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滇池沿岸的古渔村海晏村
一
从昆明驱车一路向南,在滇池环湖公路的山水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不觉就到了一个古村落。村里的石板路已经磨砺得光滑洁亮,如今这条石板路上的每一块石板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岁月,它承载了海晏村一代又一代的人和曾经的历史过往,今天也承载着无数来这里游玩的人。村里的土基宅院也斑驳陈旧,满目疮痍,在风吹雨淋的侵蚀下变得厚重、斑驳、古朴。靠进它、触摸它,像一个历史老人,顿觉让人肃然起敬,每一幢房屋都透露出十足的沧桑时代感。在它们面前,我们都是小字辈、后来人。再看那,淳朴的村民都忙着手里的活,偶尔会听到孩童们叽叽喳喳的玩闹声。在码头上走一圈,扑面而来的“海风”在暖阳的庇护下,并没有带来凉意,只是正午粼粼波光的水面稍显刺眼。好一幅烟波浩渺、碧水蓝天的渔家风光、田园湖滨牧歌。尤其是在落日晚霞的西边一片天空中,时常会升起绚丽多彩的漫天彩霞,在滇池湖水的衬托下美轮美奂,这里便是位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海晏村,也是昆明最后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古渔村。据说,这个村落历史至少有3000年,而有史记载的海晏村则超过600年。
关于海晏村名字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相传明朝年间,这里常有达官贵人光临,在滇池旁设宴,得皇帝赐名“海宴村”。 第二种说法是:海晏村,得名来自古语“河清海晏”,取自唐代郑锡的《日中有王子赋》中的“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象征太平盛世,表达了最初的居住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管是哪种说法,海晏村都是一个好地方、美地方。位于滇池湖滨,湖岸上有观海亭,登亭远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最后的古渔村——昆明海晏村。在日落夕阳的晚霞下被映照的一片桔红。可见,海晏村以它特有的山水容貌在这里美丽了数百年。
近年来,海晏村因为码头仙境般的日落美景而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汇集于此,一方面想置身柔美夕阳中感受惬意,另一方面,更想感受一下这个古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
二
走进海宴村,被岁月打磨得溜滑发亮的石板路贯穿村子,斑驳古旧的土墙、独特雕刻的门头,还有镶嵌在土基墙上的拴马杆......都记录了这个古老渔村曾经的繁华。这里的房子都已经斑斑驳驳,旧迹明显,但是因为有热爱海晏村的渔民们在这里,古旧的痕迹只会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情味,更多的是念旧,一家人生活在这样的老房子里,老人在门前下棋喝茶,妇女在庭院里摘菜,孩子们在院子里跑跑跳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邻居间相互串门和邂逅最美的日落,一望无际的滇池,以及黄昏时分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这种自由又酣畅淋漓的生活方式,会让你不自觉的陶醉其中。浓浓的市井气息和生活日常,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又令人艳羡。来到这里怎么拍都觉得不够,而这个低调隐秘的地方,却真是昆明最美的日落之地,值得各类爱好者们前往尽享夕阳和晚霞。茶下棋聊天,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海晏村的房屋保留了清代以来云南民居的特色。泥巴累成的墙壁,历经沧桑,算得上真正的古迹了。2016年,海晏村被列为昆明市第一个历史村镇,几乎是昆明老式建筑保存最完整的村子,整条老街的两边都是老旧的土坯房和砖房。现在,村子里新式的混凝土房不断地涌现,然而,这些老房子依旧代表着村落的建筑风采。日前,《昆明市第四批历史建筑拟推荐名单公示》中,拟推荐的10处建筑作为昆明市第四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其中6处就出自海晏村:海晏村的关圣宫、吕祖阁、西寨门、老客事房、488号民居、615号民居。有抬梁式木构架、传统祭祀性建筑、门楼类建筑,均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被挂牌保护。
清朝中期,随着码头贸易的兴盛,海晏村的人流量与日俱增。外来人口的涌入,对餐饮、住宿等配套有了需求。那个时期,富庶的海晏村迎来了一波买地建房、扩建村落的热潮。我们如今看到的土木结构的民居建筑,绝大部分都是兴建于那时。海晏村的老房子由土坯来砌筑外墙,木柱和房梁搭建起整个屋架,房顶上铺设着整齐的小青瓦,因为周正的院落式民居从平面格局上看,像一枚方形的印章,所以老百姓便将它形象地称作“一颗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广为人知的“七十二道门”。
“七十二道门”坐南向北,主体由三所“一颗印”颠倒组合而成,面临街心,背靠山脚,左右两侧由数十间参差错落的偏房和铺房组成。全庭院设主大门一道,中门六道,巷门三道,后门四道,其余为房楼门,共七十二道,故得此名。其中院内有大小天井共八个,占地2440平方米,是海晏村目前现存的、最大的单体民居建筑,在整个环滇池流域也属罕有。从院落布局来看,它既古朴又庞大,纵横交错,构造复杂,滴水有序,配合默契。形成了门中有门,门门向阳,道中有道,道道相通的景观。如果是第一次踏入此地,会觉得犹如迷宫。
