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还在上中学。
这天和同学小丰上街玩,小丰骑着他哥哥的自行车带着我,被自行车管理所的人拦下。现在人对这个部门不熟,那时,自行车管理很严的,比如,不允许后面带人,抓到后,会被罚款。
小丰的自行车被扣留,罚款五块钱,可是,我们兜里的钱加起来,刚刚够三块。
我和小丰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就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着路上的行人,希望能看到认识的人,借钱。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倒是看到了几个认识的。但没有一个肯借给我们的。我们嘀咕着,特么的,借钱比要饭还难,把车管所的人祖宗十八代问候了几遍,小丰决定先走回家,再问他妈妈要钱,他说,挨顿打就打吧,认倒霉了。
我和小丰往回走,路过街口书亭时,我忽然想起,我还认识一个卖书的大姐,每个月,我都会到她那里买《读者》。
我告诉小丰,我要找那位大姐借钱,不知道她能不能借。小丰说,试试啊,说不定能借啊。
我和小丰站在书亭前,沉默片刻,我吞吞吐吐的说,能不能借我们两块钱,我们的自行车被扣走了……
哦,大姐没等我继续表达完整,笑着从兜里掏出一个手绢,打开,里面是大约几十块钱,她拿出两张一块的,递给我。
谢谢,谢谢大姐,我和小丰几乎同时说。
卖书的大姐这一善举动,让我和小丰感动欣喜。每次上街,即便不买书,我也会向远远的大姐的书亭看一眼……
后来,小丰上大学留在省城工作。我留在小镇开出租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看纸质书的越来越少,大姐的书亭关停后,我没有再见到她。
那条街还在,只是拓宽了些,我开车路过街口,会习惯的看上一眼,空地变成了人行道。我还能想到大姐,那张随和的脸,那平和的笑容。
这天傍晚,我经过街口,看到人行道上围着一些人,再仔细看,原来是一个卖旧书的,地上铺摆着一片,我下意识的减速停车。
卖旧书的居然是大姐。
我和她说话,她已经不认识我了,我提起借钱的事,她想了一会儿,才认出我。
我们聊了起来,她得知我开出租车,就问起行情,原来,她儿子大学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又不知道干什么好,她问我开出租车行不行。
我说没问题,我可以带他几天,看看他能不能适应。
第二天,大姐的儿子按照约定准时等在街口,我看到他的瞬间,就感觉他不适合开出租车,确切的说,是他如果开出租车,太可惜了。
他戴着黑边眼镜,高瘦的身材,平和英俊的脸,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和大姐的一样。
他上车后,我们交谈起来,他居然是985毕业的,考虑到家庭条件,没有考研。
我想说,要他继续找对口的工作,开出租车可惜了,但又觉得没必要说,这些都是废话,他这是没办法啊。
我忽然想到在省城小丰,他曾经在电话里告诉我他已经是副处级了,不知道他能不能帮一下,我决定试试。
我拨通小丰的电话,问他,朋友家的孩子,985的,能不能安排。
小丰没有直接回答,打起官腔,不紧不慢的给我讲起全国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我听得不耐烦,打断他,问,你就说能不能吧。
小丰沉默片刻,问我,是哪个朋友家的孩子。我说,是卖书的大姐家的孩子。
啊,我听到小丰惊讶的声音,随后他说,没问题,要我等他电话。
写到这里,故事基本结束。
大姐的儿子在小丰的安排下,顺利的去了省城工作。
原因很简单,小丰还记得卖书的大姐。
阅读感言