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许是地球上好奇心最重的动物了,不只对生存有必要的知识想知道,那些与此全然无关的资讯也想晓得。
渴望穿越时间、穷尽空间是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有的意愿与抱负,只是当时太难做到了。现代科学的发达让周游世界成为寻常事情,于是旅游成了重要产业乃至维系一国经济的命脉。
每年有多少人在各大洲转来转去,并无什么目的,只是看一看别处的模样。
事实上,因为传播手段的普及,通常在脚步到达某处之前,我们大抵早就了解它的模样与风情,网上地图能够细致地展现每个城市每条街道甚至每幢房屋的形象。但这并不能阻挡亲临的愿望,反而会激起前往的冲动。事实上,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方,由于此前看到的通常是景观最精华处特定角度的展示,我们常常有一种轻微或者沉重的失望。
但只要各方面条件允许,下次还会选择出门。
旅游的意义何在?
它让我们全身心浸溺于远方,变他在为此在;它使生活有了更多具体的参照,它勾起丰富的欲望,也展开各种各样的可能。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把这看成一个人应有的修为。看书与行路,相同又不同,相同在于通过各自的方式积累经验与知识,不同处则是,行路比看书通常更直接。
但现在的旅游方式,往往是格式化了的。我们按照预先的规划行走与观看,几乎没有意外。这样的旅游更像读书——那些印在纸上的文字早就编排好了;而最好的读书其实像旅游,总有意外出现,令我们进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即使最休闲的旅游,也可能给我们增添意料不到的知识甚至机会。我前几天去了趟江汉平原,看到高速公路边上,农民仍用牛在耕地,那片最适合机械化操作的一马平川,几乎看不到现代农业的踪影。一派古风中,未免感叹前人所造“犁”字,至今还没有过时。
想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四个现代化”的口号,所谓四化,居其次即农业现代化,更早些时,50年代提出超英赶美,也含了类似的意思。
然而半个世纪过去,农民只是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令他们贡献城市建设之余留下空巢家庭与荒僻的乡村。
近年有所进步,也不过取消农业税罢了。至于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似乎连像样的规划也没有,投入更是少得可怜。
这不能不让我想到,能够影响与决定中国命运的人都住在城里。或许他们并不知道农村的境况?如果知道而依然故我,这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倘若仅仅出于短视,那真是悲乎者也。
一趟原本没有休闲之外目的与安排的旅行,还是触发了我思考一些平时忽略的问题:中国革命是底层民众(包括农民与工人)推动与促成的,为什么革命成功后,最受忽略乃至欺侮的正是农民(后来也包括了工人)?
武汉是辛亥首义之城,也是那个年代规模最大的工人运动发源地,随后国民政府也一度定都于此,所有当年的革命者难道不都抱了最美好的初衷?
现实却还是遵遁着自己的逻辑。
在旅途中想起这一切,不免叹口气。眼下正是春天,楚地风光宜人,随处可以遇到当年三国征战留下的痕迹:赤壁、荆州、宜昌、襄樊等等。那本几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小说,我还记得它的卷首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此残酷的几军厮杀,在后人眼里竟然透出某种诗意。
对历史而言,时空都不易体味与捉摸,一如我们漫无目的的旅游。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