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著名音乐人韩红演唱(歌词作者:喻江),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
2012年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两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轧,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以新闻媒体为主打的社会各界对张丽莉给予了极大关注,她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
颁奖词说:“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让我们再看看“《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推出的一名女性人物。
2011年7月2日下午1时半左右,杭州市滨江区闻涛社区一处住宅小区内,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刹那间,刚好路过的80后女性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接住了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吴菊萍被社会誉为“最美妈妈”。
颁奖词说:“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社会学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最美妈妈”感动了全世界,凸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也许这就是黄坤明(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本文作者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更为深远的意义:“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非常重要,但精神财富更是极其可贵,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最美妈妈’的事迹,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思考,这比这件事情本身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什么是女性美呢?我们看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位最著名诗人的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描述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是莞尔含羞的低头,是娇俏妩媚、风情点点的低头;“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给人轻灵圣洁、柔美无限的感觉,纵情描写的是女性的柔性美,绽放的是女性温婉气质的光辉。戴望舒《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丁香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诗人美好期待的象征。李金发具有强烈的女性美意识,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集体加以推崇,他的女性存在意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男女平等的倡导以及对自由婚姻的呼唤都体现在他的诗作里,他所主张的女性美实际上是指拥有并践行平等自由价值观念的新女性的美。在看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简•爱是一个外貌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圣洁、美好的生活,她在世界各国读者心目中是完美的女性。上述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被认为是美的女性。
而《感动中国》推出的女性人物,无论是“最美教师”张丽莉还是“最美妈妈”吴菊萍,她们身上折射出的,都是当代中国女性向善的人性光芒。
人性的基本意义是人的性情,其另一含义指的是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包含所有正义性的人类价值观,也包括对“人”个体的尊重。如明灯照亮夜空,人性中的许多美滋养、温暖、感动着我们,亦如飞鸟需要天空,游鱼需要江河,人性中不能缺少这种美。
在静止的汽车突然失控冲向几名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毫不犹豫地扑过去推开学生,她当时凭的是直觉,但直觉的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纯正师德,更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的本质精神是数千年来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人性光辉。这样的人性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命比天大。惟其如此,人们彼此的安危祸福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你我的生命和情感便自觉地休戚与共,人性便在瞬间凝结并激荡起无形的力量。
吴菊萍只不过是杭州市滨江区闻涛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她在这个小区路过时,刚好遇上“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的一幕,在一个幼小的生命顷刻间将要坠入无边黑洞的时刻,吴菊萍如果伸手去接一下,生命可能得救,如果她不伸手,生命的花朵就必定凋谢。彼时,吴菊萍来不及考虑她会不会成功以及她自己有多大危险,就是本能地冲过去伸手接了那女孩。这是什么本能呢,这是母性的本能。母性的本能是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需教导和训练的、天赋的、在人类进化路上所留下的行为和能力,说到底还是美好的人性。
张丽莉、吴菊萍人性美的共同点,在于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尊重与敬畏生命,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生命的顿悟与喜悦。如在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动物如此,万物之灵的人类就更应如此,舍此,便是人性的丧失殆尽。
正是张丽莉、吴菊萍拯救学生、拯救小女孩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生命的人性力量,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感动了中国。她们身上闪烁的光芒诠释了人性,点燃了当代中国的女性美。
有点不和谐的是,在跟踪阅读张丽莉文字报道时,看到《重庆商报》有这么一篇:《礼赞张丽莉,别忘“张丽莉”》,这标题的后边一个“张丽莉”加上了引号,颇是意味深长。文章说:“这样一个优秀的年轻教师,如果不是意外的碾轧事件,她也许不会为人所知。更值得一提的是,张丽莉执教已5年,表现如此突出,却仍然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医保,每月工资只有区区千元。”
也就是说,在张丽莉的大义之举发生之前,她还只是佳木斯市教育系统的一名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如果说张丽莉挺身而出救学生只是偶发事件,那么国内一流媒体已经采访证实到她一贯表现优秀又怎么会还没有编制呢,张丽莉没有编制,那要谁才可以有编制啊?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是不是应该写一个“关于含泪请求佳木斯市教育局给张丽莉一个编制的报告”呢?
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向善的人性光芒也能够更加温暖、更加全面地照亮我们的用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让我们社会的所有劳动者更加尊严而又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呢?这同样关乎人性。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