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老子一起被后人尊为道家祖师,不论在哲学思想上,还是文化上,庄子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庄子的文章是先秦诸子的典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构思新巧,笔走龙蛇,意境非凡。清代刘熙载说他“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而鲁迅则称庄子文章“汪洋群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不仅在哲学领域影响深远,还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很高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庄子论述道义的方式不像老子一样精微玄奥,更多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等来阐述观点,其文风、笔法、结构等等无一不值得人们仔细品味分析。
庄子的风格可以用恢诡谲怪来形容,他的创作题材新颖独特,创作中题材主要分为人与物两部分,新颖之处是以自然万物为故事的主人公,以一些形体奇特的人物为主角,相反的那些看似品行端正身体健全的形象却成为了反面形象。这是《庄子》的一大特点。他常以自然万物为主人公,讲述一段段离奇有趣的故事;他更是与儒家提倡的典型人物相反,文章创作中多次提及形体奇特的人物以及他们发生的古怪之事。
一、自然万物
“寓言”是庄子的一种创作形式,通过虚构、拟人等手法塑造故事情节,通过象征、隐喻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含蓄的表达故事中。在庄子的创作中的常以无人格的动植物作为预言故事的本体出现,并赋予动植物人性和意义,借此来阐发“道”的深远含义。如《秋水》《至乐》《达生》等篇章都是通过多个寓言拼接而成,以此来表达思想内涵。
动物中有鲲鹏、蝴蝶、螳螂等,大体可以分为神话类的鲲鹏、鹓鶵,鸟类形象:《至乐》《达生》中的海鸟、《山木》中的异鹊、意怠鸟、《秋水》中的鹓鶵、鸱;鱼类形象,鱼这一形象在《庄子》中多次提到,在《大宗师》《秋水》《外物》《天运》等6篇文章中反复出现,还有一些其它寓言中的主人公也是动物,这些寓言被赋予了丰富的生命力。植物有椿树、栎社树等,在《庄子》文章中植物的引入虽没有动物多,但是也都不容小觑。可以将文中的植物按照“大与小”来区分,如内篇《逍遥游》中的大樗、冥灵、椿,《齐物论》中的大木、楹、梧等,加之外篇和杂篇中的大木意象约有20种。展现了庄子的无用和大美的审美主张,传达了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感受,使人的生命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庄子》中的“树”形象是对“无用之用”主题的进一步补充,战国时期政治与哲学方面广泛运用植物比喻来进行论述。文中的渺小植物有:草芥、焦、莛、柏、桑等,庄子举了10多种,通过小的有用来反衬“无用即为大用”的观点。
《庄子》中的动植物寓言寓意丰厚,阐述了庄子对于“道”的认识与理解,也借寓言让世人明理。书中除了动植物以外还有很多自然景象,如“大海”“天空”“宇宙”等。从植物到动物再到大的景象都是庄子所追求向往的。庄子用诗化的语言阐发了自身不断追求的超现实的人生理想与艺术境界,这种诗情画意体现了庄子向往的自由,寓“道”于万物也应了老子的“道,万物之母”的言论。
二、奇人异事
在《庄子》一书中存在着大量的意向,比如鲲鹏、蝴蝶等一系列自然世界中的动植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物意象,这些人物意象表现了庄子“立象以尽意”为主旨的创作实践,独立于大树,鲲鹏等动植物意象之外。
(一)畸人意象。畸人意象是《庄子》中出现多的人物类意象,分为增殖型、残缺型、极端型和精神型四大类,共12个人物形象。这类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政权维护等原因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伤害,进而成了不完整的人。他们也是最具现实意味的一类人群“道德社会”的受害者。庄子选择这类人,主要是为了阐述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在《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嘴说出“古之至人,先存储己,而后存储人”,“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这呼应了孔子所说的“为人臣子,固有所不得已。”相比这些欲“有为”之人,缺了身体部位的畸人是被忽视的集体,他们与普通人构成社会的基础,在这个社会中,他们首要的目的就是生存。
面对畸人的生存状态,庄子谈到了他们精神与肉体上的需求,他们需要生活在世俗中,需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如瓮大瘿,支离疏等这些畸人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是在当时社会中达到了一种平衡。庄子对世俗的反抗主要体现在畸人意象纵向深入,从身体的畸形到心里的扭曲。接舆和盗跖,因为他们思想不符合所谓的道德标准,被看作异类;如叔山无趾,因触犯法律而被砍去脚趾,从而被边缘化。《人间世》中提到面对叔山无趾,仲尼说:“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因为“道德”而使自身变得不完整,又因为这种不完整而受到世人的歧视。通过一件件寓言表现庄子对当时社会的批评,更是借叔山无趾的口说出了“夫天无不覆,地无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儒家的欲有为于世,欲求名实,在庄子看来这种想法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沦丧。
