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今年夏季以来,每天凌晨太阳早早升起,当月亮还没有落下天际,它就迫不及待地露出红彤彤的脸蛋,洒下灼热的光束。不仅如此,还距离地面特别近,仿佛一个燃烧的大火球顶在头上,挑战人们的耐热极限。
这是我在北京生活了40多年头一次遭遇的极端高温,将近一个月,白天最高气温徘徊在35度左右,甚至连续一周跨越了40度。于是,专家们称这种现象为温室效应,我倒是认为这是今年久旱无雨导致的。
北京的雨季是6、7、8三个月,历年这段时间雨水频繁,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高温,而且还能带来多阴的天气。大凡在北方生活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便太阳照射下非常热,但在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就很荫凉。比如北京,白天热晚上凉快,而我的老家武汉,白天热晚上更热,这是两地明显的差异。以往,我常常调侃武汉的朋友,到北京来避暑吧,远离火炉。然而今年却决然不一样了,轮到武汉的朋友调侃我,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每天早晚锻炼是我坚持了多年的生活习惯,一般我会沿着昆玉河畔的景观大道快步行走,晨迎朝霞晚送夕阳。景观大道一边是清澈见底的一河碧水,一边是花红枊绿的十里长堤,置身于这种环境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有益于陶冶情操。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对沿途的景观十分熟悉,甚至对花鸟鱼虫的细微变化都有所察觉。感觉植物也好,动物也罢,都是有灵性的,对雨水的依赖、对气温的适应特别敏感,倘若雨水充沛、气温适宜,都能根据季节的变化展示最佳状态。往年的盛夏时节,堤坡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浓密的树冠之间鸟儿唱歌,蝉儿附和;河水里野鸭畅游,鱼翔浅底,一群群飞禽时而振翅蓝天,时而返回水面。
春雨贵如油,是指江南一带正值农作物生长时需要雨水的及时灌溉,促进生长。若套用此句,北京地区可改为“夏雨贵如油”,不仅能够有效地滋润万物,而且还能够有效降低高温,给予大地清凉之爽。试想,当烈日烧烤大地,万物在干枯的土壤里挣扎,人们置身于烘箱般的环境时,突降一场大雨,赶走了烈日,浇退了高温,温润了大地,阵阵凉风拂过,那该是多么惬意呀!
然而,今年的天气变化令人始料未及,整个6月份几乎滴雨未下,进入7月份也呈现无雨的趋势,气温在干旱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历史极限。在连续多日无雨、高温频现的境况下,昆玉河畔也没有了往年的繁荣,显得有点凄凉。远望近瞧,鲜花凋谢了,青草枯萎了,绿叶憔悴了。由于鸟儿、虫儿失去了丰盛的食粮,不知跑到什么地方谋生去了,没有了鸟鸣蝉叫。太阳的直射,使河面水温升高,鱼儿藏进深水里,断了野鸭飞禽的口粮,它们也集体迁徙他处避暑去了。
我家喂养了一条宠物狗,已经13年了,今年也一反常态。由于无法通过汗腺排汗来降低体温,只得张开嘴巴“哈哧、哈哧”大口喘气,气温越高喘气越粗。白天无所谓,每到深夜喘息之声震耳,扰得人无法入眠。于是,只得24小时打开空调。殊不知,小狗躺在空调的出风口下倒是安逸了,但却为难了我们两口子,有过腰疼腿酸的人就怕长时间吹空调,容易引发陈年旧疾。
好在每年盛夏最热时我都要去北京郊区住一段时间,那里有妻弟租住的农家小院,可以避暑。如同往年一样,我与夫人带着小狗从北京城里驱车到乡下,开启了今年盛夏时节的避暑模式。
妻弟两口子每年都要在乡下生活几个月,从春耕到秋收,虽说付出的成本是收益的好几倍,但却充实了退休生活。小院里有几分地,种植着应季的瓜果蔬菜,地面有红的西红柿、紫的茄子;架子上有圆的葫芦、胖的南瓜;墙头有长的丝瓜、短的豆角。品种多样,琳琅满目,是餐桌上受人欢迎的美味佳肴。
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院子里摆放着一口大缸,以及许多盆盆罐罐,都装满了水。问其缘由,妻弟说由于今夏干旱缺水,村里控制村民用水,只是每天早晚两次定点供水,故贮存水以备涮洗饮用。
“缺水,为什么你园子里的蔬菜长势这么好呢?”我问。
“每天用这些水浇灌。”妻弟指着大缸和盆盆罐罐回答。
“难道今年夏天郊区也没下雨吗?”
