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什么是文化?正如莎士比亚所言:“这是个问题。”在定义未落定前,文化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既然文化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如何解构?如何阐述?不同的人当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鉴于此,文化应是一个动态概念、更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几千年的动态史海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头把交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从过去董仲舒所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便可窥一斑。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国文化注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关系;这个关系在历史演进中维系着自然与社会的平衡,维系着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金田起义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三民主义、从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从改革开放再如今的文化大发展,如此扽等,不一而足。每分每秒都在历史的年轮中雕刻着文化的印迹,正是中国的独特文化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便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面对如火如荼的文化大发展,作为一名贵州籍人士,笔者以“局外人”的立场来谈谈当前的文化建设。近日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与其说是一部展现民族团结,彰显民族大义的历史剧,倒不如说是体现贵州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这是继《绝地重生》、《云下的日子》、《雄关漫道》、《幸存日》等等打造“多彩贵州”的一系列文化举措,无疑是贵州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而《奢香夫人》同样是由贵州创制、是我国第一部以彝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并在央视黄金时段强势推出。可见用心不可谓不精,用力不可谓不巧。《奢香夫人》讲述的是彝族女政治家奢香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剧中集中展示了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黔西北彝族独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精神。其中贵州籍演员宁静的精湛演技,无疑让笔者这位“局外人”颇感自豪与欣慰。
谈到文化建设,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们都知道文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表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繁荣象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国人也越来越自信,然而自信过了头便是自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着实让国人感受到了“飞一般的感觉”,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到水里游的;从嫦娥奔月、磁悬动车、到蛟龙潜水;人类已经无法阻止中国的发展速度了,中国的经济总量更是全球数一数二了。人们都在为这比“大跃进”时还要快的速度而拍手叫好时,就没听见有人站出来说“不能再快了”。
古人早就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自知强扭的瓜不甜。拔苗助长式的文化建设,如同未到预产期的胎儿一般,提前给了个“剖腹产”。这样一来,襁褓里孩子必定先天禀赋不足,无论后天如何加强营养,加倍呵护,孩子始终都是一个“早产儿”。正如酿酒需足够时日,收割庄家需等到季节一样。当然文化建设要比生孩子复杂得多。万事万物皆有一定的规律可言,如果总想“一刀切”,想通过“剖腹产”的行政方式,提前看到文化政绩,提前看到文化成果,那么即便出了成果,也是“文化苦果”。
按照辩证主义的说法,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不排斥快速发展的社会规律,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但这样一来,在“快速出政绩”的指挥下,处处都是“行政牵线,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壮观场面。这样的文化,最终也会昙花一现,成为名副其实的摆设而已。
文化建设不能采用工业的发展模式,不能批量加工,更不能加班加点,提前完工。否则,这样批量生产出来的文化,只是一具具没有生命力的躯壳罢了。那还谈什么文化,直接火化得了。我们是否静下心来,我们是否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从骨子里尊重文化了吗?尊重文化的前提是什么?难道就是把文化当产业来抓,当政绩来抓?没有足够时间孕育,没有灵魂的文化不过是前人的遗产,后人的悲哀。窃以为,在科技的引领下,过去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打磨成功的文化艺术,如今只需几个月便可搞定。四大名著翻来覆去的重拍,但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哪呢?在票房?在宣传?这样的文化,迟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什么我们至今未能染指诺贝尔文学奖?我想从文化的过快发展便知一二。
前不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并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全会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必将深刻影响文化的未来发展。文化的确要发展,但得有一个“度”,不但贵州的文化建设不能过快,全国也应放慢自身的速度。《奢香夫人》这面镜子,折射了我们自身的不足。无论是贵州,还是放之到全国的文化建设,都是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从这部电视剧我们看到的文化建设的方向,有了方向,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切不可大踏步向前迈,因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文化的血液。每走一步,都会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样的文化最终才是一个健康体壮的文化巨人,而非弱不禁风的“文化贫血患者”。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度,加快文化建设这无可厚非,而加快的前提是要掌握这里面始终有一个“度”。忽略这个“度”的存在,再多再精的文化,不过都是花架子,堪比浮云。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重建文化的自信,自信的首要是要尊重文化,尊重的背后是文化的良心。如果动辄便使用行政手段来催促没有灵魂的文化发展,靠重金铺垫的感官刺激,这样的文化也是不伦不类的。文化建设就从文化自信,文化尊重这个“度”开始吧。这不仅是对家乡文化建设的肺腑之言,更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由衷之言。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