在二进院落的屋檐下,曾悬挂有当年呈贡知县题赠的牌匾,通过牌匾提供的信息,不仅可以推断出“七十二道门”距今至少已有300余年历史,还可以得知,当年建造“七十二道门”的主家,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声望与财富。如今的“七十二道门”,在遭遇了易主、分家、火毁之后,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大院落了,被分为若干个小院子。虽然有些破败,但是里面的阁楼、门窗都保存完好,仍可见木作、石作、砖雕用料的考究,房檐上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雕工精美、工艺精湛。
三
作为海晏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传承至今的海晏名菜,抑或是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滇菜经典,都将成为海晏村独特的标志。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单从一个“宴”字就可见一斑。“宴”几乎汇聚了中国人对吃的所有讲究。而以“宴”得名的海晏村,更是将“宴”诠释得淋漓尽致。这里还是滇菜美食的汇聚地。
海晏村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沃土地馈赠的物产以及滇池给予的鱼虾,加上海晏人巧手的烹饪,形成了独具海晏特色的地方饮食。作为曾经繁荣的码头,海晏村更是将滇池周边的特色餐饮文化融会贯通,逐渐成为滇菜美食的汇聚之地。此外,海晏村依山傍水,秀丽的自然风景成为“宴”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自清朝以来,达官贵客就偏爱在海晏村观海设宴。
明清时往来的官员商贾都会在此歇脚宴饮。位于海晏码头旁的石龙寺望海亭更是绝佳的远眺地点。相传清朝一位道台在望海亭设宴观海,当地乡绅为石河子村求名。道台触景生情,随即赐名“海宴”,后又取唐代郑锡《日中有王子赋》中:“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意,改村名为“海晏”,“海晏”和“海宴”两个名字也因此沿用至今。
云南民俗民史专家赵立介绍,锅贴乌鱼,这一道菜曾经是昆明一家叫冬月楼餐厅的招牌菜,很多名人都吃过这道菜,并且留下了记录,比方说文学大师汪曾祺,国学大师汤用彤。这道海晏村名菜就是用滇池里面盛产的乌鱼切成薄片,配上云腿片、面包片(或馒头片)在油锅里小火慢煎而成。还有火镰肉、高丽肉、杏梨蛋等等都是令人垂涎的美食。
此外,随着贸易往来,豌豆粉、饵块等这些云南特色美食的手艺也在海晏村传承了下来,并且有了海晏村自己的特色和名气。村民李依莲说:“我今年54岁了,从17岁开始卖豌豆粉,卖了30多年。我家的豌豆粉可以代表我们村,大渔乡好多来玩的都喜欢吃我们家的豌豆粉。”
鱼是海晏村必不可少的饮食文化标签,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如何将滇池盛产的鱼鲜烹饪成独具特色的美食,海晏人有自己的智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菜肴就是老酱煮鱼。村民余光明说:“这个老酱煮鱼是家家户户都会的,夹起一片鱼,吃的是嫩、甜、鲜。”
“”本为古人防止鲜鱼变质,加以处理的一种方法。糟鱼、腌肉也可称为“”。后来逐渐衍生为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制的,可贮存的菜,如茄子、扁豆。关于海晏人味道的传承,有一道必备的佐餐就是海菜。海晏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个罐,这些大大小小的罐多被存放于二楼房檐下延伸出的“阁楼”。为了罐干燥、通风,且不被太阳直晒,在一颗印的传统民居结构中,已经设计了专门存放罐的固定场所。由此可见海晏人曾经对海菜这一味佐餐小菜的重视。
四
夕阳西下, 海宴村美丽的晚霞渐渐从西边的天空铺展过来.夕阳也随之由半边的月饼变成了被晚霞罩住的月牙状,朦朦胧胧,泛着橘红色的光,光线柔美、温馨,最后渐渐落入了西山睡美人的怀抱。留下了西天一片灿烂的天空。
晚霞染红了西面的天空,微微地照在了海宴村的每一个角落。这时的晚霞,像是羞涩的小姑娘,只是抹上了一层橘黄色,天上的云朵模模糊糊,成了各种形式,有的像只小羊,在大草地上奔跑;有的像和平鸽,自由自在的飞翔。把海宴村的天空妆点的灿烂无比,美轮美奂。晚霞很神秘,不一会儿,便变成了浅红,这时,仿佛世间的一切都被晚霞留下了阴影,像是在花林间飘荡一般。湖上,静静的,晚霞有点儿不愿意了,使出浑身的劲儿,那种颜色,让人感到变化莫测,难以忘怀。
黑色的感觉已经渐渐向我们逼近,可晚霞并没有屈服,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美丽,微风吹过,好像感觉到了晚霞的告终。天际边,那略带淡红的云也散了,他不情愿的披上了黑色的纱衣,走掉了。
天黑了下来,天空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像是小精灵在上面蹦跳着。夜也被灯光点着了,在灯光城市的衬托下,夜更美了。苍穹下的海宴村在朦胧的星光下伴着滇池的荡漾微波睡着了。
我回味起海宴村美丽的晚霞,情不自禁赞叹他的美丽,我看过大海边的朝霞,朝霞是神奇的,而我觉的, 海宴村的晚霞更美,因为他美的自然,美的朴实,美的让人不依不舍,美的让人流连忘返,而且让我知道了, 海宴村美丽的晚霞他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真实,这种真实是千百年来海宴村世世代代勤劳努力的人民留下的。
想着想着,我望着墨黛的天空和滇池西岸静卧的睡美人陶醉了……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