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现实之惑 >

砚边

时间:  2024-03-23   阅读:    作者:  杨利民

  不临帖,无以言

  临帖,是书法实践最重要的方法,是进入书法境界的唯一途径。古人和今人知晓书法之道的,都把读帖临帖看作是书法入门和提升的钥匙。

  清代朱履贞在他的《学书捷要》中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包括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才能体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

  任德山在《中国书法》一书里,对什么是临摹碑帖,说得简明。“临”,是把范本放在面前,观察字体结构、笔法笔势,会心凝神,对照着写;“摹”,是用透明的纸覆于范本之上,依范本字形描摹。

  临摹有这样几个要点:一是选帖。选帖就像选对象,要对得上眼。选一本自己喜爱的、能产生心理共鸣的碑帖,符合自己审美意象。二是读帖。读帖就像欣赏所爱的人,看得仔细,看得深情。认真观察、分析自己选定的碑帖,看得入神,看得痴迷。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观察碑帖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枯润、笔势的起伏收止、结构的主次呼应,还有运笔的牵丝往来、转折提按等,对范帖琢磨得“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姜夔《续书谱》)。三是摹帖。摹帖可以在双钩字上填墨,也可以用透明纸覆在范帖上书写,要一笔填满,不可重描,体察字的整体笔势和神韵,在头脑里由浅入深打下印迹。四是临帖。对照选好的碑帖临写,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熟视范本,默记于心,将字一气呵成。不可看一笔写一笔,致使字势拼凑,神采全无。要长期坚守,直到能够写得与范本惟妙惟肖,正如《书谱》所说,“拟之者贵似”。可以按先摹后临的步骤,也可以直接进入临帖。临和摹可交叉进行,也可偏重于临。五是读帖。读帖是通过对法帖的阅读琢磨记忆,深化了解吸收融化,达到心中有数和胸有成竹的目的。读帖又分读形和读神,读形能认识和了解碑帖的基础面,读神能感悟和体验碑帖的内在层。通过反复的读帖,对所临习的内容进行意念上的虚拟模仿,在临写前就将毛笔要经过的轨迹、轻重提按、以及结构特点、艺术风格,形成内心的指令方案。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宋代书法家姜夔认为:“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意思是,临容易学到笔画的姿态,可是不容易学到间架结构;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可是不易学到笔画姿态。从难易程度来说,摹易临难。不管是临还是摹,都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有人不屑于“像”,轻视“像”的意义,说:“像还不容易?”启功先生反向回答:“不像更容易!”

  历代书家谈临摹重要性的语录很多。“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麓台说的是绘画,书画同源,对书法同样适用。

  历代名家钟情于读帖临帖的故事,感人至深,给人启迪。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一次骑马外出时,偶然发现了晋代大书法家索靖手迹的碑刻,便立刻下马观看,端详了一会儿,没看出惊人之处。他牵着马离开石碑不远,又不甘心,回来更仔细地看一遍,这一次他觉得字还是不错的,有风格,有韵味。他再次骑马走了好一段路,心里还想着那个碑刻,觉得还没看够,于是他策马扬鞭又赶回来,仔细欣赏起来。这一次他越看越痴迷,深深地被索靖的书法所折服,在石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久久不肯离去。

  老一辈革命家们戎马一生,在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事业中,兼顾书法练习,书法艺术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

  朱德总司令很注意基本功的锻炼,七十五岁高龄仍然临帖,悬肘运腕。他将黄山谷的《幽兰赋》,悬挂在书橱前面,经常临写,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他认为黄山谷的书法,丰满而苍劲,态浓而意淡,巧藏于拙,秀出于伟。由于朱德长期临摹黄体,深得山谷笔意。朱总晚年的书法苍劲古朴,秀拔洒脱,纵横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5页
下一页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