“从6月份开始一直没下雨,高温打破了几十年的记录。”说着,妻弟拾起一块土疙瘩,轻轻一掰,成了粉状,“早晨浇透了水,现在蒸发干了。”
见状,我从屋子里拿出水舀子,打算给菜园浇水。妻弟赶忙拦住,“不行,水是烫的,地更烫,现在浇水会‘烧’死蔬菜。”
也难怪,我是城里人,对农活一窍不通。
乡下的温度就是不一样,虽然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也很热,但晚上比城里凉快多了,睡觉时可不用开空调。从家里带来的小狗可高兴了,房门下沿有一条缝隙,凉风从屋外往屋里钻,整整一宿它都趴在那里,没有张嘴“哈哧”,始终酣然沉睡。
凌晨时分,院子里传来轻微的声响,我起床轻轻打开房门,天蒙蒙亮,只见妻弟正在给菜园浇水。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昨天晚餐我们现摘现吃园子里的菜,新鲜、爽口,味道甜美。
趁着清晨凉爽,妻弟带我去看他的庄家地,此时整个村庄还在熟睡中。这个村子位于两山之间,村民的庄家地都在山脚旁、山坡上,由于没有水源,农作物的生长基本依赖雨水。所以,地里种植的都是耐旱的作物,绝大多数都是玉米和核桃树。
这里的山地石头多土壤少,所以村民们一般在自家农田周边栽种核桃树,即可挡住炙热的阳光,又可留住土壤和水分。这个季节正是丰收的前夕,往日核桃树绿叶浓密,枝头缀满果实;田地里玉米杆亭亭玉立,玉米棒圆圆鼓鼓。然而,呈现在我眼前的景象全然不如往年,土地干涸龟裂,核桃树叶几近枯萎,带刺的核桃皮个小不说,且呈扁平状;玉米杆稀稀拉拉,叶子焦黄。虽说是清晨的旷野,也不见露珠点缀于植物上面。
再环顾四周,情形都差不多。山坡上,田野里一片凋零,核桃树,玉米杆,都耷拉着脑袋,萎靡不振。我不由想起了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写的诗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同时,脑海里出现了我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一个场景——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跪在田间地头祈求老天爷普降甘露。
不用问,缺水,是缺水造成的,这番情形与妻弟菜园大不一样。时至今日,我深切体会到,雨水对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仍然有着巨大影响。
妻弟可能看出我一副惊愕的神态,忙解释道:“今年肯定欠收,再不下雨那就是绝收。”
我心想,丰收欠收绝收对于妻弟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心里安慰,然而对于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呢?无疑有着生计之忧。难怪自古至今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后几日,自我感觉心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常关注天气预报,祈求老天爷酣畅淋漓地下一场大雨。那一日,天气非常闷热,空气变得潮湿,身边的小狗也开始张嘴“哈哧”起来,似乎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大约半夜时分,阵阵“滴答”的雨声把我从熟睡中唤醒,那么清晰、悦耳。下雨了,我在心里大喊了一声,翻身爬起床,打开房门,一股凉风裹挟着水分迎面扑来。夜幕中白茫茫一片,借着灯光能够看到晶莹的雨水自天而降,滴落在大地上、屋顶上和植物上产生了不一样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曲动人心魄的交响音乐。
好久,我伫立在屋檐下,任凭雨水的颗粒喷撒在脸上、身上,享受久违的清凉,聆听时近时远、时缓时急的雨水敲打声。我在想,这雨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浸润了大地,灌溉了万物,眼前的植物和野外的庄家一定饱饮了甘露,焕发出蓬勃生机。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