在《庄子》中畸人意象成为了“道”的实体形态。庄子对弟子说孙休是个见识短浅的人,不应该告诉他至人之德,因为那样不会对他有启迪,反而会吓到他。很多身体健全的人,内心却不完整,所以庄子借畸人意象,来体现什么是“道”。实际上作为“道”的体现,畸人形象是庄子对正常人所设立的一面镜子,映射出正常的内心世界。庄子的题材新颖独特,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提出了一种与儒家思想相悖的观点,他的作品中没有君臣纲礼,蔑视仁义道德,追求自然大美,以奇人奇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这种奇特的题材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给世人一条与纲常礼教不同的道路,让人们理解“道”的意义。
(二)真人形象。“真人”是庄子理想人格,庄子认为老子、关尹子是真人,真人“不以人助天”,“以天待之,不以人如天”,真人是超越至人之一理念达到了超越“人”的境界。《大宗师》中对真人形象有详细的描写,古时候的真人看淡生死、不计较得失、无忧无虑追求自然之道。除了老子以外庄子还在书中塑造了一个真人形象——哀骀它,哀驼它的样子十分丑陋,他坡脚、驼背、长相丑陋,但是却受到男女老少所有人的爱戴,鲁哀公也想与他一同分享这个国家,而他真正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德。《庄子》反复指出,只有内心的才智品德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也就是真人。
借助真人形象的描写庄子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德性”,劝导世人少些计较,万事万物都要顺应其身的发展,不去强加改变。那种原始的不加修饰的行为才体现真正的道德。
(三)追求的人格。“至人”在道家是指超越世俗、优于常人,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言“至人无己”。在书中《逍遥游》《齐物论》《外物》《田子方》等篇中都有提到。文中说:至人是神仙,火烧身不怕热,置于冰川不嫌冷,雷电把山劈裂、风把海水振起也都不能惊吓到他。“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辟,顺人而不失己。”在庄子的笔下,“至”都是表示最好的、最高的、最尊敬的意象,“至”字本身就显示庄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庄子》中关于“神人”的篇幅并不多,《逍遥游》中说姑射山有神仙居住,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可以靠风和露水来饱腹,还可以腾云驾雾、御龙飞行,畅游在天地人间,翱翔于四海八荒。“圣人”是道家理想的最高境界,他与世俗意义上的圣人不同,《齐物论》介绍圣人是不会趋利避害,不去主动求得什么东西,存在于尘世之外的。虽然整部《庄子》中没有更多的话语介绍神人和圣人这种高境界,但是短小精悍的语言更让我感悟到庄子的精神追求:回归自然、抱朴归真、逍遥无为、与道一体,表达了庄子超越人生困境的努力追求。
《庄子》的题材选择不同于儒家著作规矩端正,更多的是一种随心所欲,体现出一种自由,正是如此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造就了很多经典篇章。向往自然的洒脱,畸人的生存之道,庄子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品味。
总而言之,《庄子》这本书,是源于庄子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庄子的作品如同他自己一样,在当时的背景下可以说是恢恑憰怪、新颖独特、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不论是创作方式还是思想内涵都为后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庄子》独特的创作风格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启发,他的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都值得去学习借鉴,开辟中国文坛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方勇.庄子学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0.
[2]张松辉.庄子考辩[M].湖南:岳麓书社,1997:14-16.
[3]孙义凯,甄长松.庄子通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2.
[4]钱政.庄子生平考[J].大众艺术,2015,(13):6.
[5]栗子涵.从庄子《逍遥游》出发[J].汉字文化,2018,(S2):11.
[6]林升文.“庄生梦蝶”:思想的精灵翩然起舞[N].福建日报,2020,(2):3.
[7]冯学成.无用之木的妙处[J].西部广播电视,2009,(12):13
[8]谢晓莉.畸人意象与庄子创作[J].文学教育(下),2019.
[9]张岩,顾思晨.用意象来表情达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13):36.
[10]赵真朋.浅谈《庄子·大宗师》中的真人形象[J].大众商务,2019,8(4):8
[11]李宏达.《庄子》中“至人”“圣人”“神人”“真人”关系再探[J].湖北经济学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