的高洁情怀……

  我久站在展览《潇》图之画案前,舍不得离开,又从头至尾细细观赏,惊奇地发现苏东坡原画拖尾上众多题跋前面,邓拓醒目地钤上一方藏画的红印。待我俯身玻璃板上凝视红印篆文笔画时,蜂拥而来的观众,把我挤出最佳位置。欲再挤入,已无余力。匆忙巡阅了一遍现、当代画坛巨匠们捐赠的众多名作,走出美术馆大铁门,感悟到从古至今,从屈原、苏轼到邓拓,历来正直的高士们大都摆脱不了被疏、被黜、被逐的命运。但那帧俊逸、超凡的《潇湘竹石图》,已深深地、深深地刻印在我心里,并将永远彪炳于华夏美术史典籍之中。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时光深处,记忆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